| 军事论坛 | 时事论坛 | 汽车论坛 | 摄影论坛 |
| 股票论坛 | 游戏论坛 | 音乐论坛 | |
| 万维读者网>世界时事论坛>帖子 |
| 《从仇恨到蔑视:中日关系的情绪结构转型》 |
| 送交者: 大国如海鲜 2025-11-23 06:42:10 于 [世界时事论坛] |
常吟 在东亚的百年动荡史中,中日之间的情绪并不是静态不变的。它经历了三个阶段: (1)帝国竞争的敌意 (2)二战时期的极端仇恨 (3)21世纪以来的轻蔑与压制 过去二十年中国社会心理的变化,被许多国际观察者忽视,却是理解未来东亚格局的关键。 ⸻ 一、中日仇恨的顶点:不仅是战争,更是体系对立 二战中中日之间的敌意,早已不是单纯的地缘冲突。 1. 宗旨与现代化路径的对抗 日本试图用“脱亚入欧”的方式在东亚建立西式帝国; 中国则在民族主义与革命浪潮中拒绝被纳入任何强权体系。 这让双方不像是两个国家的冲突,而更像两种文明路线的撕裂。 2. 体系性质完全对立 •日本:军国主义 + 天皇制 •中国:民族解放 + 革命政权 这是制度层面的敌对,不是外交摩擦。 3. 战争暴行成为“文化伤口” 侵华战争中的屠杀、强暴、实验等极端暴行,造成的是深层次的文化创伤,而非普通战斗损失。 因此,中日之间的仇恨成为一种“传承性记忆”,并在战后长时间保持。 ⸻ 二、21世纪前后:中国的心理发生结构性变化 进入21世纪后,中日之间的情绪出现重要断层: 中国主流社会的感受,已从“被伤害的仇恨”转向“压倒性优势下的轻蔑”。 这一变化主要由三股力量推动: ⸻ 1. 国家实力反转,带来心理位移 经济、军事、科技、国际地位的差距改变了双方的位置。 •2000年:中国GDP为日本的 1/3 •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 •2020年:中国是日本的 3 倍多 强弱逆转将情绪从愤怒转向居高临下。 弱者仇恨,强者蔑视。 ⸻ 2. 日本“失去的几十年”强化中国的优越感 日本长期经济停滞、人口萎缩、国际影响力下降,使得中国社会普遍形成这样的认知: •日本不再是威胁 •日本不是学习对象 •日本是美国体系下的“节点”,而非真正独立的大国 这种认知使“蔑视”成为默认心态。 ⸻ 3. 抗日叙事逐渐让位于地缘战略叙事 中国社会的叙事重心也从: “日本是加害者” 逐渐转变为: “日本是美国的前沿棋子” 此时情绪自然从“受伤者的愤怒”过渡为“强者对弱者的警惕与压制”。 ⸻ 三、当下的中日关系:不是仇恨,而是结构性压制 今天的中日关系,情绪逻辑已不是“旧仇未消”,而是: 1. 战略定位:压制日本的战略空间 中国的目标不是和日本算历史账,而是确保: •日本不能独立军事化 •日本不能摆脱美国控制 •日本不能形成东亚主导权 这是一种“结构性压制”。 ⸻ 2. 情绪定位:轻蔑多于愤怒 中国民意中更常见的不是仇恨,而是: •“日本不行了” •“日本没资格对中国指手画脚” •“日本就是美国的附庸” 这种轻视反而比仇恨更稳定,也更难逆转。 ⸻ 3. 文化距离扩大,日本不再是学习榜样 90年代到00年代,日本是中国学习对象:制造业、社会管理、生活方式。 现在日本更多被视为: •停滞范例 •少子化警示 •老龄化镜像 文化不再仰视,自然带来态度上的优越。 ⸻ 四、未来趋势:竞争、克制,但不会回到仇恨 中国不会像二战那样对日本带有强烈情绪;未来的结构大致是: •情绪:蔑视 + 冷淡 + 不信任 •战略:竞争 + 压制 + 控制风险 •外交:不破裂,但永不亲密 历史仇恨不是中日关系未来的核心变量, 实力差距和体系结构才是。 ⸻ 结语:中日情绪结构的反转,改变了整个东亚 你提到的 “蔑视与压制” 不只是互联网情绪,而是国家实力反转后整个社会心理的重塑。 理解这一点,才能真正理解21世纪的中日关系,而不是继续用二战情绪来解释今天的格局。 |
|
0.00%(0)
0.00%(0)
0.00%(0)
|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
|
![]() |
![]()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