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世界时事论坛>帖子
50年代的北京.故宫
送交者: 调侃军政 2025-11-11 05:20:56 于 [世界时事论坛]

溪谷闲人

50年代的北京.故宫(二)

从草窝子里蹿出来的这个活物儿,足有一尺多长,身上疙里疙瘩,挺糙的皮,那颜色和枯树叶一样,长着四肢和尾巴,脑袋又扁又圆,眼珠子暗红色,舌头鲜红,样子很凶恶、丑陋。在众人眼皮子底下蹿过去,落到武英殿石阶前的野草丛中,再想找可就找不着了。要不是那只老乌鸦在头顶干扰,二舅这几个人再往前多走两步,非让这东西给咬着不可。


以前有种传闻,说故宫里有种怪物,好多人见过,但始终没能逮到,关于这怪物的样子,众说纷纭,也没个准谱儿。相传是宫殿檐脊上镇邪的神兽,年头多了有了灵性,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就四处活动,有人说这是迷信,其实也不尽然,您想那天光地气、日精月华,在天下第一的皇宫之中,聚气成形也不是不可能的。这和东北长白山的多年的老人参有精灵道理是一样的。早年东北的采参客,起参之前都要磕头、拜山神的。故宫里确实有怪物。二舅当年在保卫处做夜巡队,不止一次亲眼见过,那天在野草丛生荒废破败的武英殿前,是头一次看见。


工作组里的老同志姓贾,二舅称呼他为“贾不懂”。贾不懂就是真懂,故宫里的事很少有他不知道的,对这地方一砖一瓦的历史掌故无不通晓,比如宫殿屋脊滴水檐上雕着的神兽,各有各的名,各有各的讲儿,每一样贾不懂同志都能给你说出来。那滴水神兽又稱滴水嘴獸,是建築輸水管道噴口終端的一種雕飾。故宫是天子办公居住场所,装饰当然大多是龙头,您到故宫一目了然,凡有两三层叠院的,每层的滴水兽嘴都是龙头,屋脊、樑沿的形状变化就多了,古称龙生九子,据说是龙和九种不同的动物杂交,生出不同的龙种,而中国古称“九大部州”,简称九州。估计每州选一种代表性动物与龙杂交,生出不同的龙种,以便统治各州。还有首古诗称“高帝子孙尽龙隼,龙种自与常人殊”……….这点儿外国人、西方可差远啦,国外宫殿什么的也有“滴水兽”,乱七八糟、什么都有,什么猪狗驴马、财狼虎豹、甚至老头儿张嘴、小孩儿撒尿的都有,没什么规矩!………但在草丛里蹿出来的这个东西,连老贾同志都不认识,也许是他走在后面没看清楚。


一开始以为是某种怪蛇,可蛇没有腿,后来查过不少旧档案,以前皇宫里养过不少动物,御花园里有的是珍奇异兽,还有养在地窨子里的守宫。(地窨子就是地窖,故宫里地窖也不少,有的是专门存冰的地窖,冬天在护城河凿下大块儿的冰,存在冰窖里,到夏天供皇上、嫔妃、甚至太监、宫娥才女们使用。)所谓守宫也是剧毒之物,养在深宫中地窖中喂以秘药,等到长大了便钉在瓦上拿炭火烤透,然后碾成碎末,做成守宫砂给宫女嫔妃点到臂上,此宫女臂上便多了一个红玉似的血痕,处女一旦破了身,这守宫砂也会立即消退,通过此法防止有人做出秽乱宫闱的事情。


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之后,紫禁城里养的守宫没人喂了,四处逃窜。这东西性喜陰凉,武英殿前的大铜缸存积了上百年雨水,那水都是黑绿色的,散发着腐臭,周围长满了厚厚绿苔,底下的岩缝里陰凉潮湿,守宫最喜欢钻到这种地方,大概有不少乌鸦被它咬死了。别看乌鸦不招人待见,但这种鸟类的逻辑性特别强,小学课本有一篇“乌鸦喝水”就是这个意思。很有灵性,那老乌鸦必定知道草丛里有守宫,这才阻止人们接近。

当然这仅仅是猜测,因为没能逮到在武英殿附近出没的怪物,所以说不清它到底是什么,其实不仅这个,50年代故宫里的活物儿很多,黄鼬、野猫、野鼠、蝙蝠之类最为普遍,由于荒废了好几十年,蝎子、蜈蚣、长虫这些毒物也不少。


工作组人员从那次开始吸取了教训,再到荒草没膝的偏僻所在行走,一定要提前打好绑腿,起码也得把裤管扎住,以免有蛇钻进去把人咬伤。


在对故宫的彻底清整中,工作组根据线索找到了一间储藏珍宝的密室,地点在乾清宫。这是因为有个老太监,解放后为了立功,把密室的事报给了人民政府,据说这地方连溥仪都不知道。乾清宫里的结构十分复杂,以前是皇帝的寝宫,设有暖阁九间,每间分上下两层,各有楼梯相通,每间屋子都有三张床,总计二十七张床,为的是让皇上换着地方睡觉,以防被人暗害。明朝的一些宫廷命案,都是发生于此。乾清宫暖阁下有防火的夹壁墙,密室就藏在墙里,从里面起出来最有价值的东西,被命名为金发塔。纯金的一座小宝塔,四尺多高,塔身嵌满了宝石,工艺精湛绝伦、巧夺天工。塔里放着一些头发,那是乾隆生母孝圣宪皇后的头发,满清皇帝笃信密宗,所以有这样的习俗,堪称稀世珍宝。


另外还有两件骨器,就是拿人骨做的法器,是什么人的遗骨无从考证。野史中有一个未经证实的说法,咸丰年间,有发匪(长毛匪)作乱,指太平天国起义,这是清朝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鼎盛时派兵北伐,北伐的两个统帅是林凤祥和李开芳,太平军一路北上势如破竹,打到天津的时候被天津知县谢子澄组织民团伏击,太平军损失惨重,这时僧格林沁指挥的蒙古马队赶来增援,北上的太平军全军覆没,林凤祥和李开芳分别受伤被俘,首先被擒的是李开芳。初时的清军跟太平军作战没赢过,头一次大获全胜,还捉到了贼首,铁帽子王僧格林沁为了在皇上面前邀功,把林凤祥打入木笼囚车,由大队官军押解到北京城献俘。皇上带着文武大臣,亲自在午门城楼上观看俘虏,京城的老百姓也争相来看热闹,挤成了人山人海,要看这太平军里的大人物到底是不是三头六臂,一看虽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厉害,倒也真是一条好汉。林凤祥被押送菜市口凌迟处死,身受千刀万剐,自始至终神色如常,(我写过一篇博文专门介绍千刀万剐的,看过的应该知道,神色如常绝非虚言)死后颚骨被喇嘛做了一个酒碗,上面雕刻着密宗的真言咒语,据说是可以辟邪。


后来太平天国遭到彻底镇压,天王洪秀全有个妹子叫洪宣娇,南京被清军攻陷之际,洪宣娇死于乱军之中,尸体被清军找出来,扒皮取骨,遗骨也做成了一件法器。按野史笔记里的描述,这两件东西收藏在皇宫大内,可谁都没见过,而且这也不是正史,只是作为传说顺便一提,但乾清宫密室里发现的珍宝中,确实有两件密宗骨器,究竟是何人遗骨,来历无法考证。


50年代初,在故宫密室中发现的珍宝,如今在故宫博物院珍宝馆里都能看到,但那两件骨器一直没有展出,是封存起来了还是怎么样,咱们就不得而知了。甭说别人,康生就贪污了不少故宫珍品。


现在的珍宝馆是在故宫东北面,那里属于后廷,离珍妃跳井的地方不远。之前说的是故宫里的怪物,接下来说珍妃井。


八国联军打进北京那年,慈禧太后要逃往西安避难,老佛爷一直看着珍妃不顺眼,当作是眼中钉、肉中刺,一直把珍妃幽禁在冷宫,临逃之前非要找个借口把珍妃这小妖精弄死,就称洋兵洋将很快就要打进北京城了,不能让珍妃留下受辱,万一让洋鬼子糟蹋了,有损国体,让珍妃投井自尽。珍妃活得好好的,怎能甘心自尽呢,当时奋力挣扎,最后让慈禧手下的心腹太监,活活推进了井里,结果香消玉殒成了水鬼。


后来慈禧回到紫禁城,夜里常做噩梦,梦到珍妃披头散发从井里爬出来找她索命,那情形比午夜凶铃还恐怖。慈禧受不住吓,只好命人把珍妃的尸体从井里打捞上来好生安葬,比较邪性的是井下尸体仍然栩栩如生,这可能是后人以讹传讹。到了民国时期有件大案——夜盗珍妃墓,那就是后话了。咱不说土贼当年如何夜盗珍妃墓,我听二舅讲,在50年代清整故宫的时候,有人在这口珍妃井附近看到过很奇怪的东西。


珍妃井是在景祺阁,属于紫禁城的后廷,二层的一座阁楼,当时管理处的人都听过珍妃井闹鬼的传闻,大白天往这走也觉得瘆人。井口看起来不大,珍妃要是稍微胖点,硬塞也塞不进去。不过以前这井口是八角的汉白玉栏杆,号称八角玲珑井,那会儿井口还很宽,50年代初期这口珍妃井已经枯得见底了。当时夜巡队曾有人经过庆寿堂,晚上听草响,还当是有野猫,拿手电筒照过去,就看有个很瘦的小孩,样子古里古怪,有鼻子有眼,站直了可能还没普通人大腿高,身上白乎乎的全是毛。


说这怪物是小孩也不太像,倒像浑身杂白毛的小猕猴。夜巡队的人手里有枪啊,枪在手、心里横嘛,胆也随之增大,几个人呼啦啦往上一扑,就想逮住这只小白猴,不料那家伙逃得飞快,蹭蹭几下就上房了。夜巡队借着月光从后面追,打庆寿堂一直跟到景祺阁,就看它一溜烟似的逃进了珍妃井,等夜巡队追到井前,往里看黑咕隆咚看不到井底。后来疏通这口古井下的淤泥,有工人下去看到井壁很滑溜,不可能有东西从底下爬上去,在井下挖出不少淤泥,但没挖多深,底下“咕咚咕咚”往上冒水,有人说这口井深处可能通着筒子河,就是护城河啦,当时也不敢再挖了,任凭井水自己涨落。这件事二舅只是听当事人讲过,后来随着故宫对外开放,进出的人越来越多,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也就很少再有了。不过现在的故宫仍有很大一部分区域,从不对外开放,其中几个地方在深夜十二点之后,当时即使是夜巡队也不敢去。


最让夜巡队怵头的地方,主要在紫禁城后廷东面。故宫里千门万户,不熟悉的人进来就跟进了迷宫一样。别说故宫了,小时候有一次我跟母亲去文化宫,瞎跑,在宫殿之间迷了路,足足转了半天,急得我妈差点背过气儿去。紫禁城前面是主要是三座大殿,分别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从明朝开始,这三重大殿一棵树也没有,按民间的说法,不种树是怕有刺客躲在树上,实际不是这么回事。


紫禁城外朝三大殿自古不种树,近代稀稀落落有那么几棵,还是辛亥革命之后所栽,长得也不好,后来又给砍了。以前朝廷不让种树,主要是为了衬托宫殿宏伟威严的气势。您想啊,古代的文武官员前去朝拜天子,先经过天安门,踏着漫长深邃的御道,在层层变化起伏的建筑中穿行,会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逐渐扩大,最后进入太和门,看到宽阔的广场上三重大殿巍峨耸立,人的精神压力至此被放大到了顶点,至高无上的天子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二舅还听老贾同志提过,宫殿前不种树,也和五行风水有很深的关系。紫禁城讲究的就是天人呼应、天人合一。皇帝在五行里占个土,皇天后土嘛,木克土,触了霉头,这也是三大殿前没树的缘由之一。故宫里这种忌讳很多,比如紫禁城好多地方有门匾,上头用满汉文字写着什么什么门,可您仔细瞧,每个门匾上的“门”字,都没有底下的勾角,末笔皆是直上直下,没有底下的勾,这只是诸多忌讳之一。往东还有一座闹鬼的“陰门”。


陰门不是正式的名称,那是民间的俗称,这道宫门叫“东华门”。紫禁城里的每扇大门,上面的门钉按制度要“朱扉金钉,纵横各九”,也就是门是朱漆红门,门钉走金漆,按九九之数排列,每排九个门钉,总共九排,九九八十一个。唯独这东华门,门钉居然少了一排,是八九七十二个。有人说是建造此门的时候出现了疏漏,其实不然,紫禁城那是皇上住的地方,谁敢犯这么大的错?再说当初造错了,为什么几百年一直没改回来?其实是故意造成七十二个门钉,七十二和着地煞之数,《水浒传》不就是三十六天罡星君、七十二地煞星君下凡吗?这座东华门本来就不是给活人走的。紫禁城里住过二十几个皇帝,历朝历代皇帝驾崩,一律从东华门出殡,因此得了“陰门”这么个名称。这一带旷地人稀,比西边的武英殿还僻静,闹鬼的传闻最多。


50年代的北京.故宫(三)


东华门位于紫禁城的东南角,位置偏僻,50年代的时候,那一带尤其荒凉。往北过了皇极门属于内廷,建筑开始变得密集,宫阙重叠,不熟悉地面的人进来很容易迷路。俯瞰紫禁城东北侧,宫墙殿阁犹如棋盘,故宫里闹鬼的传闻,大多发生在东边,甚至有人进去之后失踪不反,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挺大个活人,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消失了。


刚解放那会儿好多单位实行军管,故宫管理处保卫处的人员,很多是部队上调拨过来的。二舅有个同事,也是部队转业,战争年代作为乡下农民参了军,要文化没文化,傻了吧唧,就是傻大胆儿。他到北京紫禁城,刚来没两天,得知这是皇帝老儿的金銮殿,这俩眼都不够使了,看哪都觉得新鲜,一个人到处溜达,琢磨着捡点儿小便宜。有管理处的人劝告他:“你哪都不认识,别一个人在故宫里瞎转悠,万一迷路就麻烦了。”这傻老粗、大傻冒儿不听那套,心说:“以前老子在游击队打鬼子,什么样的深山老林没钻过,不信在城里还能走丢了?”结果这个人独自走到后廷,然后再没回来,保卫处派人找了好几天也没寻到下落,至于遇到了什么意外,恐怕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但是永远没机会说出来了,也不知道是否与东宫后庭闹鬼的传言有关。


要说东宫后廷闹鬼,绝不是没有根据。后廷的建筑本身就复杂,充分发挥了古代风水的藏纳之道。紫禁城有个特点,站到皇城外的景山上,地势比城内高出许多,当时的景山是北京的制高点,相对高度将近五十米。但宫里这么多道门户,在高处却完全看不到,不信您到景山最高处万春亭(景山上共有五个亭子,中间的最高,叫万春亭)看看,只能见到朱红的墙壁重重叠叠,以及一座座铺着琉璃瓦的殿顶起伏错落,这也是为了防止有刺客在山上窥觑大内路径。


解放前的北京,一度称为北平,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里,北洋军阀、日本鬼子、国民党这些统治势力,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虽然城内没发生过大的战争,但有时候治安也不稳定。紫禁城里的皇帝被赶走之后,几乎成了无主之地,确保治安的巡逻队往往是形同虚设,那些毛贼草寇盯着皇城怎么能够不眼红呢。


其实为了避免日军轰炸,故宫里价值连城的珍宝,已经被政府转移到大后方,解放后,故宫的有价值的东西几乎没有啦,都到了台湾的故宫啦!当时的故宫也几乎是个空城,不过贼不走空,历朝历代皇帝老儿住的地方,随便划拉点什么也是宝贝,因此不断有贼人溜进紫禁城,可进去之后很少有贼人能再活着走出来,据说都让鬼给迷在里面了。


东宫这边闹鬼,始于明末清初,闯王李自成二十万大军,全军皆穿黑衣黑甲,渡过黄河,一路势如破竹打到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穷途末路之际,以发覆面吊死于煤山。那三宫六院的嫔妃宫女,有些怕被义军捉住受辱,也有一心忠于大明皇帝的,自杀殉国的不在少数,义军攻进了紫禁城又杀了一批。死人的地方大多在东宫,多年以来冤魂不散。按民间流传的说法,满清入关之后在东面造了一座佛堂,专门镇着这些陰魂,清末这佛堂塌毁了未能重修,所以出现鬼怪作祟。


旧时北京有很多飞贼的传说,可真能飞檐走壁的实在是少之又少,大多数是以讹传讹。真有那本事就用不着偷皇宫内府了,随便找个富商巨室,足能盗得许多财物。所以大多数的贼都没这么厉害,比如以前丰台有个贼,绰号飞毛腿,无非是腿脚利索跑得快,若无其事地走在街上,到人家店铺里抄起一样东西撒腿便跑,一般人还真跑不过他,因此得了个飞毛腿的绰号,实际上只不过比常人跑得快、起跑快而已。


至于贼人为什么大多死在东宫,先得描述一下紫禁城的地形。围着城一圈都有护城河,民国年间河水还挺深,唯独故宫东北侧的角楼附近,能找到过河的地方,这些个毛贼瞅上了角楼底下河水浅,借助蜈蚣梯爬城进到后廷。也有白天从侧门混进去,躲到夜里再动手的贼,通常就近在紫禁城后廷藏匿,到夜里走在陰森空寂的深宫大内,遇上什么风吹草动,胆小的真有人被吓死。据闻也有的贼让鬼给带迷了,这地方即使没有鬼,那时的宫门全都关着,摸着黑走来走去,走转了向也毫不奇怪。那些死在里面的贼人,有些还能找到尸骨,个别人就和保卫处那个傻老粗一样,这人说没就没了,直到现在都找不着。


50年代初,清整故宫时,就在紫禁城东侧后廷排水的沟渠里,发现了两具尸骸,尸骨都被地下的脏水浸烂了,身份到现在还没查明。因为发生过很多无法解释的事情,所以那时保卫处的人员有个心照不宣的规矩,一过夜里十二点,绝对不去后廷东侧。


二舅60年代受到运动冲击,离开了保卫处,平反后组织上给安排了别的工作,到老一直住在北京,风风雨雨几十年,算是在那儿落户的老北京了,甚至习惯了和老北京一样吃焦圈喝豆汁儿,给我们后辈儿人说起在故宫夜巡队的所见所闻,仍是历历如绘。


比如大伙都知道朝廷这个词,因为故宫分前后两部分。前边主持政务的三大殿叫前朝,皇帝起居的后宫叫后廷,合起来就是朝廷。至于故宫全部门匾上的“门”字,末笔都没有勾,唯一有勾的门叫锡庆门,这个谜的解释有很多版本。据说皇城里的忌讳很多,门字末笔在书法中称勾角,而皇宫大内最忌讳钩心斗角,所以把末笔的钩都给抹了。唯一例外的锡庆门,位于后廷东部,是整个紫禁城里的重要交通枢纽,按以前迷信的说法,这座门相当于人身的死穴,需要有遮拦,因此皇城里只有“锡庆门”的末笔带钩。您要是去故宫游览,别忘了去验证一下是不是真这样,保证您心服口服。


相比这些稀奇古怪的见闻,二舅最为津津乐道的段子,却是当年在故宫听老贾同志讲的一则轶事。前清时紫禁城戒备森严,御林军各营各旗分别有自己的防区,守得铁桶相似,连苍蝇也飞不进去一只,可在咸丰年间,出了件奇人奇事。


咸丰初年,顺天府宛平县有个乡下的草民,最普通不过的平头百姓,祖宗八代没吃过饱饭的这么一位,这人姓王,穷人没大号,有个小名叫库儿,连起来叫王库儿,绰号傻柱子。傻柱子是老北京土语,意思是实心眼儿一根筋,不懂王法只知道赚钱。到他这代做了点小买卖,每天蒸了馒头用小车推到北京城里贩卖。


有一回无意之中,捡了一块出入紫禁城的腰牌,腰牌就相当于通行证。您说这小子胆子多大,捡到腰牌丝毫没考虑王法当前,先想的是紫禁城里能不能卖馒头?他也想不到这是多大的雷,私自把腰牌上的名字刮去,换成自己的名字,转天开始不在街上做买卖了,大摇大摆地推着小车,往紫禁城里就走。


当时守卫的军兵也想不到有人这么大胆子,未经许可就敢去大内禁地摆小摊,又看王库儿带着腰牌,还以为是内府特批,便把他放进去了。从此王库儿财迷心窍,每天起早贪黑到皇宫里做买卖。那些往来的宫女太监和御前侍卫们,也都认为这人能在紫禁城里卖馒头,肯定是上面准许的,有点儿来头儿,所以都没多问,还有不少人来买他的馒头。也别说,王库儿这手艺还真吃得过,人人都说他这馒头蒸得好。


有时赶上早朝,王公大臣们天不亮就进紫禁城候着,总不能让皇上等大臣嘛,因为起得太早,很多人来不及吃早点。王库儿听说了这个消息,起得比这些大臣还早,推着热腾腾的馒头来卖。那些王公、贝勒、文武臣工们,一看宫里还有卖馒头的,都觉得这事稀奇,可一闻见馒头的香味,肚子里便打鼓了,纷纷掏钱买来吃,有的上朝没带钱,本来上朝也没必要带银子,就找带银子的大臣借钱买。王库儿这馒头比街上卖得贵了好几倍,但在紫禁城里却是蝎子拉屎独一份,天天卖个精光。这事除了皇上不知道,连后宫的皇后都有耳闻,听说前面有个卖馒头的小贩,做馒头的手艺京城一绝,所以皇后和嫔妃们也不时差太监来买。这些人吃惯了山珍海味,没吃过这种家常的馒头,一来吃个新鲜,二来人人都说好吃,本来觉得一般的人,也不免觉得好了,另外宫里跟馒头搭配的全是好东西,可不是就着咸菜疙瘩吃,比如把馒头掰开,中间夹点肉丝、肉片儿、鲜果蔬菜什么的,比现在的三明治都好吃!


由于王库儿常年在皇宫摆摊儿卖馒头,时间久了和那些侍卫太监,乃至王爷贝勒都混个脸儿熟。有一次身体不适,偶尔没去紫禁城卖馒头,大伙天天看见他,一天看不见还都挺惦记,据说某位王爷还特意派御医去给他瞧病,可谓出尽了风头儿。


到后来王公大臣和皇后嫔妃们,有的就跟皇上念叨,说皇上真是有道仁君,体恤大臣们早朝辛苦,便特意让人在宫里卖馒头给大伙吃。皇上越听越纳闷儿,哪有这回事?哪来的什么馒头?不过再英明的皇帝,也喜欢底下人溜须拍马,说是仁君圣主那还不高兴吗,当然是龙颜大悦,也就没再往下追究。


直到好几年之后,王库儿无照经营非法摆摊儿的事才败露。原来当初御膳房有个执事出来买菜,一时大意把腰牌丢了,由于担心受到责罚,始终没敢呈报,王库儿捡到的就是这块腰牌。想那皇宫大内紫禁城,守卫严密城防坚如磐石,竟让这个小人物进入如履平地长达几年之久,也当真是不可思议了,事情近乎荒诞,却在紫禁城里真的发生过。您到北京旅游,进了故宫别忘了带几个馒头,那才显得您有学问呐。



0.00%(0) 0.00%(0) 0.00%(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笔  名 (必选项):
密  码 (必选项):
注册新用户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