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事论坛 | 时事论坛 | 汽车论坛 | 摄影论坛 |
| 股票论坛 | 游戏论坛 | 音乐论坛 | |
| 万维读者网>世界时事论坛>帖子 |
| 大饥荒中的上海滩记忆(中) |
| 送交者: 大国如海鲜 2025-11-09 04:54:48 于 [世界时事论坛] |
溪边树下 晨曦中上海滩的马桶文化交响乐 清晨六七点钟我走出旅馆来到大街上。只见满大街的男男女女在刷马桶。一手拿着竹条刷,一手按住马桶在用水清刷马桶内壁。大街小巷千家万户的人们都上街干这让一臭水横流的活计。这真是既刺耳又刺眼的一幕。那个年代的上海平民对家庭拥有抽水马桶还是个梦想。上海的早晨,满街刷马桶的噪声使我联想起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诗句。我感到上海刷马桶噪声比起千年前的后的长安捣衣声真令这大都会大煞风景。曾几何时马桶还是南方女儿出嫁的陪嫁品。令人欣慰的是马桶文化已在中国彻底绝迹了。 半两粮票和油条直径 大饥荒年代上海的物价在全国当属最低。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三大件物美价廉但需凭票供应。为了限制外地人的抢购,上海市对近百种商品实行了工业品凭票供应的制度。但覆盖率是有限的。不能影响外地人来上海都是满载而归。 上海粮票面值有半两的,这在全国绝对是个奇葩。凭一张半两的上海粮票可以在大商场买一块糕点。还可在饭馆买一个小包子。清早我看到餐馆门口排队买油条,有的人排了半天队只为买一根油条。在北方买油条最少是半斤。上海油条炸的好,大又圆。据说有个饭馆的油条直径不达标被停业七天。上海市民的精致生活令我倾倒。 我是穷学生。在上海我在饭馆吃得最多的饭是二两粮票六分钱一碗份大量足的阳春面。有菜叶点缀,物美价廉。 上海的冰糕全国第一无与伦比。每支仅售四分钱。卖冰糕的人身背一个白色木箱子上写"赤豆棒冰",并不时用一木块敲打冰糕箱叫卖。最吸引人心的还是冰糕底部的那二三粒红豆。无关粮票还当饭充饥。古谚曰:一粒米,充三关。 上海的交通枢纽中心地位无与伦比 每天进出上海的人要比上海的常住人口还要多。交通枢纽地位无与伦比。水路为主,铁路公路其次。浦江两岸的码头长年停泊着往来于大连、青岛、宁波、温州、武汉等地的大型客轮。十六铺码头日夜人流如潮。苏州河上往来杭州和苏州的大小船舶日夜川流不息给大上海注入了生机。外滩的领馆区随处可见外国人的车辆和身影。 歧视外地人 上海人存有歧视外地人的排外性,把外省大城市的人也一律视为乡下人。把苏北人和山东人视为只适合干苦工的劳动力。其实这类上海人并无什么文化。为了减轻这种歧视,外地人到上海都要尽量换一身西装革履以抵消上海人以貌取人的成见。外地人上海话讲的好也会增添许多优越感。 |
|
0.00%(0)
0.00%(0)
0.00%(0)
|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
|
![]() |
![]()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