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世界时事论坛>帖子
从杨振宁放弃美籍看中国读书人的政治幼稚病
送交者: 一枪中的 2025-10-20 05:35:50 于 [世界时事论坛]

hare

在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史上,杨振宁的名字几乎成了科学理性的象征。他与李政道共同发现“宇称不守恒”,让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自然界并非完美对称,从而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新秩序。然而,当这位科学巨人晚年放弃美国国籍、选择回到中国定居时,他所引发的争议,远不止于爱国与否的问题,而是揭开了中国读书人长久以来未曾治愈的根本病症——政治幼稚病。



---


一、科学天才的政治盲点


杨振宁的确是世界级的天才,但他从未是一位政治成熟的公民。他在自然科学的洞察足以穿透宇宙结构,却在社会制度的理解上停留在前现代的朴素层面——他相信,只要科学发展,只要学术独立,只要个人道德高尚,社会终会“自然”走向理性与文明。

这种信念,正是中国知识分子几百年来的共同幻觉:他们相信道德能代替制度,相信智慧能平衡权力,相信知识能自发带来政治正义。


然而,政治并不是科学实验。自然界的规律不会欺骗,但权力会。理性无法自动修正专制结构,除非存在制衡机制与法治基础。杨振宁能理解“宇称不守恒”的物理原理,却不理解政治世界中更深的“不守恒”——权力一旦失去监督,便不会自我对称。



---


二、民主的不完美与专制的本质


必须承认,杨振宁在美国的晚年并非一帆风顺。学术体制的复杂、人际关系的冷淡、学术界对“成名者”的冷漠,甚至社会对老移民的疏离,都可能让他感到失落。

他看到了民主制度的瑕疵,却未能理解它的本质:民主不是完美的政治,而是唯一能自我修正的政治。


在民主社会中,人们可以批评政府、揭露丑闻、质疑权威——正因为它不完美,才必须允许批评、允许更正。

但在专制制度中,错误无法被指出,权力无法被制衡,理性被迫成为权力的装饰。杨振宁看到民主的不完美,却没看到专制的不可救药;他感受到自由世界的冷漠,却忘记那种“冷漠”正是自由的代价。


他误以为制度的理性可以被个人善意取代,误以为科学的理性可以弥补政治的非理性——这正是典型的中国式知识分子思维:以个人道德评判制度优劣,却不理解制度才是道德得以生存的条件。



---


三、从“宇称不守恒”到“政治不对称”


杨振宁的物理发现揭示了自然的不对称,而他的人生选择则揭示了另一种不对称:中国的政治结构与科学理性之间的断裂。

在自然界中,不对称是宇宙演化的起点;在政治世界中,不对称是专制的根源。一个权力无法被制约的社会,就如同一个物理系统能量失衡、方向混乱,最终只能崩塌。


杨振宁选择回国,不是科学家的失败,而是政治教育的失败。一个连制度对称性都不理解的知识分子,即便拥有诺贝尔奖,也难以抵御权力的诱惑与民族主义的情感绑架。



---


四、中国读书人的集体幻觉


杨振宁的回归在中国被包装成“爱国楷模”,却暴露出一种更深的文化逻辑:中国的读书人仍然生活在道德叙事中,而不是制度叙事中。

他们崇拜权威,却以为这是尊重;他们相信道德自足,却忘了道德需要制度保障;他们痛恨西方“虚伪的民主”,却接受比虚伪更可怕的“真实专制”。


这种精神结构,正是儒家式政治文化的延续:宁信君王的仁德,不信法治的冷静;宁讲忠孝,不讲权利。

于是,“政治幼稚病”成为了中国读书人代代相传的顽疾——他们读尽天下书,却读不懂权力。



---


五、政治成熟的真正含义


政治成熟不是激进口号,也不是反对谁,而是理解人类文明的结构逻辑:


1. **制度永远高于善意。**个人的仁慈不能替代公共机制。



2. **民主的缺陷是修正机制的一部分。**正因有缺陷,才有改革空间。



3. **专制的“效率”是幻觉。**它的稳定是暂时的,代价是自由与真理。




杨振宁在物理学上揭示了宇宙的不对称,却未能在政治上看清人类制度的非对称。他看到民主的裂缝,却误入专制的陷阱;他理解科学的真理,却不理解政治的真相。



---


六、结语:真正的理性觉醒


杨振宁放弃美籍,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是整个中国知识阶层的镜像。它提醒我们:科学不能替代政治理性,道德不能取代制度智慧,民族情感不能代替公民意识。


真正的理性,不是发现真理,而是建立让真理得以存在的制度。

当中国的读书人不再以“爱国”遮蔽自由、不再以“道德”替代法治、不再以“个人理性”逃避政治制度,那一天,中国才真正走出了政治的幼年期。


而在此之前,杨振宁的回归,仍将是一面镜子——照出中国知识分子内心深处那种温柔、聪明,却仍旧稚嫩的政治灵魂。

0.00%(0) 0.00%(0) 0.00%(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笔  名 (必选项):
密  码 (必选项):
注册新用户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