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世界时事论坛>帖子
稀土不是熊猫:供应链国家垄断——“害人终害己”的互害机制
送交者: 一枪中的 2025-10-16 03:50:54 于 [世界时事论坛]

稀土不是熊猫:供应链国家垄断——“害人终害己”的互害机制

Archer Hong Qian(钱宏)
2025年10月 ·温哥华


一、稀土≠熊猫

稀土与熊猫,虽然都属于自然资源,但其性质与国际法律属性截然不同。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作为中国的国家象征,其“出借”与“合作繁育”后代的归属权具有主权属性¹;而稀土则是一种遍布全球的自然矿产资源,并不具有唯一性。

虽然稀土和熊猫都是自然资源,但它们的法律属性和象征属性却完全不同。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中国的国宝,借给国外的大熊猫的后代仍归中国主权所有¹。相比之下,稀土是全球分布的矿物,没有排他性。

事实上,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数据,全球可开采稀土储量前十的国家包括中国、越南、巴西、俄罗斯、印度、澳大利亚、美国等²。稀土的“稀缺性”更多体现在经济与技术层面,而非地质意义的稀有。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通过收购美国稀土公司(如Molycorp)逐步掌握了分离提炼技术,但这些工艺本身并不具有垄断性,也不具备永久技术壁垒。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数据,稀土储量可开采的前十个国家包括中国、越南、巴西、俄罗斯、印度、澳大利亚和美国²。稀土的“稀有性”更多地在于经济性和加工能力,而不是地质。中国在 1980 年代收购了 Molycorp 等美国公司后获得了炼油技术,但这些技术从来都不是永久排他性的。


二、中国稀土垄断的“三大优势”

中国稀土产业在全球市场取得主导地位的根本原因,并非技术领先,而是基于国家资本主义的体制性扭曲与非对称竞争优势。其核心为“三大优势”:

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的主导地位并非源于技术领先,而是源于国家资本主义结构扭曲,产生了三个不对称优势:

  1. 低人权优势 —— 劳动力成本长期被压制,安全保障与职业健康条件薄弱;

  2. 低商权优势 —— 民营与外资企业在资源领域缺乏真正的市场话语权,政策导向与行政干预导致市场化不足;

  3. 敢污染优势 —— 环境治理标准宽松,污染外部性被社会化而非企业化承担。

  4. 人权优势低——劳动力成本低迷,工作场所安全仍然薄弱;

  5. 商业权利优势低——私营和外国公司在国家干预下缺乏自主权;

  6. 容污优势——宽松的环境监管将污染成本外部化给社会。

加之出口退税、信贷倾斜、土地补贴等政策性扶持,这一组合在短期内确实带来了供应链成本优势。然而,从结构性角度看,这是一种以牺牲人权、商权与环境为代价的“短期比较优势”,与长期创新、可持续发展相冲突,缺乏共生经济的内生健康机制³。

结合出口退税、信贷支持、土地补贴,这种配置创造了短期成本优势。然而,从结构上讲,它代表了一种以牺牲人类、商业和环境权利为代价来实现的短期比较优势——与可持续创新相矛盾,并且缺乏共生平衡的内生健康³。


三、61号、62号文件的“长臂陷阱”

2025年中国商务部发布的《第61号 公布对境外相关稀土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的决定》及《第62号出口许可证管理办法》试图以“国家安全”为由对稀土技术与产品实施出口限制。然而其条款设计本身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与行政随意性。

2025年,中国商务部发布61号、62号文,援引“国家安全”,控制稀土材料和技术出口。然而,这些措施的设计显示出行政任意性高可作性低

  • 界定模糊:文件规定“含有、集成或混有原产于中国稀土技术价值比例达到0.1%以上”的产品须申请许可;然而,0.1%如何界定?谁来鉴定?如何计价?

  • 审批不明:所谓“逐案审批”,并无明确时限与救济途径;

  • 权力过伸:禁令涵盖“军事潜力提升”“14纳米及以下逻辑芯片研发”等,几乎覆盖全球高科技领域。

  • 定义模糊——“含有或集成了0.1%或以上中国原产稀土技术”的产品需要出口许可证;但没有指定度量、验证者或估值方法。

  • 透明的批准 – “逐案审查”没有提供截止日期或上诉程序。

  • 越权——禁令延伸到“军事增强”和“14纳米芯片研发”,几乎涵盖了所有先进制造。

这不仅违反了中国加入WTO时作出的“不得设限”承诺⁴,而且与2014年中国在WTO稀土案中败诉后撤销出口配额的先例相矛盾⁵。换言之,这一政策重启旧路径,等于**“自毁国际信誉”**。

此举不仅违背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避免出口限制承诺⁴,也与2014年世贸组织裁决⁵相矛盾,该裁决迫使中国取消了之前的配额,从而损害了自身的国际信誉


四、互害机制的显现

短期看,稀土出口管制似乎能形成“贸易筹码”;但从结构上看,它是一个典型的互害机制(Mutual Harm Mechanism)

乍一看,稀土出口管制似乎会产生贸易杠杆。然而,从结构上讲,它表现出一种互残机制——一个自我毁灭的反馈循环:

  • 该政策将直接刺激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日本等国重启稀土开采与提炼投资。例如,美国国防部2025年已宣布持股19%的洛杉矶稀土加工企业,预计2028年年产重稀土1万吨;

  • 其他国家将加速研发替代材料与工艺,包括无稀土电机技术回收提炼技术替代磁性材料;

  • 一旦全球技术门槛被突破,中国将从“稀土支配者”转为“稀土过剩者”,陷入类似钢铁、煤炭产业的“产能陷阱”。

  • 它直接激励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和日本重启稀土开采和精炼;美国国防部已经持有洛杉矶一家炼油厂 19% 的股份,预计到 2028 年年产量将达到 10,000 吨。

  • 加速国际无稀土电机回收、替代磁性材料研发。

  • 一旦超过全球技术门槛,中国就会从“主导供应商”转变为“产能过剩的受害者”,就像钢铁和煤炭一样。

结果是:害人终害己。中国的“稀土武器论”不仅失去国际道义,更会加速他国脱钩,使自身成为供应链孤岛。

结果:对他人的伤害变成了自残。所谓的“稀土武器”叙事,失去了道义合法性,加速了全球脱钩,让中国在供应链中被孤立。


五、生态转向:无稀土新生态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2023年宣布,特斯拉将研发“无稀土电机”以实现电动机生态的彻底重塑⁶。这一突破预示稀土的“战略地位”正被技术革命快速消解。

2023年,特斯拉CEO马斯克宣布研发“无稀土电机”⁶,标志着稀土的战略价值在技术演进下正在迅速消解。

稀土的真正替代,不仅是材料层面的替代,更是文明结构的转向:从稀缺性竞争逻辑转向共生性平衡逻辑。在共生经济学(Symbionomics)框架下,真正的竞争力来自生态的健康循环与技术的伦理共生,而非垄断、封锁与报复。

稀土的真正替代不仅在于材料科学,还在于文明的转变——从稀缺和竞争的逻辑到共生平衡的逻辑。在共生经济学的框架内,真正的竞争力源于生态与技术之间的伦理共同进化,而不是垄断、胁迫或报复。


六、结语

“稀土不是熊猫。”熊猫象征文化与生命的共享,而稀土若被滥用于权力工具化与垄断化,只会成为互害机制的导火索。一个文明的成熟,不在于资源的控制力,而在于能否以智慧与爱——即**“Amorsophia”**——实现自我约束与生态共荣。

“稀土不是熊猫。”熊猫体现了共同的生活和文化善意;相比之下,稀土胁迫会引发相互毁灭。文明的成熟不在于对资源的控制,而在于通过智慧和爱的自我克制和共生繁荣的能力——阿莫索菲亚。


注释 / Notes

  1.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第三附录,明确国宝动物的跨国合作繁育主权归属。《
    CITES》附录三定义了跨境育种合作中的主权所有权。

  2. 美国地质调查局,2024 年矿产商品摘要:稀土。

  3. 钱宏,《共生经济学》(Symbionomics),2023。

  4. 世贸组织,2001年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1.3条。

  5. 世贸组织争端DS431:中国——与稀土、钨和钼出口有关的措施,2014年。

  6. 2023 年特斯拉投资者日,“无永磁电机公告”。

  7. 钱宏,《特斯拉无稀土电机技术的生态重塑与哲学-经济学启示》,共生网:http://symbiosism.com.cn/10940.html



0.00%(0) 100%(1) 0.00%(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笔  名 (必选项):
密  码 (必选项):
注册新用户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