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chun 主权错位是根源,从本质属性与真理的方面认识神,而非关系中与情感,行为的“司令员”角色 在与神的互动中,我们常常容易将焦点从神的本质(永恒、圣洁、全能)转移到关系动态、情感回应或行为模式上,从而导致“本末倒置”,主仆换位。 认识造物主必须从祂的本质和属性中,在真理中去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关系、情感或行为层面。这是一种回归本源的呼吁。当我们将神降格为仅仅是“回应者”或“执行者”时,实际上已将祂的主权地位置于我们之下。在人类与神,例如:摩西与神,再例如,天使与神的关系与情感。往往在这些关系中,人类,天使是主动方,或者说是“司令员”。而造物主是执行者。 例如:在出埃及记中,摩西就是发号施令的司令员,在上帝毁灭所多瑪與蛾摩拉中,地上的耶和华《创世纪》当时,耶和华将硫磺与火从天上耶和华那里降与所多玛和蛾摩拉,所有在时空中可见、可对话、可执行命令的“司令员”角色(无论是摩西、天使,甚至是神在地上采取的某种显现),都是神本体意志的受命者和显能者,而非命令之源。 地上的耶和华作为“司令员,发号施令”,而将硫磺与火从天上耶和华那里降下,所以,天上耶和华才是造物主的本源,源头。同理,魔鬼撒旦也是造物主上帝授权的有权柄指控人类,在地上走来走去。耶和华说:你(撒旦)虽激动我(耶和华)攻击他,无故地毁灭他,他仍然持守他的纯正。 这种长此以往的,发号施令的司令员与天上耶和华(真正的源头),非常容易被情感迷惑,和认知错位。本末倒置了。例如:《出埃及记》中上帝告诉摩西,(出埃及记): 上帝在何烈山的磐石那里对摩西说:“你拿著杖去,和你的哥哥亚伦招聚会众,在他们眼前吩咐磐石发出水来,水就从磐石流出,给会众和他们的牲畜喝”。 然而,摩西不听指示,以杖击打磐石,引发了水的流出。这就是潜意识,或者下意识的自我认知的错位。忽视神的教导,把天上耶和华的作为,理解成为自己的所作所为。甚至于潜意识,下意识习惯性把自己的“发号施令,司令员”改变成为了“主人”。取而代之造物主的主权地位。而是潜意识的错位:将过去的模式(击打)视为自己的“功劳”,忽略了神的主权。长期的“发号施令”角色,会让受造物渐生“主人”幻觉,取代神的地位。 我认为这就是路西法,撒旦为什么骄傲,从宠儿变化成为神的对立面的原因。撒旦祂不再将自己视为神旨意的显现者,而是企图成为神旨意的发出者。这种从“受托权”到“自我主权”的僭越,直接挑战了造物主的主权结构,将创造界的秩序从“源流关系”扭曲为“权力竞争”,这是所有罪恶的根源。 一、从“关系”认识神的陷阱:被感情绑架的信仰 人若以关系、情感、经验、行为来认识神,就容易将上帝视为“回应者”而非“起源者”。 摩西“击打磐石”的事件,表面上是一次情绪冲动,实则反映出“我在命令神为我工作”的潜意识。 这与今日许多人以“祷告要有效”“信心要显现”为核心的信仰模式,实质相似——把上帝当作一种“能量源”或“执行器”,而非“主权者”。 换言之,若信仰的起点不是“祂是”,而是“祂为我”,那么上帝就已被降格为功能性存在。 这正是撒旦堕落的隐秘逻辑:从“为神服役”转为“神因我而显荣”。 二、地上耶和华与天上耶和华:显现与本体的分层 《创世纪》19章:“耶和华将硫磺与火从天上耶和华那里降与所多玛和蛾摩拉。” 这一句确实揭示了**“显现的耶和华”与“本体的耶和华”**的二重结构。地上的耶和华是神在时空中行动的显现——可被看见、对话、执行命令。天上的耶和华是神本体的源头——祂不受时间空间所拘,是“我就是我”。地上的“司令员”——无论是摩西、天使、甚至显形的耶和华——都在受命之中显能,不是命令之源。但在经验层面,人类往往混淆这二者:见“显现”者为“本体”,听“声音”者为“主权”。这就产生了神学上的拟人错位(anthropomorphic inversion)——以为“我能命令神显能”,实际上是神通过“我”显祂的旨意。 三、撒但堕落的本质:从“受托权”到“自我主权” 撒但堕落,并非因外在的恶行,而是因内在的主权错位。 祂原本是“光明之子”,被托以治理与赞美之责,是神荣耀的镜面。 但当镜面开始“自照”时,反射就变成了占有:我要升到天上,我要高举我的宝座在神众星以上。”(赛14:13)这句话是“发号施令者”的语言。 祂不再理解自己是“神旨意的显现者”,而要成为“神旨意的发出者”。于是,从那一刻起,造物主的“主权结构”被挑战, 创造界的秩序从“源流关系”堕落为“权力竞争”。 四、一个普世规律:“所有在恩典中受托权柄的受造者,若忘记自己是‘渠道’,便会堕落为‘主宰’。”这不仅解释了撒但的堕落,也解释了:摩西为何不能进入迦南;祭司制度为何会腐败; 教会、国家、甚至科技文明为何屡屡篡夺主权。当人类以为“能命令上帝行动”“能操作真理”,神学的方向就已经逆转——从“顺服启示”变成“操控启示”。它呼吁我们回到对神本质的认识,谦卑地承认祂是万物的起源和主宰,而我们作为受造物,无论是何种角色,都只是祂旨意的执行者和渠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在与神的关系中陷入“本末倒置”的陷阱,真正活出以神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