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论坛 | 时事论坛 | 汽车论坛 | 摄影论坛 |
股票论坛 | 游戏论坛 | 音乐论坛 | |
万维读者网>世界时事论坛>帖子 |
为什么西方哲学形而上学对中国人难懂? |
送交者: 大国如海鲜 2025-09-30 08:21:48 于 [世界时事论坛] |
中国现代哲学家学会 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灵魂。自古希腊巴门尼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起,西方人便执着于探问“存在是什么”“世界的根源是什么”“真理是否可能”。这一思维传统经由中世纪经院哲学,到近代的笛卡尔、康德,再到黑格尔、胡塞尔,逐渐构成了人类理性最抽象也最深刻的探索。对西方而言,没有形而上学,就没有哲学,也就没有现代科学与文明的根基。 然而,当形而上学传入中国时,却始终显得格格不入。中国人面对西方哲学的抽象思维,总感到艰涩、晦暗甚至“无用”。为什么会如此? 一,中国文化缺乏抽象思维传统 中国思想自先秦起,主要关注伦理与政治秩序。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与荀子争论人性,老庄虽触及“道”的终极性,却多停留在直觉体悟,而非逻辑推理与系统建构。中国文化自始便偏向经验化、伦理化、实用化,很少发展出纯粹的逻辑与抽象能力。相比之下,古希腊哲学与几何、逻辑紧密结合,培养了抽象思维的习惯,为形而上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功利取向导致“无用之学”的排斥 在中国历史语境中,凡不能直接转化为治国之术或现实功利的学问,往往被视为空谈。形而上学探问的是“存在的本质”,这种问题在中国人看来既无法解决现实问题,又不利于个人出仕,因而常常被排斥为“玄虚”。即便佛教传入,原本深具形而上学意味的中观与唯识,最终也被中国人伦理化、政治化,失去了哲学本真。 三,中国留学生对形而上学的逃避 近代中国留学生在接触西方哲学时,普遍对形而上学退避三舍。 胡适:留学美国期间接触到杜威的实用主义,回国后极力推崇“实验主义”,强调“拿来就用”。他明确拒斥形而上学,认为哲学应服务社会改良,而非沉溺于本体探究。他的影响,使中国知识界普遍轻视形而上学。 冯友兰:虽尝试用西方哲学方法重写《中国哲学史》,甚至试图建构“中国哲学的新体系”,但最终仍回到宋明理学的义理框架。他所理解的形而上学,更多是中国式的“本体—价值”结合,而非西方式的逻辑推演与存在论。 金岳霖:受西方逻辑与哲学训练最深的中国哲学家之一,曾深入研究逻辑实证主义,但在其《论道》一书中,仍然未能真正展开西方式的形而上学,而是以中国式的“道”来替代。逻辑严密,却缺乏进入西方本体论传统的深度。 熊十力与牟宗三等新儒家:他们一方面批判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另一方面又借用康德、黑格尔的概念来为儒学辩护。他们并非真正在西方形而上学的框架内思考,而是“借壳”以保存儒学的合法性。 这类现象表明,即便最有学养的一代中国留学生,也普遍无法、或者不愿深入西方形而上学的核心逻辑。 四,缺乏“真理”观念 西方哲学执着于真理的普遍性与必然性,认为理性能够接近甚至把握绝对。而中国文化强调的是“中庸”“和谐”,缺乏对真理的执着追问。正因如此,中国人面对康德区分“现象与本体”,或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往往感到不可理解,甚至觉得多此一举。 结论 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之所以对中国人难懂,并非因其高深莫测,而是中国文化长期缺乏进入其思维方式的习惯。中国知识分子要么将其简化为思想工具,要么干脆绕开追问。这种逃避,导致中国思想至今难以孕育真正的哲学精神,更难以建立科学与民主的坚实基础。 没有形而上学的民族,就没有真正的现代文明。 |
0.00%(0)
0.00%(0)
0.00%(0)
|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
![]() |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