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论坛 | 时事论坛 | 汽车论坛 | 摄影论坛 |
股票论坛 | 游戏论坛 | 音乐论坛 | |
万维读者网>世界时事论坛>帖子 |
选择性创伤:权力、道德与生存 |
送交者: 一枪中的 2025-09-28 01:53:16 于 [世界时事论坛] |
汪 翔 最近关于《南京照相馆》,炒得热火朝天。对于这类题材,几乎是全民性的一边倒的热烈支持。原因太多,这里不做评论。有时候我在想,人类的生命,被谁来折磨和虐待,差别还是很大的,背后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尺度也是。人类生命的价值和活着的意义,很多时候有非常不同的解读。朝鲜战争时的被俘和释放回国的军人、战死的士兵,以及在一次次内斗中被处死的无辜生灵——这些都指向一个更深层的现象:在关于国家创伤的公共讨论中,社会对二战时期外部暴行(如日军的侵华暴行)及历史对手的错误(如国民党的某些行为)津津乐道,却对执政期间的内部创伤(如历次政治运动、阶级划分带来的迫害、1989年六四事件、刘少奇等人的非正常死亡)保持系统性的沉默与选择性失忆。 这种叙事反差并非偶然,而是政治主导下的历史建构、道德弹性和个体生存策略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以下从权力控制、道德工具性与个体选择三个维度,结合历史案例、心理学理论及全球比较,深入剖析这一现象的机制与影响。 政治权力对叙事系统的构建:从合法性巩固到全球话语权争夺 国家创伤叙事首先是一场政治斗争,核心在于巩固执政者的合法性。通过放大外部暴行(如南京大屠杀),执政者将民族的道德愤怒和创伤记忆引向外部,确立“民族解放者”与“救世主”的历史地位。这种策略成本低、收益高,能迅速凝聚人心。相比之下,内部创伤(如1950年代反右运动、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1989年六四事件)直接威胁政权道德基础与稳定性,因而被划为“历史禁区”,通过审查制度(如互联网防火墙、媒体自审)实现“静音”或清除。 这种自上而下的控制塑造了被规训的集体记忆。人们不是自然遗忘,而是被教导如何遗忘。公共空间对敏感事件的每一次沉默,都是对权力叙事的再确认,最终内化为“自我审查”,阻碍内部创伤的代际传递。权力主体高声谴责外部残忍,绝口不提内部暴行,以实现政权稳定与合法性的最大利益。 在当代,叙事控制已从国内延伸到全球话语权争夺。借助“百年屈辱”叙事(如鸦片战争),中国将自身定位为“崛起中的受害者”,以合法化外交与经济政策。内部创伤的讨论则通过海外压力(如孔子学院或外交抗议)被压制。例如,2020年代的香港国安法与新疆议题被转化为“反恐必要措施”,质疑者被贴上“反华势力”标签。这种全球化的叙事工程虽有效,但风险在于信息壁垒松动时,压抑记忆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全球比较显示,类似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苏联对斯大林大清洗的沉默、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大屠杀的宣传操控,均服务于政权合法性。中国模式更注重“集体记忆规训”,通过学校教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代际传递外部创伤,而内部创伤则被“历史真空”取代,阻碍社会反思与和解。 道德与残忍的“工具性”:从人性弱点到制度化麻木 选择性创伤的背后,是人类道德弹性和人性弱点在极端环境下的暴露。道德排斥(Moral Exclusion)是核心机制:通过“阶级敌人”或“反革命分子”的标签,执政者将特定群体非人化,使其被排除在道德关怀之外。对这些群体的迫害不再是道德败坏,而是“革命正义”或“清除异己的必要手段”。例如,刘少奇作为国家主席在1960年代末的非正常死亡,反映了系统性道德脱离(Moral Disengagement):施暴者通过扩散责任(“上级命令”)、最小化后果(“历史必然”)和受害者责备(“他们是敌人”),为残忍行为辩护。 “平庸的恶”(Banality of Evil)进一步揭示普通人的角色。文革中的红卫兵或大跃进时期的基层干部,多是盲目服从权威的“平凡官僚”,而非天生恶魔。事后,为维持心理平衡,他们选择性遗忘自身作为施害者或沉默帮凶的角色。承认内部创伤意味着面对复杂矛盾的过去,挑战曾相信的权威,这带来巨大的认知痛苦。相比之下,谴责外部恶、拥抱“善恶二元”世界观,是人类维护认知舒适的本能反应。 在数字化时代,社交媒体算法强化外部叙事(如抗日剧集),压制内部讨论(如六四回忆),加剧集体麻木。全球比较中,卢旺达大屠杀或南非种族隔离的道德排斥机制类似,均通过标签化合理化残忍。中国独特之处在于“工具性道德”的制度化:道德成为服务权力与生存的工具。长远影响是社会道德退化,催生“犬儒主义”文化:人们知晓真相,却选择沉默,以维持心理与社会平衡。 个体的“灵活选择”:从生存适应到潜在抵抗的种子 个体在创伤叙事中的表现,是基于安全的理性生存策略。普通人优先考虑生存三角:安全(避免政治风险)、社交(获得群体认同)、情感(通过谴责外部宣泄情绪)。追问内部真相可能导致被视为“异议者”,面临职业、社交甚至人身安全风险。因此,附和官方叙事成为最优解,带来政治安全与情感宣泄。例如,文革后,许多人选择“失忆”,融入改革开放的“繁荣叙事”。 数字化时代为这种策略带来裂缝。社交媒体虽受审查,但海外信息(如2022年白纸运动的记录)通过VPN或侨民传播,打破沉默。年轻一代通过匿名平台或海外教育,渐生质疑,播下抵抗种子。心理学上,这是“习得性无助”与“适应性弹性”的博弈:高压下,个体优先“流动”于安全路径,但信息全球化可能重塑道德底线。 全球比较中,美国对越南战争的反思、德国对纳粹历史的“罪责教育”,显示直面创伤可促成社会愈合。中国若持续压制,风险是“创伤代际循环”:未处理的内部创伤,可能在经济衰退或社会危机中爆发为更大动荡。 从选择性沉默到可能的叙事重构 选择性创伤是权力、道德与生存的复杂镜像,证明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脆弱:权力塑造叙事,道德屈从工具性,个体优先适应。但这并非宿命。随着信息全球化和代际更迭,沉默壁垒正悄然松动。直面完整历史,不仅是历史责任,更是实现民族和解与人性提升的必经之路。创伤叙事不仅是过去的记录,更是塑造未来的战场。 |
0.00%(0)
0.00%(0)
0.00%(0)
|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
![]() |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