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论坛 | 时事论坛 | 汽车论坛 | 摄影论坛 |
股票论坛 | 游戏论坛 | 音乐论坛 | |
万维读者网>世界时事论坛>帖子 |
印度的双输处境 |
送交者: 三把刀 2025-09-25 08:51:28 于 [世界时事论坛] |
2025年8月,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抵达中国天津参加峰会。印度新闻信息局/路透社 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项目高级研究员坦维·马丹(Tanvi Madan)于9月24日在《外交事务》发文称,印度不想依赖中国, 但美国的政策正迫使新德里转向其竞争对手: 今年8月,在中印发生致命军事冲突五年后,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前往天津,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期间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此次访问是莫迪自2020年中印关系恶化以来首次访华。莫迪与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牵手谈笑的画面令西方分析人士印象深刻。一些观察人士担心,美国总统唐纳德·川普的长篇大论和关税政策——他今年夏天对印度征收了50%的关税——已将新德里推向北京的怀抱。 这种说法既错因,也错果。莫迪与习近平的会晤既不是对川普霸凌行为的突然回应,也不是匆忙重启印中关系的举动。新德里当然不会投靠北京,也不会与北京和莫斯科并肩作战,建立新的反西方秩序。近一年来,印度确实一直在与中国合作,以恢复双边关系的某种稳定。然而,这些努力并不能消除这两个亚洲大国之间仍然存在竞争的事实。 但川普对印度的施压以及他似乎渴望与中国达成某种“大交易”的愿望,必然会影响印度政策制定者的考量。他们会担忧地认为,华盛顿对新德里的胁迫态度以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对北京的温和姿态,背离了美国近期的政策——该政策强调遏制中国的必要性,并有助于拉近美印关系。印度官员不会希望处于如此不利的境地,而这种担忧可能会加大印度与中国重新接触的程度。这反过来又会对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产生影响。如果川普继续针对印度,可能会导致印度选择减少与美国的合作和从美国的购买,并可能增加与中国及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这与川普政府宣称的加强与新德里关系的愿望背道而驰。
拉拢对手 中印关系一度冰冷的解冻最早出现在2024年10月,当时非西方国家组织金砖国家(BRICS)召开会议,莫迪和习近平举行了自2019年以来的首次双边会晤。双方宣布已完成边境部队脱离接触,这是两国关系正常化道路上的关键一步。北京和新德里都已准备好扭转局势。中国一直面临战略和经济阻力,包括经济增长放缓、来自美国的压力以及欧洲对中国支持俄罗斯的担忧。印度方面不愿担心边境地区可能进一步爆发冲突,而是希望专注于促进经济增长,增强自身实力,以应对与中国的更大规模竞争。当时,双方都不知道下一任总统是谁,也不知道这将如何影响美国的对华政策。 此后,中印关系进一步缓和。2024年12月,两国特别代表重启边界谈判,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于今年8月访问新德里。在多边层面,尽管习近平缺席了2023年在印度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但印度今年仍派出多名高级官员,包括国防部长、外交部长和国家安全顾问,来华参加各种会晤,以支持北京担任上海合作组织主席国。 这些磋商为采取进一步的和解措施打开了大门,包括恢复民间社会交流、达成重启两国直航的协议、印度再次向中国游客发放签证以及中国恢复印度人前往中国控制的西藏境内印度教圣地凯拉什玛纳斯罗瓦尔朝圣的通道。 或许更重要的是选择性地重新开展经济接触的可能性。2020年,对新冠疫情和当年边境冲突的担忧导致新德里对中国在印度的经济和技术相关活动实施限制。这些措施包括对来自中国的投资进行额外审查、将中国公司排除在印度的5G网络之外以及禁用TikTok等中国应用程序。在过去几年里,包括一些印度最大的企业集团在内的印度公司一直在呼吁放宽这些限制。随着目前两国关系的缓和,印度政府似乎更容易接受这一要求,而川普的关税可能会有利于那些寻求与中国开展更多贸易的国家。 如果边境局势保持稳定,新德里可能会放松对非敏感地区的一些限制。它可能会优先考虑那些中国企业、工业投入和专业知识能够帮助印度增长,或者讽刺的是,通过建设国内产能,帮助印度长期减少对中国进口的依赖的领域。政策制定者可以允许中国企业参与那些能够帮助创造就业机会、提升印度制造业和技术能力、更好地将印度融入全球供应链并促进印度出口的领域。新德里可以通过要求那些寻求在印度开展业务的中国企业与当地公司成立合资企业、提供技术援助或向印度同行转让技术(就像北京要求寻求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外国公司那样)来限制这种市场准入。可以肯定的是,印度可能会继续将中国实体排除在敏感领域之外,包括电信等关键的物理和数字基础设施、太空和核能等战略技术,以及那些允许中国拥有或转移大量与印度公民相关的数据的领域。 这对两国来说都是一个两难的境地。对新德里而言,修复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可能有助于经济增长,但也可能导致其更加脆弱和依赖。北京方面希望进入全球南方最大的市场,以摆脱对西方市场的依赖。但在此过程中,它最终可能会强化一个战略和经济竞争对手的地位。
保持距离 这种困境反映出一个事实:无论两国在峰会上如何表态,他们仍然视对方为竞争对手。而且,双方的分歧依然存在。印度国防参谋长最近重申,悬而未决的与中国的边界争端仍然是印度面临的主要安全挑战。中印军队尚未恢复到2020年前的部署水平。北京方面仍然希望将边界问题与更广泛的关系区分开来,而新德里则认为稳定的边界是正常关系的必要基础。 其他双边和地区问题也困扰着两国关系。印度对华贸易逆差在过去几年里有增无减。北京方面已表明,它愿意将新德里的依赖武器化,并试图阻碍印度的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雄心:中国在2024年和2025年限制向印度出口稀土磁铁和化肥,限制向印度供应一家德国公司在中国制造工厂生产的隧道掘进机,并限制中国技术专家前往苹果在印度的合作工厂。中国还宣布在雅鲁藏布江(印度称之为布拉马普特拉河)上修建大型水坝,这可能会对下游的印度和孟加拉国产生不利影响。 今年5月,中国还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重大冲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尽管是在幕后。北京通过实时情报和信息行动支持伊斯兰堡;一位前印度驻北京大使将中国的支持称为“战场勾结”。中国还继续是巴基斯坦最重要的军事装备供应国,包括最近又向巴基斯坦提供了一艘潜艇。 无论中印两国在峰会上如何表态,两国依然视对方为竞争对手。 由于这些事态发展,以及印度长期以来对中国的不信任,新德里方面对中国的态度并不像中国官员所希望的那样热情,也并不像中国官员所希望的那样愿意包容中国。在习近平与莫迪会晤前,印度拒绝证实中方关于印度外长苏杰生在8月会晤中向王毅确认“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说法。相反,印度官员坚称他们将与台湾保持经济、技术和文化联系。北京方面随后对此表示不满,称此举意在“破坏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主权,阻碍中印关系的改善”。在菲律宾总统费迪南德·“邦邦”·马科斯8月初访华以及莫迪8月底访问东京期间,印度也毫不掩饰地重申了其在南海和东海的立场。中国在这两个海域的海上主张和军事演习激怒了邻国。这两次外交交流——以及印度和菲律宾海军首次在南海联合航行——也表明印度继续寻求通过加强与东亚和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关系来平衡中国。 印度也一直不愿支持或加入中国构建反西方阵营的努力。莫迪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引起了广泛关注,但他没有做的事情却没有引起太多关注。尽管北京和莫斯科都希望重启与中俄领导人的三边会晤,但莫迪却没有这样做。2019年之前,这些会晤定期举行,而莫迪与中俄领导人都希望重启。他没有参加习近平在北京举行的胜利游行。而且,与习近平和普京不同,他没有参加巴西为讨论美国关税而举行的紧急线上金砖国家峰会,而是把这项任务留给了苏杰生。
川普效应 印度几乎无意向中国让步或做出实质性让步。然而,川普策略中的两个因素正在影响印度国内关于该国外交关系合理平衡的辩论,并且很可能会影响印度的选择。首先,川普公然利用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历届政府建立的伙伴关系,将其作为胁迫手段,迫使印度改变外交和经济政策。其次,他对习近平采取了更为包容的立场,导致印度对美中关系的未来走向产生很大不确定性。 印度在2024年采取行动稳定与中国的关系,部分原因是它不知道下一任美国总统会将印度的对华政策引向何方。川普政府对印度征收关税——以及川普与习近平举行峰会的可能性——只会在莫迪前往天津与习近平会谈之际,增强这种动力和紧迫性。但由于华盛顿向新德里施压,而莫迪在反制中国方面有所收敛,莫迪发现自己的处境比去年更加不利,当时拜登政府明确表示有意与印度合作,部分原因是为了与中国竞争。 川普正在削弱印度国内那些主张与美国建立更紧密关系人士的力量。 中美关系缓和,即使是暂时的,也不仅会改变中印在谈判中的筹码平衡,还会使印度的战略环境复杂化。如果目前印美关系的冷淡持续下去,印度将面临其一段时间以来从未经历过的局面:与美国的关系紧张,而华盛顿则退出与北京的全面战略竞争,并向伊斯兰堡靠拢。尽管如今的印度比过去强大得多,但它担心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会试图对印度施加更大压力——例如,试图进一步入侵边境。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印度国内将有人呼吁进一步对中国采取对冲措施,即使条件并非最优,例如做出某些经济让步,抑制与其他可能对中国构成威胁的伙伴的合作,或者不对抗中国在边境的强硬姿态。 这不仅仅是一个假设的未来担忧。川普对中印关系的态度已经增强了印度国内那些主张对华进一步开放的人士的影响力。例如,印度最大的几家企业正在探索与中国公司建立合资企业,并寻求从中国进口更多产品。除了对与印度做生意的人产生中长期影响之外,此类行动最终可能还会扩大印度国内希望与中国进一步和解的选民群体。 与此同时,川普正在削弱印度国内那些主张与美国建立更紧密关系的人士的影响力。新德里和华盛顿在对抗北京方面的共同利益深化了双方的伙伴关系。这激励两国克服历史包袱,管控分歧,并在国防、经济安全和技术领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开展合作。 但如今,印度国内批评这种合作的人士认为,川普似乎对与中国竞争不感兴趣。此外,这些批评人士认为,一个将相互依存关系武器化并试图胁迫印度的美国,其行为方式与中国如出一辙。即使是像苏杰生这样的中印关系支持者也指出,印度不仅需要警惕过度依赖供应国(尤其是中国),还需要警惕过度依赖需求国(尤其是美国)。这反映出一种转变:美国不再被视为印度解决中国问题的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而是迅速被视为一个问题本身。
双输局面 如果这种看法成立,并由此制定政策,那么对美国来说将是一个问题。持续的与美国的紧张关系将影响印度的战略、经济和技术选择。印度政府内外的人士将敦促领导人减少与不可靠的美国合作,寻找其他安全伙伴和市场,以及资金、国防设备、技术、商品和专业知识的来源。这将使印度成为美国企业和科技公司不那么友好的环境,也使美国政府不那么愿意与印度合作,尤其是在国防、经济安全和技术领域,而印度已经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美国合作。 库尔特·坎贝尔和杰克·沙利文在最近为《外交事务》杂志撰写的文章中指出,美国在印度的投资并非基于利他主义,而是基于利益,包括美国与中国竞争和威慑中国的能力。如果印度与美国结盟,中国的盘算将更加复杂。然而,如果印度和美国之间发生冲突,两国都会处于劣势,尤其是在对华问题上。 新德里意识到,如果美印关系持续紧张,其对华影响力将减弱,在维护自身安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创新以及确保亚洲不被中国主导方面都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正因如此,印度仍在寻求与川普政府达成协议。然而,如果华盛顿不予以回应,反而持续向印度施压,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德里的外交政策将面临新的平衡,而这种新的平衡必然不利于美国。 |
0.00%(0)
0.00%(0)
0.00%(0)
|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
![]() |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