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系列·制度地缘篇(补章)》 外部视角的中国:关税、脱钩与再定位 ——不再主张“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与差别待遇
一、切口:身份与待遇的分拆
2025年9月,李强在纽约联合国大会期间郑重宣布:中国在世贸组织的当前与未来谈判中,将不再主张“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与差别待遇。这一动作,并非否认自身发展中国家的名义身份,而是有意将“身份”与“待遇”进行拆分。对外,这是对长期争议的一次制度回应;对内,则意味着进入更高标准规则的倒逼期。
二、外部的镜头:如何看待中国
从外部看,中国始终是一组矛盾的叠加:全球第二的总量,与人均层面的分化并存;制造业的规模优势,与部分领域的制度摩擦同在。此次放弃主张特殊待遇,被外界视为“再定位”的姿态——既显示制度自信,也预示中国希望以更高义务换取更多议程设置的空间。
三、关税叙事的两段
第一段是2018年起延续的“301关税”逻辑。在2024年,美国对中国电动车、锂电与光伏等产业链集中加码,电动车关税一度提升至100%,体现出硬关税与产业安全的双重考量。
第二段是2025年的“基线关税”逻辑。华府与日本达成15%的基线框架,意在构建一个可复制、可扩展的模板。低底板的普遍关税,再叠加行业细化条款,为未来的去风险与协议迁移提供了制度化接口。
四、脱钩的现实:高栅栏与小院子
所谓“脱钩”,在实践中更像“去风险”的层层加码。先进计算、半导体设备、EDA工具与高端封装成为新的限制焦点。美国不仅管制本土企业,还推动与盟友的法域对齐,使“栅栏效应”逐步成形。外部对中国的核心估值,也因此绕不过技术安全与供应链自主的议题。
五、外部估值的三重坐标
第一是规则。外界看重中国在补贴透明、竞争中性、数字贸易规则上的可预期性。若能在WTO的弃待遇与国内营商环境改进之间形成印证,将降低制度溢价。
第二是产业。新能源车、储能、光伏与AI算力链条仍被视作结构优势,但进入海外市场必须面对关税、原产地与合规的三重门槛。
第三是金融。外资更注重现金流质量与信息披露,国内耐心资本的比重虽提升,但市场仍对“政策节奏—基本面兑现”的落差高度敏感。
六、内外联动的约束
外部关税与技术限制,提高了中国在跨境交易中的制度成本;内部则仍受地产尾部风险、地方财政负担与居民信心修复的制约。外部观察者据此判断,中国是否具备承接高标准开放的内生基础。
七、应对的路径
第一,规则合拍。以更透明的补贴与更市场化的国企治理来对接高标准,换取稳定的投资预期。
第二,市场再分布。通过多市场订单、近岸制造与本地化品牌来分散风险,削弱单一市场关税与管制的冲击。
第三,金融与预期。推动地产与地方债的制度化出清,扩大服务业与民营准入,以就业与收入改善来修复居民与企业的长期信心。
八、前瞻判断
短期内,“关税底板+技术栅栏”的结构不会消失;中期内,中国若能以可核查的制度进步换取更稳定的对外预期,以本地化能力对冲外部门槛,其外部估值与内部增长可能出现拐点。反之,若地产与财政风险延宕,或外部关税与管制显著加码,增长压力将继续外溢。
九、制度余响
外部如何看待中国,最终取决于制度进化的可验证性。以身份换空间,以规则赢时间,以本地化实现再全球化。这是四十年路径的修正,也是下一轮全球化的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