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世界时事论坛>帖子
中国式研究为什么遥遥领先?
送交者: 三把刀 2025-09-21 03:15:10 于 [世界时事论坛]

馋师


1

中国的经济总量,在2010年已经是世界第二了。实际上,可能不是第二。因为,在很多方面,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而且一骑绝尘,大大领先于第二名。

其中,就包括科学研究。统计显示:当下,中国每年培养的博士生数量、专利申请数量、软件著作权权登记数、发表论文数量等,以及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咨询服务的人才,都是世界第一。

但,在科学研究的金字塔尖儿上,“China”出现之频次,稍显不足。

一个例子是,21世纪以来,只有屠呦呦女士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奖,此外,颗粒无收。这一点,不仅和中国的经济总量不匹配,也和日本有巨大差异。

这就需要我们思考,中国式研究究竟在哪些方面一骑绝尘?哪些方面还有欠缺?

2

凡事要分类,不分类的话,就成了糊涂账。

科学研究也是如此。

只看总量,中国的科学研究,也是世界第一了,但分类来看,泾渭分明。

科学研究如何分类呢? 我们以权威学者的分类为参考。

英国著名科学家W.I.B.贝弗里奇在其所著《科学研究的艺术》中,写道:科学研究还可分成开辟新领域的探索性研究和发展前者的发展性研究。探索性研究比较自由,富于冒险性,偶尔能作出重大的、也许是意外的发现;有时可能一无所得。发展性研究通常由按部就班、一丝不苟的科学家进行。他们安于去巩固取得的进展,在已开辟的领域内探索较小的发现,并通过付诸应用来充分利用已取得的成果。

后一种研究,有时称为“混饭吃的”研究或“安全第一的"研究。

以开路作比,探索性研究是寻找可行性,然后,将可行的道路找出来、标注出来,甚至修筑道路,供后人使用。

第二种持续性研究,是沿着前人开辟的道路,继续向前。前进一米,就有一米的收获。前进一米,就写一篇文章,报告新里程。

3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 ,在一次讲座中,也谈到了他经历的中国、美国物理研究之不同。

他说:泰勒和费米所注重的物理,跟我在中国所注重的物理,精神不一样;虽然内容是一样的。

这是什么意思呢?在国内所学的物理学,是书上的知识,是已做好的,好象菜做得很好,你就吃。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我从泰勒和费米那儿所学到的不是怎么去吃这个大餐,是怎么做这个大餐。所以,他们所注意的是一些还没有被了解的现象,希望把这个现象,通过他们的研究可以了解、归纳出规则。

在国内,是从规则出发研究没有了解的现象;在芝加哥,是一些还没有了解的现象里头提出它的精神,这两个是不一样的方向,但都是重要的。一个学生在研究工作的时候,必须要把这两个方法融会贯通,这样才能有大成。

之上,是杨振宁先生的原话,一字未改,我只是多加了一两个标点,以便于读者阅读。

鄙人不才,试着从杨先生的话语中,理解其含义——理解得不对得话,请多多批评。

杨先生的意思是:国外著名物理学家的主要工作,是从未知的现象入手,去寻找其内在规律。杨先生一处用的是“精神”,一处用的是“规则”,不过,窃以为两个名词,是一个意思,统一为“规律”,不改变其原意。且,杨先生的原话,是谈话;谈话随口而出,没有仔细斟酌;要是形成文字,我推测老先生一定会用规律一词。

这是欧美的研究。

中国方面的研究呢?是从规律出发研究没有了解的现象。

规律从哪儿来啊?要从费米和泰勒那些大家的研究中,来获得。

正如杨先生所打的比方:他和泰勒、费米那一批先行者,做“物理学”的大餐;做好了,端上桌子了,中国的学者们聚拢来,寻找适合自己学科的“大餐”,看哪些适合自己的胃口,更有营养,更快地出成果,然后,拿来即用。

我用另一个例子,来做比方。

就像打井,欧美科学家通过观察地形、分析地貌、钻头地质分层、古生物分布、古气象变迁等,在地表画了一个圈,说:这地方有油。于是,中国科学家蜂拥而至,带着各种设备,一处一处、一米一米地开凿,不出所料地打出了N口油井。

比方总是比方,未必确切,但,近年的任何一个热门研究领域,大体是这样的一个景象:开创者总是一、两个欧美学者,最早期、最经典的引文,也集中在少数欧美学者身上。之后,潮水一样的文章,都是华人学者及其团队发表的。21世纪以来的若干热点,如超导、石墨烯、区块链、大数据、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AI等等,莫不如此。


0.00%(0) 0.00%(0) 0.00%(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笔  名 (必选项):
密  码 (必选项):
注册新用户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