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论坛 | 时事论坛 | 汽车论坛 | 摄影论坛 |
股票论坛 | 游戏论坛 | 音乐论坛 | |
万维读者网>世界时事论坛>帖子 |
来, 咱们也聊一聊AI有没有泡沫 |
送交者: 调侃军政 2025-09-03 03:13:09 于 [世界时事论坛] |
张晋中 泡沫不是市值高,而是市值与基本面脱节。我们来逐层剥开这颗“AI气球”,看看它到底是充满了热空气,还是有些实打实的支撑。 一、技术边界:大模型训练进入平台期 从技术演进的角度看,AI行业确实已经从“狂飙期”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平台期。ChatGPT-5的发布虽然在推理能力上有所提升,但并未带来GPT-4那种“质变式惊艳”。OpenAI内部也承认,模型性能提升已不再依赖单纯扩大参数规模,而是需要新的架构和推理机制。 曾经被奉为圭臬的Scaling Law,如今也显得力不从心。数据瓶颈、推理瓶颈、能耗瓶颈接踵而至,行业开始意识到:再多的算力和参数,并不一定能换来更聪明的模型。 英伟达的财报也透露出微妙信号。虽然数据中心仍是营收主力,但增长速度已不如前几个季度。这并不意味着AI热退潮,而是说明“大力出奇迹”的阶段告一段落。 二、资本逻辑:卖铲子的赚钱,挖金子的还在等 从资本投入的角度看,AI行业的分化已经非常明显。英伟达作为“卖铲子”的基础设施提供商,盈利路径清晰;而那些“挖金子”的大模型公司,如OpenAI、Anthropic、xAI等,估值高达数百亿美元,却尚未实现盈利。 OpenAI的估值已达3400亿美元,预计2025年营收仅为110亿美元,且要到2029年才可能实现盈利。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整个行业的普遍状态。 MIT最近发布的《GenAI Divide》报告指出,95%的企业AI项目未能带来可量化的业务回报,只有5%的项目实现了显著的营收增长。这意味着,AI的商业化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资本回报周期较长。 在这种背景下,AI的估值更像是对未来的押注,而非对当前现金流的定价。 三、技术准备就绪,应用落地却不均衡 从技术成熟度来看,AI已经“ready”。大模型之间的技术差距正在缩小,护城河变得模糊。多家公司已能训练出性能相近的大模型,价格战不可避免。 AI Agent平台如 n8n、LangChain、AutoGen 等已相当成熟,MCP协议也在推动模型与工具之间的标准化交互。编程辅助工具如Cursor、Codeium、GitHub Copilot等已进入实用阶段,开发者社区接受度高。 但问题在于乙方,也就是行业用户的准备情况。标准化行业如办公软件、会计、医疗、法律等,由巨头主导,AI集成由原厂完成,留给创业公司的空间有限。非标准化行业如小型服务业、手工制造、地方政务等尚未完成数字化转型,AI落地仍需时间,不甚乐观。 这就形成了一个“技术已就绪,应用仍在路上”的尴尬局面。如果这段推广周期过长,资本市场的耐心可能会耗尽,泡沫也就难以维持。 四、金融环境:泡沫的底气来自货币超发 AI泡沫的形成,并不只是技术热潮的结果,更与全球金融环境密切相关。 过去三年,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等全球主要央行实施了大规模量化宽松,导致资产价格普遍膨胀。AI作为“故事性最强”的技术之一,自然成为资金追逐的对象。 英伟达的市值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整个法国和英国股市。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而且也是流动性的狂欢。 可以说,AI气球里有两种气体:一种是金融性的(货币超发),一种是叙事性的(技术热潮)。前者可能爆破,后者则可能慢撒气。金融泡沫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而技术泡沫则更像是慢慢泄气,最终沉淀出真正的价值。 五、泡沫?是,也不是 从技术角度看,AI的进展是真实的,尤其是Agent化、工具集成、推理能力提升等方向。但从资本回报和应用落地来看,确实存在“估值先行、变现滞后”的泡沫特征。 正如OpenAI CEO Sam Altman所言:“AI是过去几十年最重要的技术,但市场对它的预期已经过度。”而Grindr CEO George Arison则更直白:“VC泡沫正在形成,很多好公司会被毁掉。” AI的未来仍充满可能,也充满希望,但同样伴随着不小的不确定性。对于从事AI技术研发的人来说,泡沫未必是坏事——它意味着资源充足、容错空间更大,可以大胆向前推进。而如果你是站在投资者的角度,那就必须保持警觉,密切关注估值背后的真实支撑, 尤其是AI应用落地的情况。 |
0.00%(0)
0.00%(0)
0.00%(0)
|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
![]() |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