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世界时事论坛>帖子
当泽连斯基说出“我们的东部四州不是‘海参威’时“,中国的知识精英们内心是什么感受
送交者: 调侃军政 2025-09-03 03:07:13 于 [世界时事论坛]

老虎哥

在持续不断的俄乌冲突中,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经常使用尖锐的言辞来争取国际支持,并凸显全球大国之间明显的虚伪。据报道,泽连斯基在拒绝俄罗斯的领土让步要求时曾发表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东部四州不是海参崴。” 这句俏皮话是在讨论和平谈判和领土完整时说出来的,直接触及了中国敏感的历史创伤——19世纪符拉迪沃斯托克(中文称海参崴)被俄罗斯割让。泽连斯基提到的东部四州——顿涅茨克、卢甘斯克、赫尔松和扎波罗热——自2022年以来一直被俄罗斯军队部分占领,莫斯科在虚假公投后非法吞并了这些地区。泽连斯基将这些事件与海参崴事件进行对比,暗示了一种类比:正如俄罗斯通过不平等条约夺取中国领土一样,现在它正试图在乌克兰采取同样的行动。这种类比并非仅仅是外交姿态,而是针对北京的精心策划的攻击,旨在提醒中国自身对领土的不满,以敦促中国重新考虑其对俄罗斯的默许支持。

泽连斯基的声明虽然并非在所有报道中都逐字逐句地表达,但与他拒绝割让土地的立场相一致,这在泽连斯基的多次公开讲话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在20258月,泽连斯基强调乌克兰“不会将土地割让给占领者”,拒绝了以放弃顿巴斯地区换取停火的提议。这一立场与他拒绝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提出的谈判先决条件(包括乌克兰撤出四个州)的立场相呼应。泽连斯基借用海参崴事件,将这一话题提升到了地缘政治层面,含蓄地质疑了中国与俄罗斯“无限制”的伙伴关系,并呼吁北京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原则——中国在其自身争端中经常援引这些原则,例如台湾问题或南海问题。

要理解中国知识精英——学者、评论员、智库分析师和公共知识分子——的感受,需要深入研究历史、民族主义和当代地缘政治的复杂相互作用。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并非铁板一块;它涵盖了国家阵营的声音、自由主义改革者和民族主义者,所有这些都在中国共产党的密切关注下运作。然而,从媒体、学术讨论和社交平台收集到的对泽连斯基言论的反应,显示出一种主要的恼怒、防御性和战略实用主义情绪。许多人认为,这番言论是对中俄关系的不受欢迎的干涉,是西方挑拨离间之计,也是对历史屈辱的提醒。尽管历史已为人所知,但屈辱的根源在于当前的现实政治。

历史背景:不平等条约的余痛

海参崴的历史是中国“百年屈辱”(1839-1949)的基石,这一叙事深深植根于国民教育和精英话语之中。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根据《北京条约》将该地区——当时滨海边疆区人口稀少的地区——割让给沙皇俄国。这是几项“不平等条约”之一,这些条约导致中国向帝国主义列强割让了大片领土,其中包括部分外满洲。中国知识分子经常提及这些损失来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将其描绘成外国侵略和中国随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崛起的象征。

对于学术界或国家智库(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或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精英来说,海参崴代表着悬而未决的领土收复主义。偶尔会有文章和评论将海参崴称为“失地”,一些民族主义者主张通过文化或经济手段象征性地收复它。2025年,Medium网站发表了一篇题为《海参崴为何表明中国永远无法在乌克兰问题上完全拯救俄罗斯》的文章,文章认为,这种历史上的不信任阻碍了北京完全支持莫斯科的战争努力,这表明知识分子敏锐地意识到了俄罗斯的机会主义扩张主义。文章认为,中国与俄罗斯的“无限制”伙伴关系务实但有限,因为精英们回想起俄罗斯过去如何利用中国的弱点。因此,泽连斯基的言论很可能在这些精英中引发了怨恨和反思。一方面,它证实了长期以来的不满,可能引发私下共识,认为俄罗斯在乌克兰的行动与19世纪的土地掠夺如出一辙。一些批评中共与威权政权结盟的自由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或许暗自感到了辩护,认为这份声明呼吁中国优先考虑全球规范,而非与侵略者结盟。然而,由于审查制度,此类观点很少公开发表;相反,它们可能会在私下流传。

当代地缘政治:防御性与北京叙事的契合

在乌克兰战争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知识精英在很大程度上呼应了政府的“中立”立场,同时又巧妙地偏袒俄罗斯。北京将自己定位为和平缔造者,提出模糊的“和平计划”,并批评西方升级冲突。泽连斯基对中国的批评——例如指责中国通过军民两用产品出口支持俄罗斯,或未谴责入侵——招致了中国官员和同盟评论员的尖锐谴责。例如,当泽连斯基声称中国公民为俄罗斯作战时,北京称他的言论“不负责任”,并警告不要做出毫无根据的指控。这种模式表明,许多为中央电视台或《环球时报》等官方媒体撰稿的精英人士将泽连斯基视为西方的傀儡,意图将中国拖入冲突。

关于海参崴的言论可能加剧了这种防御性。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等知识分子可能会将其解读为试图利用历史分歧,破坏中俄对抗美国霸权的轴心。在精英圈子里,这场战争常常被描绘成一场由美国挑起的代理人冲突,俄罗斯则充当着阻止北约扩张的堡垒。泽连斯基的这番话可能被视为幼稚或带有操纵性,无视中国的战略要务:与俄罗斯的经济联系(例如,自2022年以来,折扣石油进口额已超过2000亿美元)以及共同反对西方主导地位。一位解放军少将建议泽连斯基“考虑一下乌克兰人民的生命价值”,这再次体现了这种家长式的观点,暗示乌克兰应该谈判而不是挑衅。

在微博等平台或学术期刊上,人们的反应可能是嘲笑或不屑一顾。民族主义者可能会感到被冒犯,认为泽连斯基的言论就像一个局外人在对中国历史说教。例如,泽连斯基的类似言论引发了一些回应,例如要求中国“靠边站”或优先考虑自身利益,波多利亚克就敦促北京选边站队。漫画家巴丢草等精英虽然批评中共,但也强调泽连斯基的警告,即中国的支持会延长战争,但这些异议在大陆的话语中被边缘化。

复杂的情绪:实用主义、民族主义和微妙的异议

在表面之下,中国知识分子的感受微妙。与国家结盟的人士可能对中共的叙事产生了强烈的忠诚,认为泽连斯基无关紧要。然而,更独立的思想家——例如私立大学或海外的人士——可能会感到矛盾。这番言论或将引发人们对中国选择性运用领土完整问题的反思:在台湾问题上高调发声,但在乌克兰问题上却保持沉默。正如一位分析人士指出,中国拒绝参加泽连斯基的和平会议,凸显了这种务实主义,认为没有俄罗斯参与的谈判毫无意义。

X(原推特)社交媒体片段揭示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讨论,例如乌克兰可能袭击海参崴的假设,这些讨论加剧了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这表明,精英阶层可能对过度依赖俄罗斯感到不安,担心这可能会在未来的边界争端中助长莫斯科的嚣张气焰。然而,公众情绪倾向于团结,媒体报道赞扬俄罗斯在泽连斯基出席峰会时保持的克制,就证明了这一点。

总而言之,中国的知识精英对泽连斯基的言论可能感到既恼火又带着战略上的谨慎。尽管它重提了痛苦的历史,但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挑衅性的干涉,在中美竞争的背景下强化了与俄罗斯的结盟。一些人或许心存疑虑,但主导情绪是防御性,将国家利益置于历史类比之上。随着冲突的演变,此类言论考验着中俄关系的韧性,但就目前而言,它们在北京的思想家们心中引发的更多是白眼,而非顿悟。

0.00%(0) 0.00%(0) 0.00%(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笔  名 (必选项):
密  码 (必选项):
注册新用户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