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世界时事论坛>帖子
100年前他对现代世界的警示——阅读与思考
送交者: 三把刀 2025-08-28 04:59:33 于 [世界时事论坛]

湮灭之城

2025-08-27 (2).png

电影剧照《太阳照常升起》(1957年)

100年前的1925年,26岁的海明威开始构思他的成名作《太阳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次年,该作发表,也奠定了海明威的作品风格。

也许,他当时就预感到100年后西方文化的衰败,所以在《太阳照常升起》中,他描绘了传统道德崩塌所造成的混乱以及对人类寻求生命意义的影响。当时他的同辈人笃信:一个没有道德的世界会让他们获得更大的自由。但海明威却认为,那只会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绝望。

小说以上世纪20年代为背景,讲述了一群生活在巴黎的“一战”老兵的故事,这也正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生活,战争的创伤使这些老兵的生活充斥着酒精和性,并拒绝任何更深层次的意义。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性冒险、嫉妒,包括前往西班牙城市潘普洛纳的旅程,逐渐瓦解了“老兵”这个群体的凝聚力。值得重视的是,作者笔下人物的心理刻画竟与许多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惊人的相似,从男子气概、女性权利到爱情、人际关系,从巴黎街头到西班牙斗牛场,竟一一探讨了100年后现代世界面临的种种困境。

5f6b2517-81a4-4c1b-b1e7-0ebe90b355dc.jpg

2025-08-27.png

电影剧照《太阳照常升起》(1957年)

首先,是逐渐失去男子气概的男人。小说的主人公杰克在“一战”中受伤,从此丧失了性能力,身心俱疲。由于他深爱的女人布雷特夫人无法陪伴他,这让他觉得自己失去了奋斗的意义。杰克借酒消愁,认为没有了“性”让他的生活空虚。可令人悲哀的是:他因对自己病情的敏锐认知给他带来了更多的痛苦:他眼睁睁地看着其他男人轮流与布雷特夫人上床却无能为力,欲望的嫉妒更侵蚀着他的身心健康。正是他无法在性能力之外找到意义,才让他遭受了如此深重的痛苦。

由此便引出了作者的一个主要观点: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奋斗的意义,他就会沦为一种毁灭性的享乐主义!由于杰克过度关注自己的无能,所以他无法充分关注生活中其他可以展现自己的机会。他本可以通过将男性所具有的能量投入到其它美好的事业中来重新找到意义,甚至可能重振雄风,但他却失去了这样做的信念——对超越自身、永恒存在的信念。换句话说,杰克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致使他认为: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毫无意义,他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尽情享受他所拥有的一切。可是由于他无法充分享受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他因此陷入了绝望。于是他在抛弃传统道德的过程中,同时也失去了力量、英雄气概和活力。所以,想要削弱一个男人的男子气概,最快的方法就是剥夺他的意义感!

2025-08-27 (1).png

电影剧照《太阳照常升起》(1957年)

第二,是不断被弱化的女人。布雷特夫人是一位英国离异女性,曾在“一战”期间担任护士。她目睹了未婚夫在战斗中牺牲,这段经历给她留下了深深的创伤,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她情感疏离、焦躁不安的人际关系。她喜欢杰克,如果不是因为他受伤,她会和他在一起。她美丽却孤独,一生致力于追求独立,但她追求独立的方式却常常是通过自身的放荡生活来表达。然而矛盾的是,她所获得的独立反倒限制了她的自由,例如:她与19岁的斗牛天才罗梅罗的关系。罗梅罗以其高超的斗牛技艺和昂然不惧的自信,深深地吸引了布雷特,两人自然而然开始了一段恋情,可惜这恋情很快便结束了。后来布雷特向杰克坦承:她担心自己会毁了罗梅罗。年轻的斗牛士依然年轻,秉持传统,全身心投入斗牛事业,可布雷特深知,她的生活方式会迫使他做出改变,这种改变也许正是一个年轻人男子气概丧失的开始,她担心自己会亲手毁了罗梅罗身上那种她所钦佩的品质。

2025-08-27 (7).png

电影剧照《太阳照常升起》(1957年)

布雷特夫人与罗梅罗的关系,契合了海明威想要表达的更加广泛的理念:当理想主义在欲望和残酷现实的边界处交汇并发生碰撞时,所得到的结果早已不是自己不懈追求的“理想”。而这,正是对女性最有害的东西——为了追求某些“理想”,迫使她们在过程中摧毁自己原本拥有的更健康、更完善的理想!

这不正是当今现代世界面临的困境吗?当一个男人失去自己原本拥有的鲜明的男子气概而变得不男不女时,当一个女人为了争取“女权”放弃自己原本拥有的美好而被弱化为“中性人”时,当LGBTQ群体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拥趸进而将原本的不正常逐渐演变为“习以为常”时,一个“阴盛阳衰”的世界注定是一个失去健康的世界!

难怪有许许多多优秀的女性感叹:如今那些真正的男子汉都去哪儿了?

当然,故事所揭示的更为深刻的问题是:一旦用快乐取代了原有的目标时,会发生什么?当一个人失去了赋予生命意义的锚点时,该怎么办。

倘若由海明威的故事引申开来,他对现代世界的警示与绝望,不仅仅是针对个人生活,更是面对文化的沉沦!

2025-08-27 (5).png

电影剧照《太阳照常升起》(1957年)

不妨以美国为例,人们常常会感到诧异:曾几何时,美国,这个由基督信仰所奠基主导的、有着新教精神、家庭观念、共和宪政等鲜明特征的主流文化,何以沦落到当今如此乱局——愈演愈烈的“两党”尖锐对立,以“政治正确”为标志的“极端意识形态”霸凌,政府不遗余力地对LGBTQ群体支持性误导所产生的性别错乱,还有以“博爱”之心为幌子所造成的边境之门大开,以及政府为“不劳而获者”摇旗呐喊、大开绿灯的种种举措等等……

如果你还未感受到这一变化,那就关注一下1929年至今,由美国主导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主题与质量的变化吧!

文化,毕竟是时代的缩影。

这当然不是美国原有的样子(尽管美国原有的样子也不乏可憎之处),而是如海明威所担忧的:当人所拥有的、对生命意义的追求逐渐被解构,一个几乎被“阉割”的社会便会沦落到支离破碎、各行其道、不男不女的荒唐局面。

人们不禁要问:一个国家,何以会在半个多世纪里完成如此对立的思想坐标的逆转?是什么让整个社会正在失去原本清晰的“锚点”和“准星”?那个一度筑就了现代民主国家中最保守堡垒的美国哪儿去了?

对美国历史研究颇深的学者杨大巍,对此有着令人信服的分析。

综合而言,这种变化既包含有跨越百年的西欧文化迁徙的渐变,又有近30多年来极端左翼政府、大学与相关教育、基金组织和互联网推波助澜的剧变,而非一人、一届政府的偶然为之。倘若略加展开,不外乎是:不可小觑的欧洲左翼思潮、基督信仰的日渐衰落、愈演愈烈的街头抗议与课堂接管,以及媒体、互联网“针对性算法”导致的“信息茧房”效应。

66n4gfkhm6j61.jpg

巴黎市政厅前的拉马丁拒绝接受红旗,1848法国大革命(Henri Philippoteaux1815-1884

上世纪“二战”之后,自信满满的美国主动打开了向外的文化与学术大门,旨在向全球输出“自由世界”的叙事,由政府、基金会、大学乃至媒体主导,启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知识引进与学术投资,于是欧洲特有的左翼批判思潮“乘虚而入”,像萨特、加缪的存在主义,他们强调个体自由、责任与荒诞感,主张个人要在无意义的世界中自行创造意义。这对建基于宗教宪法所确立的公共伦理而言,无疑是一种文化震荡;还有所谓的“法兰克福学派”,他们指控资本主义“文化工业”制造虚假需求,麻痹大众,主张通过文化批判促进社会解放;而福柯等人的所谓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宣称要推翻真理的绝对性,他们强调知识与权力的深层关联,要求解构历史、法律、性别角色等一切稳定结构!当然也少不了马克思所奠定的“社会主义理论”,如葛兰西的新马克思主义,提出“文化霸权”理论,主张统治阶级通过教育、媒体塑造去引导人们的价值观,从而达到维持统治的目的,结果“文化阵地”就成了统治权力的核心内容。对此,想必国人并不陌生。

究其渊源,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可看作“始作俑者”,他们中的最激进力量通过暴力手段推翻了君主制,实行恐怖统治,只为了实现他们所谓“平等正义”愿景。今日美国大学中的极左派,虽然还未达到采用暴力手段的程度,但却通过“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抵制、抗议等方式压制与他们立场不同的声音。也因此,虽然美国与西欧在文化左倾上的轨迹不同,但却是“殊途同归”。

更糟糕的是,与西欧相对一致的价值共识不同,美国的文化左倾已呈现出地理与文化的断裂和撕裂,所谓中西部与南部的“红州”坚持保守主义的宗教、家庭和经济价值观;沿海大都市的“蓝州”拥抱多元文化、崇尚福利国家理念,便是“撕裂”的表现。

由此,文化战线不仅是意识形态的较量,更是一场地理与生活方式的对抗。

开放,本就是一把双刃剑,一不小心就会伤到自己。当以“藤校”为代表的学术门户开始大量引入欧洲学者及其著作时,当各类基金会频频资助推动社会学、人类学、性别研究并使其常态化时,当媒体与出版领域将学术讨论引入公共舆论时,也许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美国的文化生态开始改变,原本以宗教伦理、宪政自由、家庭观念为核心的美国文化,在不知不觉间演变成了批判、反权威、反传统、解构一切既有的价值体系的“新”文化,而这些,则被那些“极左翼”视之为“进步”!

原来,“和平演变”不过如此。

_Freedom_of_Speech__-_NARA_-_513536.jpg

洛克威尔(Norman Rockwell)1943年创作的画作《四大自由》之言论自由

美国文化左倾最深层的背景之一还有基督信仰的衰落。战前的美国,基督信仰不仅是个人信仰,更代表着公共伦理的核心。教堂、学校、家庭交织成一个价值体系,它强调个人责任、家庭稳定、社区互助与自我约束。这一体系为保守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土壤。然而自1960年代以来,世俗化浪潮迅速推进。随着1970年代哈佛神学院削减传统神学课程,转向“社会正义神学”、“多元信仰研究”,以及1980年代以来,为避免“冒犯”多元文化群体,公共节庆逐渐开始去宗教化,直到今天连“Merry Christmas”都不能提,如此等等。

当宗教退出公共生活,在教堂钟声消散的地方,伴随着“价值真空”响起的,是多元身份政治的宣言,是性别流动的理论信念,是交叉性平权话语的“政治正确”。 这不仅是信仰的替代,更是道德框架的重建。

A female demonstrator offers a flower to military police on guard at the Pentagon during an anti-Vietnam demonstration. Arlington, Virginia.jpg

反越战示威中一名女示威者向在阿灵顿站岗的士兵献花

造成美国文化重心快速偏移的引爆点,是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席卷全国的三场社会运动:反战、民权、女权。作为最早、也最具道德感召力的民权运动,通过将“平权”写进法律,使其不再是道德呼吁的理念。各名校先后调整招生政策,提高少数族裔的比例。这种要求“结果平等”的、更激进的平等观,很快就在学术界和公共政策中扎根。而“反越战运动”则把政治抗议直接搬进了校园,像1968年“哥大学生占领事件”就是典型案例。这类行动不仅在校园内部塑造了“反体制”的英雄叙事,也通过电视直播和媒体报道被人为放大,进而形成了全国性的文化符号。1963年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一书,通过揭露郊区中产阶级女性被困于“家务与厨房”的无形牢笼,标志着第二波“女权运动”的开始。从此,女性研究成了大学里的新兴学科,这不仅改变了学术课程结构,还影响了新闻报道、影视创作和公共政策。而性别议题,更被提升为比其它内政外交更重要的政治与文化核心话题。这一系列的“运动”,不仅在政治上推动了“改革”,同时在文化上也完成了对主流价值体系的重塑。

2025-08-27 (8).png

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

20世纪末,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人们曾乐观地以为,它会打破传统媒体的垄断,让信息自由流动,让不同声音共存。然而进入到今天的社交媒体时代,这一乐观情绪已被“算法逻辑”的现实击得粉碎。众多的公众面对海量信息、真真假假的叙事以及相互冲突的事实茫然不知所措。而大媒体平台,则依靠算法为用户进行针对性推送,美其名曰是个性化推荐,但实际效果则导致公众很容易陷入观点一致的“信息茧房”和“回音室”——只看到自己认同的观点,只接触同一阵营的论证。这种机制的后果,使得圈内人的内部共识自我强化。而针对广大受众却是立场越尖锐、情绪越激烈,就越吸引眼球,越容易获得点赞和转发,进而被平台算法进一步强化、推送,这是“一切为了流量(金钱)”的必然结果。至于不同意见,不仅会被视为“政治不正确”,甚至还会被“标记”、打压。如此以来,议题单向聚焦不说,而且原本边缘化的身份政治、性别流动、交叉性平权等议题则冠冕堂皇地走到文化叙事中心,那些对人们更重要的经济、外交、宗教等传统政治议题反倒被边缘化。

由此不难推断,当年那些在街头挥舞标语牌的年轻人,毕业后都成了教授、记者、编剧和非营利机构的管理者。这意味着什么?当他们把运动的口号、理念和对体制的怀疑带入课堂、编辑部与银幕时,文化的方向盘便开始在制度层面发生根本逆转,它所影响的何止是一代人?它所带来的言论自由被威胁,使得越来越多的教授、演讲者和学生因持不同政见而面临沉默甚至失业的压力。而大学里的学术自由,则日趋政治化。比如MIT屈从于大批学生抗议,遂取消了地质学家达里奥·艾林顿的演讲,只因他批评了大学里的DEI(多元、平等和包容)政策。2019年美国学术自由协会的报告显示,30%的教授认为,发表与主流观点不符的研究会威胁其职业。

academic freedom.jpg

学术自由(academic freedom

上述各种因素的叠加,既是意识形态的选择,又包含制度运转的结果。而且这些选择与结果,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一种自我复制、自我延续的封闭循环,这才是更可怕的。

如果弄清了来龙去脉,或许就会理解川普的“让美国再次伟大”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因为这无疑是一次以文化为“第二战场”的保守主义反攻。

有意思的是,不少国内外的“公知”们都持有极端“反川”立场,这让人充满疑惑。不是川普没有可“反”之处,而是要“反”的有理才是。倘若他们是从美国人的角度出发,同时所依据的事实也真的符合美国国情的话,怎么会是如此立场?况且,那可是7730万美国公众选出来的总统,难道说美国人都傻了不成?

情况正相反,那些试图想要以“独立视角”解读美国的“公知”们,其实并不真的了解美国,杨大巍曾在一篇文章的结尾这样说:“理解美国,必须要有一种必要之勇。它不在哈佛的讲堂,而在俄克拉荷马的尘土里;不在CNN的头条,而在田纳西的乡村音乐中。”

这,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要知道,那些“公知”们在美国造访的,恰恰是如哈佛、哥大、加州大学等深受文化逆转影响的地方;他们接触的,恰恰是持有“极左”立场的“纽时、华邮、CNN等主流媒体;他们所交往的,也正是那些满口“种族正义”、“性别平权”、“反民粹”的学界与传媒同行。

在那些“公知”眼中,这些机构代表了美国的核心价值与主流共识。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些所谓的“主流”,其实是经过精细筛选、极度同质化的意识形态东东!

请看哈佛大学与密歇根大学的一项联合调查:在美国顶尖大学的人文社科系中,自认“自由派”或“进步主义”的教师比例超过97%,保守派不到3%。在一些主流媒体编辑部中,这一比例甚至接近100%!这意味着,美国“思想的上游”早已被“极左”话语全面垄断!

这不是误导是什么?如果仅凭这点“一孔之见”,何谈真正了解美国?

那些自以为了解美国的人,其实已陷入了另一种更隐秘、更精致、也更具欺骗性的意识形态陷阱。他们以为自己亲眼目睹了“自由的真相”,但其实不过是误入了戴着面具的“自由的剧场”。

所以,千万不要轻言自己了解美国。

托克维尔曾说:“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

这是19世纪美国民主初成时的洞见。现今的美国,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不要忘记,冥冥中还有一双眼睛在看着你!那是海明威。

0.00%(0) 0.00%(0) 0.00%(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笔  名 (必选项):
密  码 (必选项):
注册新用户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