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世界时事论坛>帖子
岳飞草书真迹:字藏威武不屈之魂,落笔气势贯虹
送交者: 调侃军政 2025-08-26 03:25:36 于 [世界时事论坛]

古质今妍


在中国书法的语境中,“字如其人”的说法始终萦绕着艺术与人格的微妙关联。

然而历史却常以复杂的面相打破这种直观联想:北宋蔡京,虽为一代权奸,其书法却笔力劲健、姿态朗逸。

南宋秦桧,奸名昭著,笔下却流逸豪健、舒展迅疾,透着磅礴大气。

就连以“莫须有”罪名构陷忠良的宋高宗赵构,也深得“二王”神韵,字迹秀逸清雅如清风拂柳,萧散悠然似闲云出岫,书法水准足以与专业书家分庭抗礼。

这些人的笔墨造诣,单从艺术维度考量堪称精妙,却与其品行形成刺眼反差,不禁让人对“字如其人”的论断生出质疑。

直到岳飞书法真迹《悼古战场草书》的“重现”,才让这场关于笔墨与人格的讨论迎来新的注解。

岳飞草书《悼古战场文》

-Advertisement-

长久以来,岳飞在世人心中的形象,始终与“精忠报国”的赤诚、“还我河山”的呐喊深度绑定。人们铭记他率岳家军驰骋沙场,于金戈铁马中捍卫家国、护佑黎民的赫赫战功,痛惜他以忠贞纯善之心对抗奸佞,最终却含冤饮恨的悲壮。

这份“忠烈”的光环太过炽烈,以至于掩盖了他作为文人的另一面——自幼饱读诗书的他,从未荒废笔墨修行,尤擅行、草书,笔锋间既有武将的刚毅,亦有文人的风骨,其用笔如龙腾虎跃,雄伟刚健中透着痛快淋漓,字字阳刚威猛,恰与其忠贞磊落的品行、忧国忧民的思想相映成趣。

其传世真迹《悼古战场草书》便是最佳佐证。这幅作品抄写的是唐代李华的《悼古战场文》,文中描绘的古战场残垣断壁、尸横遍野之景,对战争涂炭生灵的痛惜,以及对和平的深切渴求,与岳飞常年征战的所见所感形成强烈共鸣。

怀着这份悲愤与怜悯,岳飞以草书挥就全篇600余字,字字透着威武不屈的气节,又带着金戈铁马的肃杀,运笔开张放博,如江河奔涌般恢弘奔腾。

细观卷中“黯兮惨悴,风悲日曛”一句,笔画连贯自如,牵丝映带间藏着巧思——笔画衔接处,笔锋在空中轻翻暗折,既保证了气韵的连绵不绝,又让笔丝带着几分虚灵,为下一字的起笔蓄足势能,整句如流水潺潺,尽显生动意态。

线条变化更是精妙,瘦劲处如利剑出鞘,爽利干脆;方圆转折处又含浑朴之气,轻重缓急的节奏清晰可辨。

“黯兮惨悴”起笔时力道凝重,墨色饱满,而后笔锋渐收,线条顺势瘦劲变淡;至“风悲日曛”,笔锋再度舒展,墨色转为润丽浑实,一枯一润、一轻一重间,视觉的层次感与立体感被勾勒得格外鲜明。

更动人的是墨色随情感起伏的自然变化。文中“命”字的最后一笔,拖得绵长而枯涩,墨色由浓转淡,直至笔锋离纸时,留下近乎飞白的痕迹,仿佛将战场的苍劲与悲凉尽纳其中,读来令人心头沉甸甸的。

这般将情感与笔墨完美融合的境界,让《悼古战场》超越了单纯的书法作品,成为一曲用线条谱写的悲歌,足以引发每一位观者的深切共鸣。

这幅作品的艺术魅力,连“民族英雄”文天祥也为之动容,特地在卷后题写跋文以表敬意。为使这份笔墨精华得以流传,清光绪九年(1883年),《悼古战场》被精心刻入石碑,如今便收藏于杭州岳庙之中。

往来观者临摹赏析时,既能感受岳飞用笔的奔放自如、畅然多变,体会他不拘法度的创作心境,更能透过笔墨触摸到那份忠肝义胆的赤诚——原来“字如其人”从非简单的善恶对应,而是笔墨与灵魂的深度共鸣。







0.00%(0) 0.00%(0) 0.00%(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笔  名 (必选项):
密  码 (必选项):
注册新用户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