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论坛 | 时事论坛 | 汽车论坛 | 摄影论坛 |
股票论坛 | 游戏论坛 | 音乐论坛 | |
万维读者网>世界时事论坛>帖子 |
歷史奇妙的反轉 |
送交者: 调侃军政 2025-08-22 05:35:31 于 [世界时事论坛] |
日月光华 當年反抗德國法西斯陣營的蘇聯,80年後的今天其主體國家俄羅斯成了二十一世紀侵略成性的新納粹;當年反抗日本軍國主義的中國,80年後成了二十一世紀窮兵黷武的新的軍國主義國家。 一、何謂「新納粹」與「新軍國主義」? 新納粹並非歷史上納粹德國的複製,而是呈現出高度相似的政治結構:以「國家屈辱—民族復興」為動員核心,結合領袖崇拜、國家暴力合法化、符號化宣傳、對內清洗與對外侵略的組合行為。新軍國主義則是將軍事邏輯上位化:民族主義甚囂塵上,領袖崇拜如火如荼,國家資源向國防長期傾斜、社會被安全—戰備語彙滲透、企圖以武力來改變現狀,國家暴力合法化、符號化宣傳、對內清洗與對外耀武揚威。兩者都以戰爭資源集結、武備發展的日常化為共同特徵,只是烈度、包裝與技術手段不同。 以下從法制與社會控制、戰爭與對外行為、動員與符號政治三條主線展開比較。 二、俄羅斯:從「反法西斯神話」到侵略成性的「新納粹」 2008年入侵格魯吉亞。俄羅斯出兵南奧塞梯、阿布哈茲並占領格境內部分地區。 2014年入侵烏克蘭。以武力奪取克里米亞並在頓巴斯開戰。 2022年再次入侵烏克蘭。對同一國家實施新的全面入侵。 自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與在烏東發動/支持武裝行動,聯合國大會就通過第68/262號決議,確認烏克蘭領土完整並點明「以武力或以武力威脅改變邊界」不可接受;2022年再度全面入侵時,聯合國大會以「對烏克蘭的侵略」為題通過ES-11/1決議予以譴責。兩份文件共同構成對俄侵略烏克蘭的權威定性。 (一). 戰爭罪的國際司法刻畫:從指控到定性框架。 國際刑事法院(ICC)在2023年3月17日對俄羅斯總統普京發出逮捕令,指控其在對烏戰爭中非法轉移、驅逐烏克蘭兒童,屬戰爭罪。這是對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元首的破天荒行動,為俄國行為提供了司法層面的明確邊界與初步定性。 (二). 對平民的高烈度攻擊:總力戰的二十一世紀樣貌 聯合國人權監測指出,2025年6月與7月烏克蘭平民傷亡攀至三年新高,攻擊遍及多個州域,顯示廣域化、日常化打擊趨勢。這種不加區分的導彈、無人機與滑翔炸彈攻擊,正是現代總力戰在技術條件下的殘酷升級。 (三). 對內清洗的法制化:從「外國代理人」到反對派死亡。 俄國自2012年起的「外國代理人」法持續擴權,2022年12月的新規將「外國影響」泛化到幾乎任何公民表達,構成大規模寒蟬效應;2024年2月主要反對派領袖納瓦爾尼在北極圈服刑地離奇身亡,國際輿論普遍認為其死與長期政治迫害密切相關。這些現象共同體現出極權式社會同質化的咝袡C制。 (四), 符號動員:從「聖喬治絲帶」到「Z字」政治。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軍事識別符號「Z」迅速被國家宣傳機器與親戰社群吸納為忠张c侵略的圖騰,遍佈媒體、體育與公共空間,並在多國遭限制或禁用。這種將戰爭美化的符號政治,與二十世紀纳粹極權動員邏輯呈現高度家族相似性。 (五) 青年軍事化與極右準軍事集團滲透。 自2016年成立的俄國「青年軍」以國防部為後盾,將愛國—軍事化教育制度性植入校園與社會;同時,帶有新納粹標籤的「魯西奇」(Rusich)等準軍事組織在戰場上活動,甚至被美國財政部直接以「新納粹準軍事團體」加以制裁。俄國官方主導的社會軍事化與民間極端主義的戰爭化參與相互纏繞,構成「新納粹化」的社會基礎。 當普京政權以「去納粹化」為名發動侵略、在國內擴權清洗、用符號與青年軍事化進行動員,同時容納乃至利用極右準軍事力量時,便構成了侵略成性的「新納粹」政治實踐。
三、中國:由「反軍國主義記憶」轉向「新軍國主義」躁動。 (一) 軍事優先的資源與法制配置 中國自2023—2025年連續將公開的國防預算年增率維持在7.2%,2025年達到1.78兆人民幣。這不是一次性的刺激,而是軍事現代化與「能打仗、打勝仗」常態化指令在財政上的長期落點。同時,《愛國主義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施行,將「國防教育」「國家安全」等內容從學校延伸到全社會,安全—戰備語彙在日常治理中上位。而事實上中共隱秘的國防支出遠高於公開的數字,究竟多少沒有人確切知道。 (二) 中國南海的「灰色地帶武力」:以準軍事改變現狀。 2016年海牙南海仲裁案裁決否定「九段線」在《海洋法公約》下的法律效力,但中國拒絕承認並持續進行島礁軍事化;CSIS—AMTI長期監測顯示,渚碧、永暑、美濟三礁已具備3000米級跑道、雷達與導彈堡等軍事設施,可隨時部署戰機與防空反艦能力。2024—2025年,中國海警多次在仁愛礁、黃岩島一線以高壓水炮、攔阻、碰撞等方式對菲律賓軍民船造成損傷與人員受傷,導致區域危機。這種低烈度—高頻率的準武力威脅,正是新軍國主義的操作新型態。更值得警惕的是,2024年6月起生效的中國海警新規允許在其主張海域內對「涉嫌非法入境」的外國人最長拘留60天,將海警的「執法」權限進一步制度化、長臂化。這種規則把「海上執法」與「主權主張」綁定,等於把灰色地帶法制化。 (三) 對台「戰區級演訓」常態化。 2024年5月,台灣新政府就職數日內,中國解放軍發起代號「聯合利劍—2024A」的環島演訓,內容涵蓋封控、奪權、斬首等科目;演訓之後,圍台軍事活動以「A、B」序列常態化、密度提高,外界普遍視為封鎖—奪取台灣的實戰演練。這種以政治需要為節拍、以高烈度科目為內容的連續軍演,標誌軍事威懾—恫嚇納入日常政策工具箱。 中國「新軍國主義」的關鍵不在於是否對外正式宣戰,而在於軍事能力的快速疊代與資源膨脹,法律—教育—宣傳的軍事化以及南海與台海的準武力常態哂萌咝纬砷]環。這種閉環把二十世紀的軍國主義,以二十一世紀的法律術語、行政程序與科技新工具重新包裝。
四、中俄兩條「反轉之路」的相同與差異 (一)以民族主義神話敘事支撐的洗腦動員。俄羅斯以「大祖國戰爭」與「去納粹化」話術,將侵略轉為道德正義;中國以「民族偉大復興」「國家安全」架構,為軍事上的窮兵黷武提供合法性藉口。兩者都以受辱—復興的敘事完成內部同質化。 (二)對內收緊的法制化鎮壓。 俄國的「外國代理人」法、反對派死亡事件構成高壓治理的制度面;中國則以教育法與國安法系統滲透校園與社會,將所謂的國家安全置於治理之上。軍事—社會動員的結構化。 俄之「青年軍」與「Z字」象徵政治,對應中國將「國防教育」系統化、公共空間軍事化;兩者皆將下一代鎖定為持久動員的對象。 (三)對外擴張的路徑選擇。 俄羅斯以直接入侵改變疆界;中國以常態化演訓與海上準武力恫吓蠶食式改變現狀。兩者目的相同:企圖以武力而非聯合國憲章國和際規則重塑區域秩序。俄羅斯直接承擔ICC司法追訴與戰爭責任;中國則以海警演訓與民兵海上力量包裝武力,降低國際法上的顯性暴露度。 俄羅斯啟動戰時經濟,以軍工內循環色抵制外部不斷加大的制裁壓力;中國深嵌全球供應鏈,內需不振,房地產崩潰,外貿熄火,因此偏好可控度更高的灰色手段應對經濟蕭條。
六、歷史的反轉如何發生:從勝利記憶到暴力再生產。 1945年二戰的勝利本應奠定反法西斯、反軍國主義的共同記憶,並以國際法與戰後建立的聯合國憲章鞏固現存的國際秩序。然而,當勝利記憶被重寫為民族復仇的憑證,當國家安全、民族崛起蓋過普世價值的自由、法治與人權,歷史便開始「反轉」:在俄羅斯,「去納粹化」話術將侵略漂白;ICC逮捕令與平民傷亡數據穿透話術,暴露其新納粹化的政治本質。在中國,軍費暴增與法律體系軍事邏輯滲透治理,南海準武力與台海演訓將武力威懾常態化,便構成新軍國主義特徵。
七、應對之道:讓歷史站在文明與正義一邊。 以國際司法與人權監測固化底線。支持對戰爭罪的追責進程,維持對平民保護的透明數據與國際壓力。為「灰色地帶」建立可預測反制規則。 在南海與台海,將「準武力」的行為與後果明確化、多邊化,避免「無聲改變現狀」。 歷史的弔詭之處在於:人們常以為自己站在戰勝者的道德高地,卻在狹隘的民族主義神話里迷失,悄然複製了昔日敵人的內在邏輯。俄羅斯把「反法西斯」的勝利記憶轉化為理直氣壯的對外侵略咆哮;中國把「反日本軍國主義」的歷史自我定位,轉化為今天強化戰爭機器、軍事優先、窮兵黷武的國家治理新常態。 我們無法回到1945年,但能在2025年的此刻,以文明正義和世界和平的理性主張阻止歷史再度滑向極端:讓自由、理性與文明挫敗狹隘的民族主義神話的狂熱敘事;讓現代文明的秩序、規則燭照野蠻的武力炫耀;讓現代公民社會的覺悟和理性抵消極權動員的喧嘩。只有如此,歷史才不會再次向最壞的方向「反轉」。 |
0.00%(0)
0.00%(0)
0.00%(0)
|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
![]() |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