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世界时事论坛>帖子
影评:真实历史与现实比荒诞更荒诞
送交者: 调侃军政 2025-08-22 05:30:15 于 [世界时事论坛]

阿妞不牛

《斯大林之死》The Death of Stalin是一部2017年上映的英国政治讽刺黑色喜剧电影,由阿曼多·伊安努奇Armando Iannucci执导,改编自法国的同名图像小说(漫画)。

阿曼多·伊安努奇是英国著名的导演、编剧和制作人,因其擅长将政治题材与黑色幽默相结合而闻名。他的作品常常具有强烈的讽刺性质,揭示政治世界的荒诞和腐化。

他的代表作比如《恶搞办公室》The Thick of It,就是一部对英国政府官僚和政治操作进行辛辣讽刺的政治剧集。伊安努奇通过这部作品将政治争斗的荒谬性展示得淋漓尽致。另一部《副总统》Veep 是美国政治讽刺剧,讲述了一个失职的副总统在权力斗争中的滑稽日常。该剧获得了多个奖项。伊安努奇的导演风格非常鲜明,具有快速的对白、尖锐的讽刺和强烈的政治色彩。在《斯大林之死》中,他延续了这一风格,借助幽默的手段揭示政治斗争中的荒诞性。

影片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描绘了1953年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突然死亡后,克里姆林宫内权力真空引发的混乱和宫斗。

剧情要点:

斯大林猝死:影片一开始,斯大林在一次晚宴后突发脑溢血倒地,身边无人敢立即救助,医生也因“清洗”被杀或流放,导致延误救治。

高层混乱:斯大林去世后,苏共高层陷入权力斗争。秘密警察头目贝利亚最先展开行动,试图控制局势。

赫鲁晓夫反击:看似滑稽可笑但心思缜密的赫鲁晓夫开始联合朱可夫元帅和其他政治局成员,最终成功设计抓捕并处决贝利亚。

新的秩序:赫鲁晓夫掌权,象征苏联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但影片结尾暗示权力斗争远未结束,勃列日涅夫坐在赫鲁晓夫后排不起眼位置,露出狡诈阴险还带有鄙夷的眼神。

《斯大林之死》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以黑色幽默为武器,深刻讽刺极权政治荒诞性的影片。虽然基于真实事件,但内容和表现方式高度戏剧化、荒谬化,具有强烈的英式讽刺风格。影片将极权政治的荒谬以黑色幽默形式呈现,笑中带泪。

斯大林死后,苏联的高层领导人陷入了“权力真空”。斯大林是一个极度集权的独裁者,没有为接班人做好铺垫,这导致了权力的混乱和竞争。影片突出描述了当时苏联体制的恐怖政治,特别是通过贝利亚的角色展现了如何通过暴力、监控和清洗来维持政权。影片通过幽默方式揭示了极权政治的荒诞性和对普通人生活的毁灭性影响。

斯大林去世后莫斯科立即发生激烈而又荒诞的权力斗争,突显了苏联高层对斯大林的恐惧,以及无所不用其极的政治博弈。

电影通过对斯大林死后权力斗争的描绘,不仅仅是对苏联历史的回顾,它还触及了更普遍的政治现象,特别是极权主义体制下的荒谬性和无情。影片突出展现了这么几个要点:

极权体制中的恐惧文化:影片通过人物之间的相互猜忌、密谋和背叛,揭示了极权体制如何以恐惧为基础,导致政治人物们互不信任。人们不是因为能力,而是因为忠诚度和能否“讨好”领袖而获得权力。

政治斗争的荒谬性:赫鲁晓夫、贝利亚、莫洛托夫等人明知道斯大林已死,但仍为了争夺权力而展开无休止的内斗,展现了政治斗争中的荒诞和盲目。在这种情况下,实际的国家治理和人民福祉几乎完全被忽略。

所谓集体领导与个人独裁:影片中很多人物的动机和行为都突出了“党的利益”和所谓“集体领导”,其实每一个人都想个人独裁。马林科夫贝利亚赫鲁晓夫个个都是为了争取最大化的权力与个人政治利益。

对权力的狂热与腐化:影片通过夸张的方式展示了苏联高层对权力的无度追求和腐化,尤其是贝利亚等人的冷酷无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滑稽描绘,影片探讨了在极权体制下,个体如何丧失人性,沉溺于权力游戏。

历史记忆与去“斯大林化”:影片的结尾揭示了赫鲁晓夫成功登上权力巅峰,但也预示着权力斗争并未真正结束,历史的“清洗”还将继续。这是对赫鲁晓夫后来进行的“去斯大林化”政策的隐喻,虽然赫鲁晓夫否定了斯大林的许多政策做法,但这种极权体制的幽灵附在赫鲁晓夫自己身上,直到今天还在俄罗斯社会中游荡。

剧本和演员的表演看起来夸张得荒谬可笑,其实斯大林统治下,这样的荒谬可笑以及残酷残暴还只是接近于基本真实历史与现实本身的大约百分之七八十,因为电影有限制级别,而共产极权的残暴荒诞是上不封顶下无底线的。如同中共自己内斗揭露出来的高层黑幕血腥残酷,是超越任何想象的,是无法再夸张的,也是无知但善良的人们无法想象无法接受的。俺边看这部电影,边想象毛泽东以及包子死时中南海的戏剧情节。俺估计中共那群土包子,虚伪残暴狡诈都不亚于他们苏联老大哥们,只是没有英国人想象出来的苏联高层那么有油墨,以及朱可夫元帅那种粗野中体现的高冷彪悍。

主要演员表现也都很出色。史蒂夫·布西密饰演的赫鲁晓夫、杰森·艾萨克饰演的朱可夫等角色形象鲜明,表现精彩。西蒙·拉塞尔·比尔成功塑造了贝利亚这一人物的阴险、狡诈与权力欲。影片节奏紧凑。导演将复杂的政治斗争浓缩在不到两小时内,剧情紧凑、张力十足。

-Advertisement-

电影的黑色幽默风格让它与传统的历史题材电影不同。它既揭示了苏联时期政治斗争的荒谬性,又通过幽默让观众反思独裁体制的本质。这种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政治题材的沉重,也使得影片更加具有冲击力和观赏性。《斯大林之死》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权力斗争的电影,它通过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将极权主义体制的荒诞与危险揭示得淋漓尽致。它不仅对历史进行了重新解读,也对任何形式的独裁体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可怜的普京同志禁止了这部影片在俄罗斯发行放映。伟大的包子有些好奇,调了这部片进中南海,请了张维为胡锡进翻译解说。刚看三分钟,包子心脏病发作了。太医宣布:铊中毒,铊就是这部电影。因此这部电影禁止以任何图像文字形式在包子国墙内出现,包括香港澳门。中南海这一禁令也下达到了台湾,赖清德执行不执行,看着办。

因为三分钟就令包子中毒,俺强力推荐。看完此片觉得这是恶搞夸张不真实的,俺严重同意:因为(再说一遍)因为,共产极权高层内斗的荒诞残酷残暴无与伦比并且无以描述,无论怎样夸张恶搞,都还仅仅只是大致接近于真实——真实的血腥龌龊肮脏残暴冷血荒诞恐怖历史和现实,是上不了银幕的,不但是吓死宝宝,而且要把戈尔巴乔夫那样久经考验的老牌共产党人都吓晕吓醒。

不知道银幕上出现这组镜头时,观众有没有不适反应:贝利亚被朱可夫亲手揍得头破血流,被当众行刑式枪口对脑门处决,被浇上汽油在地上当众焚烧,赫鲁晓夫马林科夫等一众几个小时前亲密的同志们站着冷血围观,面露鄙夷。

是的,鄙夷,对这一群都投之以鄙夷,应该是观众自然的反应。

0.00%(0) 0.00%(0) 0.00%(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笔  名 (必选项):
密  码 (必选项):
注册新用户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