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世界时事论坛>帖子
理客不中:我的立场
送交者: 一枪中的 2025-08-03 07:40:39 于 [世界时事论坛]

高天阔海

网络流行语“理中客”,似乎是“理性、中立、客观”的缩略语,现在几乎是一个贬义词了。

互联网的普及确实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由于虚拟空间的匿名性质——所谓”在网上,谁都不知道你是不是一条狗“,因此人们的言论变得”口无遮拦“。

积极地说,可以让人更真实地表达内心深处的想法。消极地说,可以让人更真实地表达内心深处的想法。

解释一下:从积极的角度看,网络的匿名性质可以促进个人的真实表达。在线下社交场合由于面对面交流带来的社交礼仪的规范和中国人”面子“的考量,我们的言论都或多或少被自律或规范了。这一点在线上无需顾忌。

消极的角度看:网络虚拟空间的匿名、非面对面性质也让人通常自觉不自觉压制的过分的、恶意的、蛮横无理的、甚至阴暗的想法浮出了水面。而由于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点,越是过分的、恶意的、绝对的、无理的、甚至阴暗的想法,传播得越快,因为出格的言论容易吸引眼球。而大多数人出于吸引眼球的心理,从众的习惯,在网络上发表出格的言论就是一个大趋势。

于是,我们都可以发现:“理中客”越来越被边缘化。情绪化、偏激的、恶意攻击的、蛮不讲理的、阴暗猥琐的,等等,非理性的、主观的、过激的言论在社交媒体上大行其道。

如果你去社交媒体的目的是攒粉丝,那么走“理中客”的路线大概率是行不通的。互联网上,大多数人都是喜欢更多的粉丝,更多的“点赞”。

然而许多人都听说过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Lee Frost, 1874-1963)一首著名的诗歌The Road Not Taken(《不选的路》,发表于1915年),最后一句是: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林中两条路,你选哪一条?诗人选了少人行的那一条,而不选多人选的那一条。这一选择影响深远。

在华人的社会生活中,从众心理乃是无比发达的一种心理定式,有时候极端到暴民(乌合之众)的地步。文化大革命、红卫兵、义和团等历史事件都带有“多数人的暴政”之性质。

在海外华人圈子里也是如此。像弗罗斯特笔下那样,能够选择“少人行”的道路的人在现实中是比较少的。就像中国人嘴上的“诗和远方”,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那是贬义词,只有少数人会选择它。

看看海外华人圈,多少华人孩子被父母威逼利诱去读律师、医生、工程师等专业呢?这现象就和今天中国多少青年人挤破头考公务员一样。

华人民众,不论中外,不论在井底(中国)还是在井外(国外),大多数不选择“少人行”的道路。中国人上网大都是冲着“热门”的帖子、话题、视频,等等去的。越是大众的、流行的,越是得到更多的关注、转发、点赞。至于理性的、中立的、客观的文字,往往只获得少量关注。

网络时代的特点是要搏出位。如赫拉利在他2024年出版的新书Nexus中指出的:在今天的人工智能时代,许多社交媒体的算法也是让非理性、非中立、非客观、出格的能够吸引眼球的言论获得更多的关注。

所以,“理中客”在网络社交媒体上注定是少数、粉丝也少。

我从小喜欢与众不同。高中分科虽然天天被父母耳提面命“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还是根据自己的心愿选了文科。大学参加社团,选自己想去的,而不是大家都去的。那时候班上多少人争取入党,我冷眼旁观,不为所动。读书、选课,选自己想读的,而不是大家都去读的、流行的书籍或课程。毕业了,不听父母的意愿,不跟同学的风,选自己想去的城市和职业。就是出国,也是我们大学同学中罕见的少数人。

在海外上学,我读的是文科,又是冷门。班上偶尔见一两个香港人或台湾人,就没见过从中国来的学生。工作后,认识了一帮中国移民朋友:他们个个是理科生。后来,他们又个个成了川粉、甚至小粉红、自干五。于是我退群了。

我是”理中客“吗?

一开始,我觉得是。然而现在反思,我觉得不是,至少不全是。

理性、中立、客观是三个不一样的标准,就像中国人爱并称的“真善美”一样。然而,中国人的思维往往综合过度,分析不足。一个从孔圣人时代就强调“中庸”的民族,在现实中,其实绝大多数人都爱走极端。胡适批评的“差不多先生”在学术上、科学上、思想上几乎泛滥成灾。魔鬼在细节中,中国人不注重细节的老毛病在“理中客”、“真善美”、“自由民主”等常用语中比比皆是。

以下分析一下我对理、中、客三个标准的看法:

理性,就是对现实持批判或怀疑的态度,运用理性的分析来批评现实。这一点我一贯坚持。

中立,就是中国人最爱的“不偏不倚”的意思,这一点我一贯反对。

客观,在我看来就是能够区分事实与观点,且在事实与观点发生冲突时,能够修正观点,而不是想办法“修正事实”。这一点我基本做到了。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觉得自己基本坚持了理性和客观的原则,但是并不中立。事实上,我认为”中立“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除非我面对的是与我毫不关心的事物。然而对不关心的事物,我是不会有感而发,也不会去思考,更不会费功夫去写博客了。

只要关心、有利益关系,”中立“就是不可能的。我们谁都不是圣人;即便是圣人,只要是个人,就有世俗的利益纠葛,大概率也“中立”不了。

因此,在批评社会、政治事件时,我反对虚伪的“中立”立场。

有人说,“客观”不就暗含着“中立”么?同意。所以我的“客观”有自己的定义,它不是“中立的客观”,而是指:尊重客观事实。具体而言,就是把事实和证据放在优先的位置,不为了观点改变事实,而是根据事实(证据)修正观点。这一点近乎科学上的“求真”。这一点大部分中国人都做不到。

所以,一百多年前的五四先贤们会大声疾呼,要为中国引进“赛先生”,即科学;和“德先生”,即民主。

可惜,一百多年后,中国的绝大多数人,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那一群人,依然不具有科学精神,不知道尊重事实,还把“理中客”污名化。至于“民主”就更不必说了。

2025年,华夏文明的下降曲线依然看不到谷底。因为大多数中国人依然拒绝赛先生和德先生,甚至污名化科学与民主。现在看来:五四新文化运动失败了,而且是惨败。

写博客只是我思想的操练。我写博客的立场,就是“理客不中”。换句话说,就是力求理性、客观,但不求中立。


0.00%(0) 0.00%(0) 0.00%(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笔  名 (必选项):
密  码 (必选项):
注册新用户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