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世界时事论坛>帖子
释永信的“功与过”, 顺带回顾历代寺院经济
送交者: 一枪中的 2025-08-03 07:40:04 于 [世界时事论坛]

火凤鼎

                                                          2025-8-2

释永信的功:

以我看来,释永信的功, 是他把“寺院经济”这架历朝历代用于生存自养的“独轮车”, 改造成了有几十个轮子(各种形式的经济活动和公司)的巨无霸式的“大卡车”。大家知道, 寺院必须自养,这是历来朝廷与寺院斗法的根本缘由所在。他的大卡车不光是在中国的地面上颠簸,还开到各个发达国家(少林分寺),与“跑单帮”的各路神仙争强斗胜。

释永信的过:

2025年7月25日,这辆巨无霸大卡车随着释永信的被捕,嘎然而止。仔细一看,是因为爆胎!释永信知道“任重道远”的道理,可是他愣是把轮胎里的气打得太足了,只听得“啪———刺!”得,巨无霸抛锚了。

吃瓜群众有人说他无证驾驶,也有人说他酒后驾车,各位看官,你要知道,这吃瓜的人里面,虽然有正直善良之辈,他们提出批评也颇多是出于公心。但出于幸灾乐祸,嫉妒心发作,看热闹不嫌事儿小的主,一定也不会少!

说句心里话,我虽然觉得释永信是个非常有能力,又是一个非常有抱负的人。可是他一定没有深刻理解儒家提倡的“中庸”的道理,凡事都要“得其中道”,不能过度,否则,轻则有祸,重则丧命!你想要让你的巨无霸大卡车安全行驶,不光是要人车各种手续证书齐全,不要酒后驾车,不要在行驶途中跟女人搞“癫狂”活动,还有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就是不能把轮胎里气打过头太多,这不爆了吧?他也没有警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你风光无限,人生开挂,你不知道你身后有多少只羡慕嫉妒的眼睛和多少张嘴里恨得咯咯响的牙齿吗?

以上的话是“荤话”,我主张“荤事荤办”。(释永信够荤的, 让我们吃瓜群众也沾点儿荤腥嘛)

其实,历代中国寺院的住持(方丈、长老)都广泛参与了商业活动,因为这是维持寺院运转的重要方式,但形式和程度随时代变迁而演变。以下从历史脉络、商业类型、社会争议三个维度分析:

一、历史演变脉络

不同时期的寺院商业活动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

寺院初创经济体系:

庄园经济为主(土地出租、农产品交易)      南朝寺院“侵夺佃民,广占田宅”(《梁书》)                                     

隋唐时期:

开始有了金融创新:设立“无尽藏院”(寺院银行),经营典当、借贷活动。长安化度寺“无尽藏”“钱帛金玉积聚不可胜计”(《太平广记》)                          

宋、元时期:

商业化高峰:

经营碾硙(读Wei 音,第四声)(水力磨坊)、店铺租赁、酒坊。

 海外贸易(泉州寺院参与市舶司贸易)  , 杭州灵隐寺有商铺“每日赁钱一贯文”(《梦粱录》) 。                              

明、清时期:

多元化经营:香火钱、功德箱制度化,开发宗教旅游(泰山碧霞祠收香税),经营义葬、法事等服务业   ,康熙年间普陀山寺院年收香税银“三万两有奇”(《普陀山志》)                         |

近现代时期:

转型与争议:素斋馆、文创产品、禅修班等文化产业兴起,部分名寺上市引争议(2012年少林寺传闻) 上海玉佛寺创立“觉群大学生创业基金”(2009年),投资支持创业项目                  

二、寺院的主要商业活动类型:

1. 不动产经营

   - 出租田地、山林(唐宋寺院常占田千亩以上)  

   - 经营店铺、仓库租赁(宋代东京大相国寺“万姓交易”市场)  

2. 金融活动

   - 典当借贷:唐代寺院“质库”实为当铺,年利率约20-50%(敦煌文书P.2862《贷绢契》)  

   - 发行功德券:元代寺院发行“长生库债劵”吸收存款  

3. 宗教服务

   - 法事超度(明清时期形成明码标价,如《禅门日诵》载“焰口”收费)  

   - 售卖开光法器、经书(宋代已有刻经坊营利)  

4. 新兴产业

   - 宗教旅游:泰山碧霞祠明代收“香税”充国库(《岱史》)  

   - 素斋品牌:杭州灵隐寺“云林素食”成高端餐饮品牌  

三、社会争议焦点:

1. 戒律冲突

   - 佛教戒律禁止僧人持金钱(《四分律》),但中唐禅宗推行“农禅并重”后,大智禅师百丈怀海允许“普请”(集体劳动)谋生。  

   - 宋代大慧宗杲批判:“今时僧家开杂货铺,种种不净活计”(《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2. 政教博弈

   - 灭佛运动诱因: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灭佛,主因之一即寺院经济膨胀导致“国库虚竭”(《魏书·释老志》)  

   - 税收特权争夺:宋代多次诏令寺院田产“输税如常人”(《宋大诏令集》)  

3. 现代性争议  

   - 上市风波:2012年少林寺被传“上市”,释永信回应:“少林永不上市”(实质为地方政府旅游开发)  

   - 资本化批判:学者魏德东指部分寺院“信仰资本化”,违背宗教本质(《宗教社会学》)  

四、住持的商业角色本质

       道安法师总结:“不依国法,则法事难立;不营生计,则僧众难存”(《高僧传》)  

      生存逻辑:商业是寺院经济自立的必然选择(避免依赖布施)  

      两难困境:过度商业化易异化为“寺庙公司”,冲击宗教神圣性  

我们不难从中得到更深层次的启示:

1.   宗教适应性:从农禅、商禅到现代文化产业,反映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生存智慧。  

2.   制度性张力:历代王朝通过“度牒制度”(僧籍管理)控制寺院经济规模,但屡遭突破。  

3.   当代平衡点:台湾佛光山、法鼓山模式——以文化教育为主业,商业收益反哺公益,或为可行路径。  

曾经有人说:  

        

“寺院经济是透视中国社会结构的棱镜,其商业活动在神圣与世俗的夹缝中,折射出宗教与权力的永恒博弈。”(《中国禅思想史》)

寺院住持的商业行为,实为宗教机构在现实社会中求存发展的缩影,其尺度把握至今仍是宗教界的核心命题。

结论:

无论是谁, 也不管你在干什么, 只要能把握好“分寸尺度”, 坚守“中道原则”, 你一定无大过也。 泽下有风, 大过生焉,愿诸君警而慎之。


0.00%(0) 0.00%(0) 0.00%(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笔  名 (必选项):
密  码 (必选项):
注册新用户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