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温家宝不理奥巴马,让部长谈气候问题 背景: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2009年12月,奥巴马作为美国总统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试图推动全球气候协议。当时,中国由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率团参会。会议期间,中美在气候目标和责任分担上存在显著分歧。中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认为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减排义务,而美国则希望中国承诺更具体的减排目标。 事件经过 根据媒体报道(如搜狐新闻,),在12月18日的一场关键会议中,奥巴马希望与温家宝直接会谈,但温家宝未亲自出席,而是由中国气候变化谈判代表、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代为参加。这场会议涉及2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讨论气候协议草案。奥巴马对此表达了不满,甚至在会场直言询问:“我已经准备好了,你准备好了吗?”(意指期待直接对话)。一些西方媒体(如《卫报》)报道称,奥巴马感到被“冷落”,因为温家宝派了级别较低的官员(解振华)与会,而非亲自出面。 分析原因 外交策略:温家宝未亲自参加可能并非针对奥巴马的个人“冷落”,而是基于中国谈判策略。气候谈判涉及国家核心利益,温家宝作为总理,可能选择通过技术性代表(如解振华)应对具体谈判,以避免直接卷入高层的公开争执。 级别对等问题:在外交场合,领导人之间的会面通常需要对等安排。温家宝可能认为,气候谈判的技术细节更适合由专业官员处理,而非总理亲自出面。 中美分歧:中美在气候问题上的立场对立(美国要求中国透明减排数据,中国则强调历史责任),导致双方在会议期间气氛紧张。温家宝的缺席可能被解读为一种姿态,表明中国对美国主导协议的不满。
是否“不理” 尽管西方媒体渲染了“温家宝不理奥巴马”的情节,但实际情况更复杂。温家宝与奥巴马在大会期间仍有其他会面机会,例如双边会谈(12月18日两人曾短暂会晤一小时)。因此,“不理”更多是西方媒体的叙事,夸大了事件以突出中美紧张关系,而非温家宝个人对奥巴马的冷落。 X平台相关信息 你提到的“温家宝不理奥巴马”的说法,与X平台上一个帖子()有类似描述,称“奥巴马敲温家宝的门,温家宝鸟都不鸟”。但此帖未提供具体时间或证据,可能是对哥本哈根事件的夸张解读或未经证实的情绪化描述,不能作为确凿事实。
2. 奥巴马在杭州下飞机没有红毯2016年9月奥巴马参加杭州G20峰会时的“机场风波”。以下是详细还原: 事件经过 2016年9月3日,奥巴马抵达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参加G20峰会。下机时,美国总统专机“空军一号”未按惯例使用红毯和舷梯,而是使用了飞机自带的舷梯,奥巴马从侧门下机,仅由中国外交部礼宾司司长等较低级别官员迎接,而非更高规格的领导人或部长级官员。西方媒体(如《纽约时报》《BBC》)广泛报道此事,称奥巴马“被冷落”,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外交礼遇。此外,美方工作人员与中方安保人员在停机坪发生争执,中方人员被指限制美方随行记者靠近奥巴马,气氛一度紧张。 原因分析 礼宾安排分歧:根据《纽约时报》报道,中方提供的舷梯不符合美方安全要求(美方要求使用美国提供的专用舷梯),双方在礼宾安排上未能达成一致。最终,奥巴马选择从“空军一号”自带舷梯下机,这导致没有红毯等传统礼遇。美方认为这是中方有意“怠慢”,而中方则称是技术性问题,非针对性安排。 中美关系背景:2016年正值奥巴马政府末期,中美关系因南海问题(美国军舰进入南海争议水域)、网络安全指控及贸易摩擦而紧张。中方可能通过低调的礼宾安排表达某种姿态,但公开否认任何“冷落”意图。 文化与预期差异:中国外交礼宾传统上注重对等和场合,G20峰会涉及多国领导人,中方可能未为每位领导人安排相同规格的迎接。美国媒体和公众对“红毯”有较高期待,放大了解读。
中方回应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回应此事时表示,机场安排是基于安全和技术考虑,不存在故意怠慢。华春莹强调,中方对所有G20领导人一视同仁,奥巴马的待遇与其他领导人无异。但这一事件仍被西方媒体解读为中方对奥巴马的“外交冷遇”。
******** 不知为何,土共很不鸟黑八,具体原因不明。虽然在搞死搞乱美国这个问题上,这两方应该是同盟者。欢迎网友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