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世界时事论坛>帖子
独眼摄影师
送交者: 三把刀 2025-07-27 07:43:15 于 [世界时事论坛]

一个摄影师的传奇人生

          ——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

修行君

01,

改革开放后的全国摄影展,令人瞩目,经过层层筛选,一幅黑白照片《新生》脱颖而出,一举获得金奖提名。作者立意的深刻,用光的独到深邃,瞬间捕捉的老练新锐,受到评委们的一致好评。作品出自渝黔山区一个名不见经传叫山河镇的地方,更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居然是一个年近花甲的独眼师傅!顿时引起业界的好奇和猜想。也勾起了我难忘的回忆。

人们仔细端详着报上的这幅照片,傍晚沐浴着西下的夕阳,一位老农担着一筐金灿灿的稻谷,咧嘴微笑,一手下意识地掀起衣角准备擦汗,黝黑的脸上布满沟壑似的皱纹,深陷的眼睛充满期待的目光,身后留下一段长长的身影……

影相中仅活脱脱的一位老农,呈现出的却是土地承包后广大农村蓬勃发展的生机活力,在压抑多年的辛酸苦辣得以释放后,耕种者的欣然微笑。不愧为一幅现实主义的佳作,没有生活的积累和深厚的功底是不会润育出这样有影响的作品的。

02,

往事如烟,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所属冶炼厂按部署西迁渝黔交界山区,形势所迫,相馆老板全家走投无路,随内弟工厂西迁。

他匆忙收拾自己心爱的器材,对其中祖传的家当尤其不舍,哪怕是吹尘的洗耳球皮老虎这些小东西,也小心地收拾进大小行囊,而那台蔡司相机更是随身携带。

西迁路上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感叹唏嘘,山河破碎百姓饱受漂泊之苦,他用珍贵的镜头真实的记录了那难忘的一幕幕。

没想到外患内忧,病患也悄悄降临,颠沛流离之苦让他眼疾突然犯了,这是长期从事照相工作,在强光及暗房中转辗中患下的眼疾。这时候的左眼红肿得像个大灯泡,仅靠随身携带的眼药水根本抵档不住来势汹猛的炎症,加上赶路根本无法休息,后来炎症感染到眼底,流出浓水带血丝恶臭。

等拖到贵阳时,相馆老板已经高烧不降,精神恍惚,彻底趴下了。当时城内乱哄哄的,一遍逃避的狼藉,流传的消息说日军已近贵州独山。好不容易打听到有红十字会的外国医生,赶去那里正要关门。急忙上前祈求急救。高鼻子洋医出于人道允许扶进屋检查。不多一会儿就从椅子上站起来直摇头,不停的摆手说no,no!太严重了,我们没有治它的药!

她妻子也是大户人家出生的,在杭州时见过老外开的医馆什么的 ,急忙拿出包里的手镯项链说我们不会欠你的医疗费的!英国医生摆摆手:我们已经定好机票准备回国了。

她一听赶紧跪下给他求情,医生将她扶起,面露难色说,为啥这时候才来就医?当医生看见他随身携带的那部相机时,才知道他是一个逃难的摄影师,而且以前就有眼疾,马上有种肃然起敬的感动,“哦,职业病!”

他再次认真检查,可惜,病菌实在发展太快,已经大面积感染到眼底,如果不及时处置,最后将危及另外一只眼睛和整个大脑,届时再高明的医术也无法起死回生。

当医生耸耸肩摊开双手无奈地告诉她必须立即手术摘出左眼时,她像等待宣判的囚犯一样,最后一线希望彻底破灭了。洋大夫他那里知道躺在面前的这位摄影师曾经闻名杭州城,平时生意兴隆门庭若市,连蒋夫人游西湖都指名道姓要他跟随拍摄,大小也算个人物。而此时此刻,妻子想要的只要能保住丈夫的命就行……

在他手术舒醒后的那一刻,那缠着绷带煞白的脸上,嘴角微微抽动了几下,发出一个极为低沉沙哑的声音:医生,我还能照相吗?医生看着那张脸,犹豫片刻,用英国人特有的幽默晃了晃头说:用一只眼睛去聚焦会更准确!他脸上绽出了一丝难与觉察的笑容,接着一只手下意识去身边摸,寻找他那宝贝相机。

03,

那部蔡司相机是他父亲从一个德国人手里买的,刚到杭州开相馆时东拼西凑花了50块大洋,是当时相馆的镇馆之宝,给不少达官贵人甚至外国人拍了不少“量身定制”的照片,蜚声余杭立下汗马功劳。家父惜如生命,临终时嘱托他要守住家业好好传承。

世事难料,命运多舛,一路迁徙的苦难遭遇险些要了他的命。如今大难不死,总算是不幸之万幸。

没想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全家逃难到陪都重庆时又遇侵华日军夜袭大轰炸,造成较场口防空洞万人滞留燧道被堵,缺氧踩踏致一千多人死亡,是二战中间接死于轰炸人数最多的单次事件而轰动全球。一家人有惊无险,侥幸逃脱。

举国上下义愤填膺,纷纷走上街头抗议日军暴行。凭着自己的良心和职业敏感,他不顾劝阻,支撑未痊愈的身体摸到现场,戴上眼罩拍下了一张又一张照片,记录了陪都百姓惨遭日军轰炸的不幸惨状和军民团结同仇敌忾抗战到底的历史。

在国家危亡,民族为难之际,重庆有识之士成立民众抗敌后援会:“抗战一日不停,募集一日不止”捐款捐物支持抗战。他夫人毅然捐赠自己陪嫁的首镯作支援前线。

04,

……工厂最终奉命搬迁到渝黔山区隐蔽靠山的山河小镇,全家暂时安顿下来,开始考虑今后的日子怎么过,日子难过,总得天天过。

思前想后,还是重操旧业低调开了家相馆,想利用自己一技之长,靠小镇和附近的厂子职工挣几个钱糊口。

一想到英国医生那句话“一只眼睛照相聚焦更准些”心里就酸痛不止。曾几何时,在杭州开相馆时远播余杭一带的名气……如今,却是英雄末路,自我唏嘘而已。

相馆取名了个名字叫《山河照相》,是他根据镇子的地名三河镇而得名。其寓意深远,期盼抗战胜利山河无恙,民生恢复,重返家乡重振旧业。

当然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这大后方偏远山区虽然相对安全,但谈到照相,恐怕这一带的农民一辈子都没照过相,更没见过相馆。

眼前相馆的生意只能靠内弟所在的10某厂维持,两千多人的西迁工厂,有不少东部省份来的职员技工,逢年过节,结婚生子,红白喜事,仅此一家相馆,生意通通揽在手里还勉强能维持生计。

终于熬到了抗战胜利,建国初期。以后的一个运动接一个运动,他都因低调处世,平安无事。其实他以照相为生,无党无派的平民百姓一个,只是他曾引以为傲的顾客,高官贵吏,三教九流,那些生意往来要追查诬陷交代也实在说不明道不清的。这样,他不仅放弃了回老家杭州的念头,解放后多年夹起尾巴做人,在这个偏僻的小镇过安静的日子,养家活口,无所期盼。

镇书记是个警惕性极高的人,对这位带江浙口音的独眼傅傅始终怀有戒备之心,倒是公社会计聂老头比较开明,说有些花样才有看头,还可以增加税收。而且私下打起小九九,他家兄弟姐妹儿孙几十百把号人正筹备给满九十的老母亲做寿,那年头能如此高寿的在农村有几个,要是能照张全家福稀罕的“洋相”该有多好?

于是他悄悄找到相馆老板说明来意,并借口说老人家腿脚不便能否去家里帮忙?老板心照不宣果断答应免费去拍。寿宴那天他用那台蔡司120不但拍了全家福,而且还给寿星老太婆单独拍了标准像,让前去祝寿的亲朋大开眼界,无形中拉近了他与农友的距离。无疑也给聂会计长脸送了份大礼!

农村的会计有文化交际广,鬼点子多,搞定了他公社的事基本就搞定了方圆。果然后来找他照相的当地人慢慢多了些,有时还有从区县慕名而来的,方圆几十里,都是他的生意。后来又有内迁的钢厂和钢丝純厂,工矿职工多了不少,业务需求也更多了,逢上赶集天忙不过来,女儿还帮衬父亲。

妻子心情也舒畅许多,又找回来了生活的信心和乐趣。闲暇时光能看见她个人在河边的石板上提着木桶,里边装着洗净的几件衣裳,仿佛又回到老家江南。

05, 

没想到这静好的日没过多久,文革爆发,她兄弟被工厂造反派打成反动技术权威遭批斗游街。消息传到妻子耳朵里,心如刀割突受惊吓,回想过往家道中落,姐弟相依为命的日子悲从中来,伤心过度引发心梗,送医院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屋漏偏逢连夜雨。他欲哭无泪,哀叹命运多舛,从此父女俩相依为命。父亲用微弱的一只眼光支撑着这个家。

背井离乡患难与共的妻子离他而去,给他致命的打击:他满脸刻满皱纹胡子拉碴子,越来越拘楼的背,仅剩的一只眼也越来越昏黄,真让人不敢相信这是当年摄影届蜚声余杭的角色。

他开始担心祖传本领将从此失传,思忖再三如何是好?他决心打破传男不传女的规矩,打算把手艺全部教给女儿,让她学习继承摄影…… 

一天晚上他把女儿召唤到跟前,郑重告诉了他的想法,并按祖宗规矩叫女儿跪在祖宗像前,叩拜启示,将家传照相技术传承下去,严守秘密,绝不传与外人  。

接下来他将自己继承的全套照相,暗房冲洗,印放大技术逐步交给了她,手把手地让她实习;还有器材的保管选择维修,也通通传授给了她。

最后告诉她照相的要诀就是灵活运用光影技术,调节好人景物三者之间的合理关系。做到心中有像。只有这样才能瞬间让照片人物传神,景物生辉永远充满魅力。

运动越高越烈,不久公社造反派破四旧,相馆成为目标,说背景画布就是宣扬封资修的壁画,准备抓他们,公社会计老聂事先通信得以逃脱。

06,

山河镇虽小,多年来因那些内迁厂有也逐渐热闹兴旺起来。六十年代初,又从主城渝中区迁来一所山河高中,学生清一色的渝中人,说是为防老蒋反攻大陆将其疏散此地。我正是该校学生,与工厂在不同时期搬迁,疏途同归,“同是天涯沦落人”,大家落户山河镇算是缘分天定。

更有机缘的是我与独眼师傅的接触。那年毕业季学校请镇上独眼师傅给各班照毕业照,派我去给他搬照相器材。他头发花白,一袭黑衣,沉默寡言,特别是那黑眼罩,让人有种肃然畏惧的感觉。我主动要给他背包,他摇头不允只叫我帮他扛脚架,他自己则紧背着包,生怕里我毛脚毛手不小心把镜头弄坏了。从镇上爬坡到学校要十多分钟,才走到一半他已经气踹嘘嘘,又不忍把包放下休息,我走过去小心翼翼给他接过包背,这下他才默许了,

给各班毕业照,还有各种运动队,文艺队集体照,最后才是同学们逐一个别照相,忙一两天才完。多亏有他才给我们那所边远的学校,惺惺学子们留下宝贵的青春影相。

没想到文革开始后这个倔犟的老头竟然成了我的“师傅”。文革派仗时期,学校战斗团为增强战斗力决定办报扩大宣传。办报需要照片,有了照片才能图文并茂,特别是那些武斗流血,活生生的照片见诸报端,才能渲染气氛,吸引派众,压倒对方,増强威慑力。

哪来的相机,哪来会照相的人?大家不约而同就想到镇上的独眼师傅,想到我给他曾有一面之交。

是的,毕业季时是我一直负责陪他照相,中午还陪他在食堂吃饭,歇息时主动套近乎,说起家父与主城有名的“留真”“冠华”相馆都很熟,以前他们公司的客船都请相馆照相,我们也去照过不少……果然引起了他的兴趣和回忆,送他回去的路上对我友善亲近多了。

战斗团派我前去请他,话刚一出口,他就直摇头好歹不允,不愿卷入派性斗争,最后只有连劝带拽,威胁他如不好好配合就直接把他交公社造反派处置。大概他一想起曾给蒋夫人及其达官贵人照过相的过往,心里就像打鼓咚咚咚响发怵出汗,只好答应就范了事。

那些日子我天天往镇上相馆跑,好在他女儿与我们派性相同,并不反感我们去,最后在他们的指导下,不但学会了照相,连暗房技术整套都学会了。

“毕业”时还向“老师”暂借相机和胶卷等器材,答应今后一定如数偿还。

战斗团终于有了图文并茂真资格的报纸,还小有名气,那时候渝中众多派性组织能办报的还不多。我们的图片的清晰度,饱和度都得到“师傅”的好评。报纸销量不错,不但成为有力的派仗武器,而且有些钱,很快就结清了欠费。说实话那年头相馆几乎不敢开门,也是他最难熬的阶段之一。我们办报间接给了他经营支持。


07,

文革结束后下乡插队落户,到后来回城参加工作,早已不和他联系,直至从报上见到他影展获奖的消息,我暗自兴奋不已,恭喜我这位“师傅”终于云开雾散名至实归。

后来我才知道他们借东风乘势而上,已经在主城开了新店立住了脚,掌门的是她女儿,生意兴隆。接下来正准备在江北,沙区开第二三家呢。不幸的是师傅因过度劳累旧病突发感染全身走完了他人生最后旅程,“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弥留之际他嘱托女儿,把自己抗战时期所拍的珍贵影相适当的时候全部捐献给国家,留着史料和纪念。

女儿继承父亲遗愿勤奋好学,不但技艺超群,而且观念新锐亲和力强,首次推出各种实景婚纱照,量身定做各种价格套餐,千万百计满足顾客需要,颇受用户好评。尤其是年轻人。简直是顾客盈门,预约不断,口口相传一时享誉全城……接下来随着附近商圈办连锁店的逐步成功,信心勇气倍增,决定迈出渝州重回杭州老家恢复《西子影楼》扩大经营范围扩大影响力。

最终利用父亲《西子影楼》老字号在当地的影响,如鱼得水,干得风声水起,将祖传手艺发挥到极致,九十年代加盟港商的合资公司最后在港交所成功上市。

08,

今年欣逢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女儿按父亲遗愿,将保存的随工厂搬迁西南,沿途拍摄的珍贵照片全部捐献给抗战纪念馆,弥补充实了史料,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好评。

让每个中国人“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终于了却了他一生夙愿。我有幸应邀参观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纪念展,借以缅怀“师傅”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敬业修为诲人不倦的传奇人生,祈愿他在天之灵永存。

0.00%(0) 0.00%(0) 0.00%(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笔  名 (必选项):
密  码 (必选项):
注册新用户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