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世界时事论坛>帖子
中美脱钩:全球化时代的转折点
送交者: 三把刀 2025-07-19 05:03:25 于 [世界时事论坛]

多伦多 李郡

 

近年来,随着中美贸易战、台湾局势紧张、“去风险化”战略、俄乌战争及人民币国际化等一系列事件,中美之间的结构性裂痕日益扩大。脱钩不仅意味着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之间的战略重构,也标志着一个以全球化、城市化与房地产为三大引擎的中国发展模式的终结。

 

一、脱钩终结了中国的全球化红利

 

全球化的本质,是国家间基于比较优势的深度合作。中国的优势在于庞大的劳动力人口和全民向上跃升的动力。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全面融入全球分工体系。西方市场提供了订单与技术,中国工厂则以规模与效率回应需求,迅速成长为“世界工厂”。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不仅完成了工业化的跨越,也大幅提升了国民收入水平。与此同时,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原材料采购国,显著提升了在国际市场的议价能力与地缘影响力。

 

然而,中美脱钩使这一繁荣模式面临系统性断裂。企业外迁、订单减少、供应链重组,让中国原本稳定的外向型经济格局陷入被动。全球化曾是中国崛起的加速器,如今却成为潜在的风险暴露点。

 

二、城市化进程陷入停滞,甚至逆转

 

中国城乡结构极不均衡。10亿农民与18亿亩耕地意味着人均耕地仅两亩,难以通过农业实现生活富裕。全球化为中国农民提供了进城务工的出路,使他们得以参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数亿农民工进城打工,不仅改善了自身命运,更为下一代创造了更好的成长环境。在城市工作与生活,显著提高了农民家庭的教育水平和社会认知,也加速了中国整体的社会现代化。

 

但中美脱钩所引发的产业链外移正在打破这一进程。随着外资撤离与订单流失,大量制造业岗位消失,就业压力骤增。农民工失去工作,只能选择返回农村。城市化的“中断”,甚至“逆城市化”现象,已在部分地区出现。这不仅是对个体命运的冲击,也是对中国现代化战略的挑战。

 

三、房地产黄金时代的落幕

 

城市化与房地产发展互为因果。全球化推动产业集聚,人口流动带来住房需求,进而形成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外资企业在中国的落地,不仅带来了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支撑了居民的购房能力。

 

以往,在中美关系稳定期,大量跨国公司入驻中国,如苹果、特斯拉、沃尔玛等,不仅推动本地产业升级,也成为大学毕业生的重要就业来源。房地产的繁荣,是建立在产业、人口与信心之上的。

 

然而,如今跨国公司撤离,青年就业形势严峻,购房意愿与能力双降。曾支撑中国房地产30年繁荣的“金字塔结构”正在松动。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受挫,居民财富缩水,银行面临潜在不良贷款风险,房地产泡沫正逐步转化为系统性金融隐患。

 

四、战略误判加剧了脱钩

 

值得反思的是,中美脱钩虽有国际格局变动之因,但部分国内战略误判也推波助澜。

 

首先,明知人民币替代美元在可预见期内并不现实,却高调鼓吹“去美元化”,使中国被动卷入货币对抗,激化美国战略敌意。

 

其次,面对俄乌战争,明知俄罗斯在国际社会中的道义弱势,却在表态上失衡,损害了与欧洲的关系,影响了中欧经贸合作前景。

 

再次,在台湾议题上,部分激进言论不仅缺乏政策操作空间,更在无形中刺激台湾社会情绪,令在华台资企业与外资倍感风险,提前布局撤出。

 

这些策略与宣传上的“主动激化”,非但未能有效应对外部挑战,反而强化了美国“去中国化”的政策共识,加快了脱钩进程,令自身陷入被动局面。

 

五、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路径

 

在过去二十余年中,中国作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实现了国力提升、财富积累与社会跃升。但中美脱钩带来的现实压力,已不容回避。未来的路径,不能再依赖过去的模式,而应在“后全球化”框架下主动调整。

 

这包括:

      •    从出口转向内需,培育真正可持续的消费社会;

      •    从房地产依赖转向产业升级,推动科技与高端制造自主发展;

      •    从行政推动转向制度改革,释放中小企业与市场活力;

      •    从对外依附转向战略平衡,在国际关系中寻找务实空间。

 

中美脱钩是现实挑战,也是时代拐点。中国需要以更加务实、开放、理性的姿态,重新定义自身的全球定位与发展战略。

 

(本文纯属学术探讨,作者不持任何政治立场,特此声明)

0.00%(0) 0.00%(0) 0.00%(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笔  名 (必选项):
密  码 (必选项):
注册新用户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