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论坛 | 时事论坛 | 汽车论坛 | 摄影论坛 |
股票论坛 | 游戏论坛 | 音乐论坛 | |
万维读者网>世界时事论坛>帖子 |
六大文明冲突秩序与穆斯林全球暴力征服论 |
送交者: 三把刀 2025-07-11 06:46:36 于 [世界时事论坛] |
美国最近发生了两件与穆斯林有关的事情,使世人的注意力焦点,又再次的集中到穆斯林宗教信仰的话题上。 第一件事,是正在方兴未艾的也门恐怖分子,通过美国邮政快递(UPS)邮寄炸弹至美国芝加哥市的两个地点,一个是犹太人教堂,一个是犹太人社区中心。看来这次恐怖分子攻击的对象,不外乎两个: 美国政府和美国犹太人。 第二件事情是知名的非洲裔美国人作家胡安.威廉斯(Juan Williams),在2010年10月18日的电视台的奥莱里真相(The O′Reilly Factor)中的一段引起争议的谈话。 一向以毫无避忌与敢于直言而闻名的电视台政治议题节目主持人比尔.奥莱里随兴的说:〝那些由穆斯林国家资助和唆使而发动的圣战,是这个地球上最大的安全威胁。〞 胡安.威廉斯接口说: 〝我不是一个偏执的人,我曾写了许多关于美国民权运动的书,我必须告诉你的是,在我登上飞机,看到那些穿着穆斯林衣装,或言行举止表现得像穆斯林的话,老实说,我就开始有点担心,有点紧张。〞 胡安.威廉斯是笔者心仪和敬佩的美国作家,他曾在《华盛顿邮报》任职记者、编辑、专栏作家长达二十三年之久。他的政论文章,长见于《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时报周刊》与《大西洋月刊》等主流刊物。 1997年,美国福克斯新闻(Fox News)以超过年薪两百万的价格,与胡安.威廉斯签定了为期三年的新闻分析与评论员的合同,目前是国家公众电台的新闻分析评论员。 在他公开发表有关穆斯林的这段言论三天之后,国家公众电台以他的言论〝与我们编辑标准和惯例不符〞为理由,将他炒了鱿鱼。 我曾一口气读完胡安.威廉斯的代表作《美国革命家瑟谷德.马歇尔(Thurgood Marshall, American Revolutionary)》,他严谨的写作态度、将历史事件还原的笔法,和对美国近代民权运动的观点,是促使我动笔撰写长达数百万字的《美国近代民权运动发展史》的动力之一。 我在《美国近代民权运动发展史》中,曾大量的参考和引用《美国革命家瑟谷德.马歇尔》的资料,尤其是在第十五章《自由主义派的游乐场》,极具权威,有关瑟谷德.马歇尔被林登.约翰逊总统提名出任美国最高法院常务大法官的前因后果,几乎是翻译而成。 中国清未民初怪杰李宗吾除了发明《厚黑学》外,还发明了另外一种同样使人叫绝的理论。他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可以归类成两样,一是可说不可做,二是可做不可说。比如用别人母亲脏话来骂人,是为可说不可做;贪官污吏的行为,是为可做不可说。 我相信有不在少数的美国人,会有胡安.威廉斯在飞机上见到穆斯林打扮〝就开始有点担心,有点紧张〞的同样情绪,然而天真的胡安.威廉斯因为没有读过李宗吾的《厚黑学》,在美国的法律制度下,没有政治正确,犯了可做不可说的错误,那他被炒鱿鱼,就不足为奇了。 笔者无意在此研究国家公众电台和胡安.威廉斯之间的是非对错,但是却有兴趣借此来探讨穆斯林与西方文明不停冲突的历史上的恩怨情结。 穆斯林是目前世界上仅次于天主教的第二大宗教,同时也是成长最快的宗教,估计在三十年内,将会超越天主教进而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宗教。 穆斯林有着许多的称法: 伊斯兰教、清真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法度、回教和回回教等。 目前在全球,大概有十三至十八亿的穆斯林回教徒,20%的穆斯林居住在阿拉伯国家,62%的穆斯林居住在亚洲,其余的穆斯林居住在南亚。 仅是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四个国家,就占了六亿八千三百万的穆斯林族群。埃及、伊朗、土耳其和尼日尼亚,几乎全是清一色的穆斯林社团。 最大的回教国家是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在其两亿三千万的人口中,有88.2%的人口是穆斯林,共有两亿两千九百万之巨,占全球穆斯林总人口的15%。 中国大概有五千万以上的穆斯林,生活在横跨四分之一中国版图的大地上。美国有大概八百万的穆斯林,大部分美国穆斯林是非洲裔和中东裔美国人。 在全球的两百三十二个国家中,有五十个穆斯林为多数的国家,全球人口23%的人口是穆斯林,共十五余亿。单从这些数据上来看,就可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 任何胆敢藐视或敌视穆斯林的政客,可谓非愚即妄,否则就是政治白痴。 穆斯林视《古兰经》为最高而唯一的真理,是唯一真神安拉(Allah)逐字逐句的启示。穆斯林奉穆罕默德为先知,而且是伊斯兰教中的最后一位先知。 穆斯林相信,真主派遣了超過十二万四千位先知来到这个大千世界,這在《布哈里圣训》中就提及了。 根據《布哈里圣训》記載,其中有五位使者是最为著名的,他們是挪亞、亞伯拉罕、摩西、耶穌以及穆罕默德。 穆斯林认为伊斯兰教是人类最原始的宗教,其教义明显地受到基督教和犹太教义的影响,因而在其宗教萌芽之初,并没有歧视、敌对和仇恨基督教和犹太人,也没有刻意地抵抗西方的文明。 穆斯林认为人类的始祖亚当是穆斯林,不但亚当是穆斯林,就连他们承认为先知的亚伯拉罕、摩西和耶稣亦是单一神论的穆斯林,这些教义,足可证明在伊斯兰教的教义里,参杂着大量的基督教和犹太教教义在内。 虽然如此,但伊斯兰教并不承认耶稣基督为神的儿子,也不承认耶稣是神,耶稣只是他们的信仰中二十一位先知中的一位。 在穆斯林心中,亚当是人类第一位先知,而穆罕默德则是最后一位先知。穆罕默德不仅是人类最后一位先知,也是真主安拉的使者,安拉通过天使加百利(Gabriel),将启示告诉穆罕默德,然后他再将启示告诉世人。 穆斯林认为真主安拉曾经派遣了许多的先知来到地球上传递神的启示,但那些先知全是面对局部或特定的人群而来的,唯有真主派遣的最后一位先知穆罕默德,是唯一被真主派遣前来教化全世界全人类的使者兼先知,因而穆罕默德应该有着特殊的地位和身份。 穆罕默德死后,他的同伴阿布.伊本奥斯(Abu Khuzaima Ibn′Aus)、阿卜杜拉.祖拜尔(Abullah Ibn Zubair)、赛义德.阿西(Sa′id Ibn al-Asi)、阿布拉曼.哈里斯(Aburranhman Ibn al-Harith)、胡海法.塔马尼(Huhaifa Ibn al-Tamani)等人,组成了一个《古兰经》委员会,来整理有关穆罕默德的言行。 委员会将穆罕默德从公元610年至632年6月8日去世期间,从天使加百利那里的启示,整理成书,是为《古兰经》,因而穆斯林认为《古兰经》是唯一真神安拉逐字逐句的启示。 《古兰经》在回教第二任教主阿布.伯克尔在任时完稿,于第三任教主奥斯曼时定稿标准化。较之其它宗教的典籍如《圣经》《佛经》或《摩门书》等,共有一百一十四章六千两百三十六节的《古兰经》,最大的特点就是从来没有修改过,一直保持着原貌,这在宗教史上是空前而绝后的。 穆斯林主要分为两大宗派:逊尼派(The Sunnis)和什叶派(The Shiites)。逊尼派是穆斯林的主流,占了90%的信徒,什叶派的鼻祖是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塔利勃。 穆罕默德在生前没有安排接班人,就像所有的寡头政治一样,在强人死后,必然会因为权力斗争而导致分裂。 藉着修改经典与捏造事实来达到政治和经济之目的,是所有宗教骗子们的惯用手段。比如说摩门教为了彰显其伟大和正统,拍了一部叫做《约瑟夫.史密斯(Joseph Smith)》的电影,肉麻地为他们的教主涂脂抹粉,离谱地歌功颂德,企图用捏造的剧情来欺骗观众。 在电影里,居然出现了约瑟夫.小史密斯,为了一个黑奴没有钱赎身而卖掉自己座马的情节。更令人吃惊的是,在电影里面,约瑟夫.小史密斯居然有三次模仿耶稣基督可以以手摸头即可治病的所谓神迹,最荒谬的是约瑟夫.小史密斯与他妻子的爱情是哀怨缠绵,情比金坚,忠贞不移。 这部弄巧成拙,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电影,凭着优美的画面,仁慈的笑容,雄伟的教堂,丑化的敌人,真假难辨的神话,我想是可以愚弄一批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不知历史真相的善良人们的。 《约瑟夫.史密斯》电影里唯一不提的,就是贪污腐败成性的约瑟夫.小史密斯犯有多次谋杀重罪和拥有四十九个老婆的史实真相。 《古兰经》里面没有提及穆罕默德有任何的离地三尺,背后发光等神迹,也没有什么吹气治病,点水成酒的本领,而穆罕默德本人并没有接受过任何的正规教育,他不是诗人,不是作家,也不是文学家,是一位不会读书写字的文盲。 可是《古兰经》里面,处处透出智慧的语句,优美的诗章,读之使人欢愉,使人感受到阿拉伯文学巅峰时期杰作的伟大。 千百年来,许许多多的阿拉伯文学家和诗人,曾再三的用《古兰经》体裁,来重新创作出一部新的《古兰经》,但全都以失败告终,这《古兰经》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仅凭这点文学成就,这部人类历史上流传最广,阅读人数最多的《古兰经》,应当永垂不朽。 穆罕默德的出生日子不详,他大约于公元571年4月21日在麦加出生,双亲早亡,随祖父与叔父长大。穆罕默德性格聪明温和,善于经商,为他的东家赚进可观的财富。 商场上的成就,得到比他年长十五岁的寡妇东家赏识,两人结婚后使穆罕默德解除了经济上的压力,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有关宗教方面的难题。 穆罕默德在悟道后门徒渐多,却受到当地多神论宗教的威胁和迫害,像耶稣一样,难以在自己的家乡立足,在十多年的流亡生涯中,他最终悟出了用武力来保护自己权利的硬道理。 穆罕默德一共娶了九个妻子,最年轻也是最出名的是阿伊莎。根据《布哈里圣训》第5章的纪录,穆罕默德与原本是他儿媳妇的阿伊莎订婚时是六岁,结婚同房时是九岁,而穆罕默德是五十二岁。在宗教的面纱与所谓神的指使下,这些全变为被认可的道德行为。 穆罕默德是不尊重女性的,根据《古兰经》第4章第3节记载,向他的信徒们宣示说: 〝如果你们恐怕不能公平对待孤儿,那末,你们可以择你们爱悦的女人,各娶两妻、三妻、四妻;如果你们恐怕不能公平地待遇她们,那末,你们只可以各娶一妻,或以你们的女奴为满足。这是更近于公平的。〞 这就是为什么女性一直在穆斯林国家里没有社会地位的理论基础,这也是穆斯林可以娶四个老婆的理论根据。 〝或以你们的女奴为满足〞就是《古兰经》允许将女性作为性奴隶的理论根据。现在的穆斯林妇女,尽管有家庭的地位,而依然无社会的地位。在穆斯林来说,这不是性别歧视,而是神的旨意。 穆罕默德自己本身蓄养着大批的奴隶,根据《布哈里圣训》第1章的记载,穆罕默德的奴隶群中,〝有黑人、阿拉伯人、埃及人、犹太人、基督徒、有男有女。〞 单神论与多神论是穆罕默德与其它宗教发生矛盾,永远无法找到交叉点的关键处,在没有共识的基础上,最后导致伊斯兰教只能采用武力来解决宗教矛盾的行为。 根据日本宗教学权威加藤玄智博士在其名著《世界宗教史》中指出,阿拉本来就是阿拉伯游牧民族长年累月心中的唯一真神,几乎所有的阿拉伯民族,皆呼其心中的真神为阿拉,而阿拉则藉穆罕默德的大力肯定而定尊于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心中。 穆斯林认为伊斯兰教有着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与之相比的崇高地位,在这个信条下,伊斯兰教妇女不会嫁给非伊斯兰教的男子,甚至于不允许任何人对伊斯兰教和《古兰经》做出中伤与诽谤,就像穆斯林可以为穆罕默德牺牲一切一样,回教徒是绝对会用暴力来维护其宗教信仰的。 文明世界使用法律保护宗教自由,但不会保护特定的宗教,因为保护特定的宗教,是一种特权,而特权在文明世界里是一种禁忌。 《美国宪法第1条修正案》就赋予美国人民宗教自由,但却严格禁止美国政府建立国教,与不得偏袒特定的宗教。 在伊斯兰教的法典与传统下,男女是不平等的,女子一般只可继承的财产是有继承权男子的一半。伊斯兰教妇女无权主动提出离婚,而男子认为他可以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妻子的话,那么,他有权迎娶多达四位的合法妻子。 在穆斯林的国度里,根据伊斯兰教教义的原则,是不会尊重宗教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当然更不会允许有批评《古兰经》和穆罕默德的自由。触犯此最高原则者,立即成为被圣战的对象,而在圣战中死亡者,是有酬劳的,可以不受真主的审判而直接上天堂,享受真主的恩典、八万名奴隶与七十二个处女的热情招待。 伊斯兰教教义严格禁止叛教行为,违反者与妇女通奸同罪,必须处死。《古兰经》是全球十八亿穆斯林的唯一精神食粮。 今年九月初时,当这本穆斯林心目中的圣典受到美国佛罗里达州假基督教牧师特里.琼斯要火烧《古兰经》污藐时,在全球所引起暴力式的激烈反应,是可想而知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以理解的事并不表示就是对的,更不代表是可取的。使用武力或暴力维护其宗教信仰,与现代文明有着无法调和的矛盾。 穆斯林有着喜欢用暴力来解决问题的传统,然而暴力只可逞一时之快,但保护不了真理,真理是不需要暴力来保护的,需要暴力来保护的真理必然是假真理,伪真理。 不了解穆斯林的人,在与他们打交道的过程中,很容易惹出麻烦,甚至于会惹出杀身之祸。英国作家阿麦德.拉斯德(Ahmed Salman Rushide)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英国著名散文家兼小说家阿麦德.拉斯德于1947年6月19日在印度孟买出生,定居伦敦,后归化成英国公民。美国《时报周刊》在2008年评选英国自1945年以来最优秀的五十位作家中,阿麦德.拉斯德排名第十三。 1988年9月,阿麦德.拉斯德出版小说《撒旦的诗篇(The Satanic Verses)》,其中对穆罕默德稍有不敬和讽刺,竟然招来全球性的示威、游行和抗议。 这场闹剧的高潮,是伊朗的革命领袖阿亚图拉.霍梅尼的出场,他在1989年2月24日签发了最高穆斯林宗教领袖裁决令(fatwa) : 高价收买阿麦德.拉斯德的脑袋! 这个全球追杀令使得阿麦德.拉斯德躲藏了起来,不敢出现在任何的公开场合,英国政府立即向伊朗提出严重的外交抗议,几经交涉无效,英国于1989年3月7日宣布从伊朗撤回大使,关闭大使馆,中断英伊外交关系。 在这个风潮下和穆斯林社团的政治压力下,印度、泰国、南非、肯雅、印尼、星加坡、坦桑尼亚、斯里兰卡、孟加拉、委内瑞拉和苏丹等国,全部下达对《撒旦的诗篇》的入境或发行的禁止命。 第二件文字风波,是发生在丹麦(Denmark)的一个卡通玩笑。丹麦报纸《吉兰斯晚报(Jyllans-Posten)》,在2005年12月31日,刊出了十二幅题为《穆罕默德的脸(Face of Muhammad)》的漫画。 本来就是一些司空见惯的政治漫画,在惯于以政治人物为取笑和讽刺对象的西方世界报纸上,几乎无日无之,实在是算不得什么的一件事。 问题是《吉兰斯晚报》的画家,本来是要幽默一下穆斯林的,可是这个黑色幽默的结果是引起了轩然大波与外交危机。 在开始的时候,只有丹麦的一个小穆斯林社团提出抗议,这个抗议却把火头,燃烧到了全世界的穆斯林社区去了。 事情爆发后,乐于起哄的西方五十多个国家媒体,纷纷以支持言论自由为诉求,将之连环转载,当成一个特大号新闻来处理,加上更多的西方漫画家借势炒作,又画出了数以百计关于穆罕默德的漫画,穆斯林群体与自由世界敌对的气氛,一发不可收。 最后虽然以丹麦报纸公开道歉来善后,可是穆斯林国家与西方国家的裂痕,已经无法复合。多个基本教义派穆斯林组织向丹麦报纸发布圣战宣言,要用暴力来解决这个文字矛盾。 由这两个独立事件,使我想起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博士(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在1996年出版的名著《文明冲突论与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rash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塞缪尔.亨廷顿已经在2008年圣诞节前夕,以八十一岁之年谢世。 塞缪尔.亨廷顿在他的晚年代表作《文明冲突论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文明冲突将是导致未来武装冲突的主导模式。 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彼此之间可能引起的严重冲突的文明有六种 : 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和西方文明。 按照目前的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恐怖袭击和胡安.威廉斯在飞机上见到伊斯兰装,〝我就开始有点担心,有点紧张。〞来看,无一不是被塞缪尔.亨廷顿不幸言中的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冲突的必然结果。 原教旨主义伊斯兰之笃信暴力与其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民族个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係。 民族个性指的是在穆罕默德之前,阿拉伯人并没有成立一个强大的国家,而是在沙漠中迁徙无常的游牧民族。在发生矛盾时,私下以武力决斗来决定是非对错,是阿拉伯人惯用且被认可的手段,而阻止决斗则被视为懦弱和理亏的表现,因而很少有人出面阻止这种私了的行为。 穆斯林以彪悍勇武驰名于世,除了民族个性,还受到其宗教信仰的影响。《古兰经》的某些经文,是穆斯林经常采取暴力解决矛盾的理论依据。 《古兰经》第5章第45节说:“我在《讨拉特》中对他们制定以命偿命,以眼偿眼,以鼻偿鼻,以耳偿耳,以牙偿牙。一切创伤,都要抵偿。自愿不究的人,得以抵偿权自赎其罪愆。凡不依真主所降示的经典而判决的人,都是不义的。” 《古兰经》是穆斯林行为的最高准则。在《古兰经》某些鼓吹暴力的教义指导下,穆斯林对付真主的敌人,尤其对异教徒是毫不手软。 《古兰经》第8章第12节所指示: “你的主啓示刑焐瘢何沂怯肽忝峭诘模誓忝堑笔剐诺勒呒岫āN乙芽植劳对诓恍诺赖娜说男闹小9誓忝堑闭端堑氖准叮纤堑闹竿贰! 在宗教这块面纱的掩护下,斩首断指等暴行成为穆斯林追求真理的合法手段。 伊斯兰教的称呼来源于穆罕默德亲自命名,一千三百余年以来一直延用至今。《古兰经》第5章第3节说: “你们不要畏惧他们,你们当畏惧我。今天,我已为你们成全你们的宗教,我已完成我所赐你们的恩典,我已选择伊斯兰做你们的宗教。” 部分阿拉伯民族的风俗习惯是来自《古兰经》的指示,而不是来自科学的验证。比如在饮食上,《古兰经》第5章第3节说: “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杀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觝死的、野兽吃剩的动物,但宰后才死的,仍然可吃;禁止你们吃在神石上宰杀的。” 这是穆斯林不吃猪肉的理论根据,而这个理论根据是缺乏科学基础与论证的,仅凭宗教信仰、权威崇拜和积久成俗而一种民间传统。 因政治利益和权力冲突而引发的互相杀戮,充斥着穆斯林的各个历史段落。公元624年3月,穆罕默德为了报复麦加多神论教徒对穆斯林的迫害,亲自率领三百名武士袭击麦加的商队。抢掠而来的财富使他的手下尝到了胜利的甜头,从而拉开了以剑建教的序曲。 公元630年1月,穆罕默德亲自率领一万精兵进攻麦加城。开战之前麦加城军队畏其勇猛,开城投降。穆罕默德进入久违了二十年的麦加城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放火烧毁所有多神教的庙宇。然后借助政治和军事的力量,开展单一真神的伊斯兰教。 穆罕默德在麦加站稳脚跟后,定下了以心、舌、手、剑四种手段来传播伊斯兰教的最高指导原则。以剑建教就是以绝对的暴力来扫荡所有不归顺、不信仰伊斯兰教的异教徒,而异教徒一直被穆斯林视为圣战的对象。 信奉基本教义派的伊斯兰教徒,从来没有放弃把全世界穆斯林化的想法。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导致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冲突不断,也导致了基本教义派穆斯林前赴后继的圣战。 美国现代文明社会的创立,是顺着各种浮现的问题争辩而进行,而各种主要的问题最终无一不演变成为法律问题。有鉴于宗教间互相排斥而造成的祸害,文明国家无不以法律规定宗教自由乃基本人权与公民权利之一,其法院为了避免介入永远无法得出是非对错结论而拒绝受理宗教案件。 1947年,美国最高法院在《埃弗森 诉 教育委员会案(Everson v. Board of Education)》中,把《美国宪法第1条修正案》并入《美国宪法第14条修正案》,确认禁止国教条款。判例更注明适用于州立宗教案例,自此各法院即不再接受任何形式的宗教诉讼案件。 有一个不是笑话的笑话。2007年9月18日,尼巴拉斯加黑人州参议员厄尼.钱伯斯(Ernie Chambers),突然入状当地法院控告上帝,其罪名包括“群体灭绝罪”“可怕至极的水灾、飓风和龙卷风导致大量居民的死亡、损伤与个人惊吓”等。 2008年10月13日,当地杜格拉斯郡(Douglas County)法院的裁决下来了:“因为无法确定被告法定地址递交出庭勒令”为理由拒绝受理。 这是杜格拉斯郡法院的黑色幽默,即使有了“被告法定地址”也无法立案,因为案件的性质违反了美国最高法院《埃弗森 诉 教育委员会案》判例原则。 1962年,美国最高法院又在《恩格尔 诉 维塔尔案(Engle v. Vitale)》中,再次确认在学校中的祈祷宗教活动为非法,自此禁止包括学校在内的政府机构里进行任何宗教活动。 基本教义派伊斯兰教徒与这种现代文明背道而驰。他们永远不会与西方文明妥协并和平共处,因为他们不容忍除了伊斯兰教之外的宗教存在。对他们而言,宗教自由与和平共存只是为魔鬼辩护的可笑代名词。 这就是塞缪尔.亨廷顿教授在《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书中所感歎:在二十世纪冷战时代西方国家与共産国家的短暂对抗,完全无法与穆斯林同基督徒之间的千年恶斗相比。 圣战在伊斯兰教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古兰经》主要的内容之一,与念、礼、斋、课、朝五功同列为穆斯林心中密不可分且必须遵守的基本教义。 在伊斯兰教的历史中,圣战多如牛毛,从个人决斗到国际冲突,几乎没有一场冲突与暴力不是在圣战面纱的掩护下进行。 在穆斯林看来,圣战是一种主义、一种手段、一种信仰、一种谋略、一种情结、一种动力。许多西方的政论家和历史家,都认为穆斯林圣战既有悲壮情怀,亦係充满魅惑的宗教骗局。一部伊斯兰教发展史就是一部血淋淋的圣战史。 圣战并不是伊斯兰教的专利。在中国历史上,将鱼肠剑藏在烤鱼肚子里、谈笑饮食间将吴王僚刺毙的专诸,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荆轲,日本靖国神社供奉的空军神风特攻队和海军回天特攻队,穆罕默德身后几位继任者的连续遇刺横死,穆斯林什叶派为了对抗逊尼派,在十一世纪阿巴斯王朝时,建立的刺客集团等都是典型的圣战例证。 在宗教面纱后面的圣战理论的洗脑下,许多类乎司马迁笔下的以武犯禁者,往往义无反顾地为阴谋家卖命,为殉教赴汤蹈火而九死不悔,其爆发出来的精神力量和行为动力是巨大并且使人畏惧的。 圣战虽非穆罕默德发明,但是穆罕默德却是运用圣战技巧的高手。他在麦加以剑建教的十年间,向真主的敌人和异教徒发动的圣战多达六十五次,其中他亲自参与指挥的圣战就有二十七次。 看来真主的敌人和异教徒实在是满街满巷,数不胜数,杀不胜杀。 穆罕默德是不会写字、不懂阅读的文盲。他的智慧是来自商场经验和战场经历,以及与天使聊天得来的啓示。而他的圣战理论根据理所当然亦来自真主的啓示。 时空飞跃一千三百余年后,这种已经失传的通神本领,突然从新浮现在美国芝加哥的伊斯兰民族清真寺(Nation of Islam),那个形如黑帮的头子伊利亚.穆罕默德(Elijah Muhammad),也突然心血来潮,悍然自我宣布他有与真主聊天的通神本领。 历史的演变并没有给予宗教骗子伊利亚.穆罕默德瞒天过海的机会,摆在面前的事实扎实地指出:画皮脱落后的伊利亚.穆罕默德,就是个如假包换的穆斯林恶霸兼骗子。 对伊斯兰教徒来说,真主的圣战啓示是不容任何人加以怀疑的。其理论基础在《古兰经》第1章第4节就说得非常清楚:“不信真主神蹟的人,必定要受严厉的刑罚。真主是万能的,是惩恶的。” 圣战在伊斯兰教义里是一种后发制人的自卫行为,是得到真主授权的合法暴力行为。伊斯兰教义认为同异教徒、被教者、叛教者和土匪这四种人打圣战是合法的、正义的,亦是必须的。 根据这个教义,穆罕默德于公元631年,用武力统一了阿拉伯半岛,为后世的穆斯林奠定了阿拉伯帝国的基础。 《古兰经》第4章第74节说:“教他们为主道而战吧!谁为主道而战,以致杀身成仁,或杀敌致果,我将赏赐谁重大的报酬。” 《古兰经》第4章第84节也说:“你当为主道而抗战,你只负你自己的行为的责任,你当鼓励信士们努力抗战,是为真主阻止不信道者的战斗。真主的权力是更强大的,他的刑罚是更严厉的。” 穆罕默德为了坚定参加圣战者的意志和决心,特别在《古兰经》第8章第17节又说: “你们没有杀戮他们,而是真主杀戮了他们;当你射击的时候,其实你并没有射击,而是真主射击了。他这样做原为要把从自己发出的嘉惠赏赐信道的人们。真主确是全聪的,确是全知的。” 有了这个杀人有理和替天行道的宗教理论,因此参与圣战者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磨刀杀人而毫无犯罪感。 《古兰经》在第3章第169节中,赞美那些为圣战殉教的亡魂说: “如果有谁在同不信道者作战时阵亡了,那他不应该是战败者,而是战胜者,他甚至没有死,为主道而阵亡的人,你绝不要认为他们是死的,其实,他们是活着的,他们在真主那里享受给养。” 《古兰经》第9章第111节又说: “真主确已用乐园换取信士们的生命和财産。他们为真主而战斗;他们或杀敌致果,或杀身成仁。那是真实的应许,记录在《讨拉特》《引支勒》和《古兰经》中。谁比真主更能践约呢?你们要为自己所缔结的契约而高兴,那正是伟大的成功。” 这是穆罕默德在《古兰经》中为参加圣战而死亡者,定下的可以直接上天堂的保证书。 因参加圣战而牺牲的人,进了天堂后的温馨美妙待遇,在《古兰经》第44章第52节至第57节中有详细的描写: “住在乐园之中,住在泉源之滨,穿着绫罗绸缎,相向而坐。结局是这样的:我将以白皙的、美目的女子,做他们的伴侣。他们在乐园中,将安全地索取各种水果。他们在乐园中,除初次死亡外不再尝死的滋味。真主将使他们得免于火狱的刑罚。那是由于你的主的恩典,那确是伟大的成功。” 这种鼓励烈士的许诺又在《古兰经》第55章第54节至第67节中再度的出现: “他们靠在用锦缎做的坐褥上,那两座乐园的水果,都是手所能及的。你们究竟否认你们的主的哪一件恩典呢?在那些乐园中,有不视非礼的妻子;在他们的妻子之前,任何人和任何精灵,都未与她们交接过。你们究竟否认你们的主的哪一件恩典呢?她们好象红宝石和小珍珠一样。 你们究竟否认你们的主的哪一件恩典呢?行善者,只受善报。你们究竟否认你们的主的哪一件恩典呢?次于那两座乐园的,还有两座乐园。你们究竟否认你们的主的哪一件恩典呢?那两座乐园都是苍翠的。 你们究竟否认你们的主的哪一件恩典呢?在那两座乐园里,有两洞涌出的泉源。你们究竟否认你们的主的哪一件恩典呢?在那两座乐园里,有水果,有酸枣,有石榴。 你们究竟否认你们的主的哪一件恩典呢?在那些乐园里,有许多贤淑佳丽的女子。你们究竟否认你们的主的哪一件恩典呢?她们是白皙的,是蛰居于帐幕中的。 你们究竟否认你们的主的哪一件恩典呢?在他们的妻子之前,任何人或精灵,都未曾与她们交接过。你们究竟否认你们的主的哪一件恩典呢?他们靠在翠绿的坐褥和美丽的花毯上。” 在一段经文中重复两次“任何人或精灵,都未曾与她们交接过。”---那是强调全是处女的保证。 或许考虑到有些圣战烈士对“有不视非礼的妻子,在他们的妻子之前,任何人和任何精灵都未与她们交接过”就是处女的定义不太清楚的缘故,穆罕默德在《古兰经》第56章第15节至第38节里再进一步地保证说: “在珠宝镶成的床榻上,彼此相对地靠在上面。长生不老的僮仆,轮流着服待他们,捧着盏和壶,与满杯的醴泉;他们不因那醴泉而头痛,也不酩酊。他们有自己所选择的水果,和自己所爱好的鸟肉。 还有白皙的、美目的妻子,好象藏在蚌壳里的珍珠一样。那是为了报酬他们的善行。他们在乐园里,听不到恶言和谎话,但听到说:祝你们平安!祝你们平安!幸福者,幸福者是何等的人? 他们享受无刺的酸枣树,结实累累的香蕉树,漫漫的树荫,泛泛的流水,丰富的水果,四时不绝,可以随意摘食;与被升起的床榻。我使她们重新生长,我使她们常为处女,依恋丈夫,彼此同岁;这些都是幸福者所享受的。” 在这种赤裸裸在锦缎做的坐褥上享受七十二名处女八万名奴隶的服务,与随意可得的美酒、水果、园林等等许诺下,逐渐形成了伊斯兰圣战烈士独特的精神价值,而这一价值观经过了一千三百余年的传播与鼓吹,又形成一种视死如归的暴力精神力量。 在这种暴力精神力量的号召下,阿富汗的游击队凭小米加步枪,仅用十年就打败装备精良的苏联侵略军。在这种宗教圣战的感召下,原教旨穆斯林所笃信的普世价值就是暴力加圣战。 有几句流行的口号,在伊斯兰教徒之间广为流传:“诵经千遍,不如争战一宵;祈祷万次,不如洒血一滴。”“站立在战斗行列的人,要比在家做六十年的祷告还有价值。” 穆斯林与圣战的因果互动关系,鼓励信徒为圣战去拼命去流血,俱缘于此。在圣战的面纱掩护下,原教旨主义者的人肉炸弹可以前赴后继、接二连三地在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发引爆。这使真主的敌人和异教徒的西方世界,因为错愕而失落在误解的迷雾中。 伊斯兰教以剑建教的武力政策,为穆斯林的政治版图杀出了惊人的空间。在伊斯兰教的利剑之下,穆斯林于七世纪中叶至八世纪中叶,举兵入侵北非、伊比亚半岛、波斯、北印度等地。 伊斯兰教数次入侵印度,用利剑强行推广伊斯兰教,他们在印度奸、淫、烧、杀,焚庙宇、毁教堂、屠僧人、杀尼姑,将印度佛教连根拔起,赶尽杀绝,寸草不留,至今元气未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人对希腊人的大屠杀,现在苏丹境内伊斯兰教徒对基督徒的大屠杀,欧萨马.本拉登发动的对美国及西方国家的恐怖攻击,无一不是打着圣战旗号,无一不是宗教冲突遗留下来仇恨累积爆发的结果。 伊斯兰教于公元636年征服了耶路撒冷,公元1010年政教不分的埃及统治者,下令摧毁所有耶路撒冷的基督教教堂,歧视与打击所有的非伊斯兰教异教徒。 公元1053年,因为教义和礼仪的分歧,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基督教首领迈克尔.米恰尔(Michael Cartularies)和罗马教皇发生无法调和的矛盾。罗马教廷派出枢机主教亨伯特(Bishop Humbert)前往君士坦丁堡沟通,希望避免情况继续恶化。 原名乌贝托.兰弗兰基(Umberto Lanfranchi)的亨伯特是法国人,精通希腊文与拉丁文,他也是罗马教皇里奥九世(Popes Leo Ⅸ)的左右手。 罗马教皇的威权在亨伯特的推动下,达到了历史的高点。然而亨伯特与米恰尔两人都是个性强硬而傲慢的人,在互相指责与彼此仇视的谈判桌上,当然不会有任何结果,谈判无可避免地破裂。 1054年7月14日,亨伯特傲慢地走进了米恰尔的圣索菲娅教堂(Saint Sophia Church),将罗马教皇开除米恰尔教籍的通知书放在祭坛上,一言不发,在惊讶的心款ヮハ拢魍范ァ 米恰尔读后大怒,将这份革职书连同罗马教皇的所有诏书,在教堂外面当猩栈僮魑ǜ础U飧雒艿贾禄浇棠诓看蠓至眩荼涑赡壳暗奶熘鹘毯投塘酱笈杀稹 天主教和东正教分裂后,各执一词,互争正统,但并没有以武力相见。直到公元1202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在罗马教皇英诺逊三世(Pope Innocent Ⅲ)的唆使下,本来征伐的对象是埃及,却因欠缺军费,而突然改变进攻目标为君士坦丁堡的东正教。 十字军将战败的君士坦丁堡洗劫一空,奸、淫、烧、杀,无恶不作。这批土匪军乘乱又攻陷、焚烧并毁灭了整个东罗马帝国,并建立了拉丁帝国的傀儡政权。自此罗马天主教不仅声誉扫地,也与东正教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这些宗教暴徒披上耶稣基督的面纱,作为他们抢夺财富的遮羞布,哪里还有耶稣基督慈爱精神的影子?十字军的无耻与堕落使欧洲人民开始远离基督教,使非洲大陆和亚洲各国人民更倾向于伊斯兰教。 十一世纪末,基督徒征服叙利亚和部分西班牙后,由于经济利益和宗教信仰的矛盾,开始与伊斯兰教结怨,导致了从公元1095年至1291年大约两百年间的所谓十次十字军东征闹剧。 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是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全都公认的圣地,尤其是伊斯兰教在公元636年开始控制了耶路撒冷后,宗教冲突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为了争夺这两块圣地,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缠斗一千三百多年,至今尚未分出最后胜负。 所谓十次的十字军东征,实质上只有八次,获胜仅得一次,其余全是一些内讧与闹剧,十字军东征唯一的胜利是在第一次,而这次十字军东征的元凶是世界宗教史上最大的骗子、罗马教皇乌尔巴诺二世(Pope Urban Ⅱ)。 乌尔巴诺的原名是奥索.洛热里(Otho de Lagery),他于公元1035年在法国香槟郡出生。乌尔巴诺是个心很手辣、逢迎拍马、善用心计、精于阴谋诡计的宗教神棍,在罗马天主教中一直官运亨通,青云直上。曾任法国地区副主教、隐修院修士、副院长、红衣主教等教职。 乌尔巴诺在1079年被调至意大利罗马总部任职,开始接近罗马天主教的权力中心。由于他肯出面替罗马教皇格雷格里七世(Pope Gregory Ⅶ),在德国血腥镇压敌对宗教势力说话,遂得教皇欢心,成为罗马教廷的风云人物。 乌尔巴诺在1088年3月12日当选为罗马天主教皇,改名为乌尔巴诺二世。直到1099年7月29日病死在意大利罗马为止的十一年在任期间,唯一使世人记住他的事迹,就是他发动了遗臭万年的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野心勃勃的乌尔巴诺自当上罗马天主教皇后,就不停地琢磨着如何吞并掉东正教,和如何收拾掉伊斯兰教,最后终于等到了他期望的日子。 1089年法国由于天灾而导使政局危难,拜占庭帝国受到土耳其穆斯林的威胁,派出了能言善道的说客阿莱希奥斯.科姆内诺斯(Alexios Komnenos),到意大利罗马向乌尔巴诺求救,答应在事后会将东西基督教合并、东正教将永远臣服罗马天主教的条件,这为阴险而野心勃勃的乌尔巴诺提供了师出有名的良机。 为了达到假护法而真谋利之目的,公元1096年。乌尔巴诺在返回法国的路上就到处散播谣言,用虚假消息来欺骗大小K紫却砩系鄯⒉夹运担 “全能的上帝呼吁那些谋杀犯、强奸犯、伪证犯、强盗、土匪以及所有的罪犯,只要参加十字军,就能立即被免罪;参加十字军,死后可以不经审判而直接上天堂;无力偿还债务的农夫与贫民可以免付利息;加入十字军超过一年的人,可免交税。” 由这些罪犯组成的十字军,其素质可想而知。乌尔巴诺为了军事侵略而制造声势和舆论,唆使爪牙四处宣传十字军必须东征的理由是: “东方的土地是遍地流着牛乳与蜂蜜。那里的金银、香料、胡椒、陶器、桃杏、甜枣和丝织满地皆是。耶路撒冷是一个充满了欢愉快乐的天堂。这边所有的不过是忧愁和贫困,那边却是欢乐和丰足。” 最无耻的谎言还不是这些。1096年11月8日乌尔巴诺在法国南部克莱蒙特(Clermont)召开宗教会议。他在大会上居然说,西欧各国的君主应该停止内战,全到东方去和异教徒斗争,夺回被土耳其穆斯林“已在东方上帝的国度中大肆蹂躏与占领的圣地”。这位罗马天主教骗子又代表耶稣发言道: “我本人或者上帝,在这里恳求你们为耶稣基督的先锋,到处向那些不论军阶高低的步兵和武士、富有和贫穷的人民宣示,必须要前去我们朋友那里,摧毁那些狰狞而可恶的坏蛋。凡是在为十字军战斗而死的人,我与主可以赦免其所有的罪名,立即上天堂。我同时要告诉你们,在这里的或者不在这里的人民,这就是耶稣基督的命令。” 在所谓上帝与耶稣的意志下,十字军于1099年攻下了由伊斯兰教控制的耶路撒冷,在将全城的穆斯林屠杀干淨后,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傀儡政权。穆斯林自此与基督教势不两立,圣战连绵。 基本教义派伊斯兰教徒对圣战之狂热,一是由于他们相信为圣战牺牲,就可以不经真主最终审判而直接上天堂,享受八万名奴隶与七十二位漂亮处女的温馨款待;二是在穆斯林圣典《古兰经》与《布哈里圣训》中宣扬以暴力来解决问题的训词随处可见。 来自《古兰经》的啓示,使伊斯兰教义极端仇视异教徒,并为不信伊斯兰教的人起了一个充满藐视的宗教名词:以物配主者。 《古兰经》第3章第12节,要求伊斯兰教徒:“对不信道者说:你们将被克服,并被集合于火狱,那卧褥真恶劣!” 《古兰经》第3章第19节中说: “真主所喜悦的宗教,确是伊斯兰教。曾受天经的人,除在知识降临他们之后,由于互相嫉妒外,对于伊斯兰教也没有异议。谁不信真主的迹象,真主不久就要惩治谁,因为真主确是清算神速的。” 《古兰经》第8章第36节中说:“不信道的人花费他们的钱财,以便阻止别人遵循真主的大道;他们在花费之后,必定悔恨,而且被战胜。不信道的人只有被集合到火狱去。” 《古兰经》第8章第22节中宣布所有的异教徒为:“据真主看来,最劣等的动物确是那些装聋作哑,不明真理的人。” 《古兰经》第8章第37节中教导伊斯兰教徒要处理异教徒的理由是: “真主甄别恶劣的人和善良的人,然后把恶劣的人一层层地通通堆积起来,然后把他们投入火狱,这等人就是亏折的人。” 《古兰经》第8章第55节中再度确认异教徒是:“在真主看来,最劣等的动物确是不信道的人,他们是不信道的。” 《古兰经》第25章第52节中向着伊斯兰教徒宣布:“你不要顺从不信道者,你应当借此《古兰经》而与他们努力奋斗。” 《古兰经》第8章第50节中,穆罕默德宣布真主安拉对异教徒的看法是:“刑焐窠尢⒉恍诺勒叩牧巢亢歪毡常顾撬廊ィ⑶宜担耗忝浅⑹粤一鸬男谭0桑 《古兰经》第9章第2节中警告异教徒说:“以物配主者啊!你们可以在地面上漫游四个月,你们须知自己不能逃避真主的谴责,须知真主是要凌辱不信道者的。” 《古兰经》第9章第123节中,穆罕默德唆使伊斯兰教徒要用暴力对付异教徒: “信道的人们啊!你们要讨伐邻近你们的不信道者,使他们感觉到你们的严厉。你们知道,真主是和克己者在一起的。” 《古兰经》第9章第113节中,穆罕默德要求伊斯兰教徒要与所有的异教徒即真主的敌人划清界限:“先知和信士们,既知道多神教徒是火狱的居民,就不该为他们求饶,即使他们是自己的亲戚。” 基于这种绝对不允许被怀疑的理论,在伊斯兰宗教狂热者眼里,异教徒即真主的敌人是无可赦免的,哪怕是自己的父亲也不行。 《古兰经》第9章第114节中训示:穆斯林必须放弃亲情。穆罕默德说了一个历史例证: “易卜拉欣曾为他父亲求饶,只为有约在先;他既知道父亲是真主的仇敌,就与他脱离了关係。易卜拉欣确是慈悲的,确是容忍的。” 《古兰经》第9章第80节中,穆罕默德要求伊斯兰教徒要大义灭亲: “你可以替他们求饶,也可以不替他们求饶。即使你替他们求饶七十次,真主也不会饶恕他们。因为他们不信真主及其使者。真主是不引导放肆的民械摹! 《古兰经》第9章第74节中,穆罕默德宣布异教徒的命运:“真主就要在今世和后世使他们遭受痛苦的刑罚,他们在大地上没有任何保护者,也没有任何援助者。” 《古兰经》第9章第85节中,穆罕默德宣布异教徒的死刑: “他们的财産和子嗣不要使你赞歎,真主只愿借此在今世惩治他们,他们将在不信道的情况下死去。” 在将异教徒宣布死刑后,在《古兰经》第9章第114节中,穆罕默德唆使伊斯兰教徒去动手了: “你们应当讨伐他们,真主要借你们的手来惩治他们,凌辱他们,并相助你们制服他们,以安慰信道的民小! 正常的宗教是劝人为善,劝人宽恕,不可报复,不可杀人,更不可以暴易暴。耶稣说如果有人打你左脸,你就用右脸向之,绝对不可以用暴力处理问题,可是《古兰经》教导人要用暴力去处理矛盾,“安慰信道的民小钡姆椒ㄊ恰俺椭嗡恰薄傲枞杷恰薄爸品恰保 这就是穆罕默德为真主传达的仁慈吗?如果这也可以称之为仁慈,那么什么才是残暴呢?在《古兰经》里看不到任何有关的人权概念和人性尊严。 《古兰经》第8章39节中,穆罕默德为伊斯兰教徒的屠杀罪行加油:“你们要与他们战斗,直到迫害消除,一切宗教全为真主;如果他们停战,那么,真主确是明察他们的行为的。” 《古兰经》第9章29节中,穆罕默德强调圣战的重要性: “当抵抗不信真主和末日,不遵真主及其使者的戒律,不奉真教的人,即曾受天经的人,你们要与他们战斗。” 《古兰经》第9章73节中,穆罕默德替真主转告伊斯兰教徒:“先知啊!你当对不信道者和伪信者战斗并严厉地对待他们,他们的归宿是火狱。” 《古兰经》第8章第60节中,穆罕默德替真主对伊斯兰教徒保证: “你们应当为他们而准备你们所能准备的武力和战马,你们借此威胁真主的敌人和你们的敌人,以及他们以外的别的敌人。你们不认识那些敌人,真主却认识他们。凡你们为主道而花费的,无论是什么,都将得到完全的报酬,你们不会吃亏。” 《古兰经》第9章88节中,穆罕默德替真主放话道:“使者和他的信士们,借自己的财産和生命而奋斗;这等人正是有福的,这等人正是成功的。” 《古兰经》第8章65节中,穆罕默德向伊斯兰教徒转告了真主的先见: “先知啊!你应当鼓励信士们奋勇抗战,如果你们中有二十个坚忍的人,就能战胜两百个敌人;如果你们中有一百个人,就能战胜一千个不信道的人;因为不信道者是不精明的民小! 《古兰经》第8章66节中,穆罕默德为伊斯兰教徒许愿: “现在,真主已减轻你们的负担,他知道你们中有点虚弱,如果你们中有一百个坚忍的人,就能战胜两百个敌人;如你们中有一千个人,就能本着真主的意旨而战胜两千个敌人。真主是与坚忍者同在的。” 为了确保伊斯兰教徒的胜利,《古兰经》第9章41节中,穆罕默德教导伊斯兰教徒:“你们当轻装地,或重装地出征,你们当借你们的财産和生命为真主而奋斗。” 《古兰经》第9章第5节中,穆罕默德真正的目的赤裸裸地暴露了出来: “当禁月逝去的时候,你们在哪里发现以物配主者,就在那里杀戮他们,俘虏他们,围攻他们,在各个要隘侦候他们。” 《古兰经》第47章第4节中,穆罕默德要求伊斯兰教徒坚定地执行真主对异教徒格杀勿论的圣旨: “你们在战场上遇到不信道者的时候,应当斩杀他们,你们既战胜他们,就应当俘虏他们;以后或释放他们,或准许他们赎身,直到战争放下他的重担。” 在宗教面纱的掩护下,暴力杀人被合法化、道德化、真理化、神圣化。各种利欲熏心的宗教骗子在财富、版图与权力的驱使下,不论是伊斯兰教徒为了执行《古兰经》的圣战也罢,或者基督教教徒打着护教旗帜的十字军东征也好,世人见到的不是豪抢硬夺、横征暴敛,就是奸淫烧杀、荼毒生灵。又何曾有着一点一滴宗教的慈悲与仁爱? 这就是真主的意愿吗?如果这些暴力行为也是真主的原意,那么那位真主就是彻头彻尾的恐怖大师、暴力贩子! 近代有好几位关在象牙塔里的美国学究,居然出书说伊斯兰教徒是爱好和平的,《古兰经》讲究容忍、宽容,非暴力,是没有排斥其它宗教的。笔者真怀疑他们仔细地读过《古兰经》的原文没有? 佛陀讲究与世无争,四大皆空,舍身为虎,割肉喂鹰;耶稣基督宣传的是爱世人也爱敌人;儒家鼓吹的是仁义道德,廉耻智信;但是伊斯兰教却公然推行以剑传教,以圣战养教,以捐躯积德,以残暴来换取未来天堂上的美酒佳肴、鲜果蜜乳、绫罗绸缎、另加八万名奴隶与七十二位处女的个人享受。 一千三百多年以来,基本教义派伊斯兰教徒就从未与任何非穆斯林国家真正和平共处过,他们也永远不会、更不愿与之和平共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古兰经》本身就是在鼓吹、歌颂、美化和神化暴力,白纸黑字的经文就是最强有力的直接证据。 鼓吹用暴力将全世界变成穆斯林的基本教义派,其间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赛义德.库特布(Sayyid Qutb)和阿布.穆杜迪(Abul Ala Maududi)二人。 恐怖大亨赛义德.库特布所倡导的暴力征服论,影响着整个基本教义派伊斯兰教世界。 被赛义德.库特布的暴力征服论彻底洗脑的典型人物有三个,赛义德.哈梅内伊(Syed Ali Hiseyni Khamen′i)、牟拉.奥马尔(Mullah Mohammed Omar)和欧萨马.本拉登(Osama bin Ladin)。 赛义德.哈梅内伊于1939年7月17日在伊朗马什哈德市(Mashhad)出生,是穆斯林乌苏勒什叶派(Usuli Twelver Shia Muslim)的悍将。 赛义德.哈梅内伊从1981年10月13日至1989年8月3日止,是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总统,卸任后是伊朗穆斯林乌苏里什叶派的最高导师和精神领袖。 赛义德.哈梅内伊同伊朗斯兰共和国的创始人赛义德.霍梅尼,以及自1989年8月至1997年8月任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总统的阿亚图拉.拉夫桑贾尼(Ayatollah Akbar Hashemi Rafsanjani)并称为朗伊斯兰共和国三巨头,他们同时全是赛义德.库特布暴力征服论的虔诚信徒。 牟拉.奥马尔是前阿富汗逊尼派穆斯林的精神领袖,由于在911纽约恐怖攻击之前支持和庇护欧萨马.本拉登,被联邦调查局全球通缉。他在阿富汗建立的阿富汗神权政府,只有穆斯林国家的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给予外交承认。 牟拉.奥马尔披着圣战的外衣,在本来就是愚昧落后的阿富汗,实行靠暴力维持生存的神权统治,导致贫瘠的阿富汗雪上加霜,民不聊生,灾祸连连。 欧萨马.本拉登深深受到赛义德.库特布的暴力征服论影响,因而将曾经辅助过他的美国列为头号敌人和圣战对象,并在全球对美国发动恐怖攻击。 赛义德.库特布是思想偏激的埃及诗人、作家、教育家、理论家、宗教家和革命家,他曾出版过二十几本书,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期间,他是埃及穆斯林兄弟会的精神导师与理论家。 埃及穆斯林兄弟会为了掩饰其残暴成性面目,偶尔也发表一点反对暴力的声明,但在骨子里,这个遍及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基本教义组织,实为彻头彻尾的暴力恐怖团体。 1948年至1950年,赛义德.库特布曾在美国读书、工作、教书,他看到了美国的资本主义、物质主义、种族歧视、个人自由和“犹如动物一样的性交活动”,使他对美国産生了仇恨与藐视的狭窄心态。 赛义德.库特布返回埃及后,就立志要使用包括暴力在内的手段将埃及恢复至《古兰经》时代的状态。 由于无法忍受埃及总统贾迈勒.纳赛尔(Gamal Abdel Nasser)的西化思想与保守政改,赛义德.库特布策划在1954年将之暗杀。但计划失败,埃及政府以阴谋暗杀罪名对他提起公诉,并捣毁埃及穆斯林兄弟会,宣布其为非法的恐怖组织。 1964年底,在伊拉克首相阿布杜勒.阿里夫(Abdul Salam Arif)的奔走下,赛义德.库特布走出了监狱。可是十年的监狱生活丝毫没有改变赛义德.库特布的暴力征服论思想,他立即策划了另外一件暴力推翻埃及政府的政变阴谋。 八个月后,赛义德.库特布被埃及法庭判决罪名成立,判处环首死刑,并于1966年8月29日执行。 赛义德.库特布死后,被激进的伊斯兰分子尊为穆斯林烈士,其暴力征服论因之而成为基本教义派伊斯兰教徒的圣战典范。 在近代史上最典型的暴力征服论信徒是伊斯兰暴徒是埃及陆军军官哈立德.艾伊斯兰布利(Khalid Ahmed Showky Al-Islambouli)。 贾迈勒.纳赛尔(Gamal Abdel Nasser)总统在1970年9月28日因心脏病突发逝世,副总统安瓦尔.萨达特(Anwar Sadat)继任。他面对现实,执行西联美国、北拒苏联、近和以色列的新埃及外交政策。 这个改变虽然使埃及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但也将赛义德.库特布的信徒们推到了忍耐极限,安瓦尔.萨达特总统也成了必除之而后快的圣战对象。 1981年10月6日,在庆祝埃及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Suez Canal)周年纪念的阅兵典礼上,一群基本教义派伊斯兰教陆军暴徒,在艾伊斯兰布利的领导与策划下突然采取暴力手段,对萨达特总统发动圣战攻击。 在仪队车经过主席台时,哈立德.艾伊斯兰布利突然脱队,慢步走向主席台,安瓦尔.萨达特误以为他是前来致敬,想和他握手致意,因而疏于防范。 哈立德.艾伊斯兰布利却近距离朝着安瓦尔.萨达特扔了三颗手榴弹,随着强力的爆炸,和一群随后涌至的陆军官兵的密集扫射,哈立德.艾伊斯兰布利将一把自动步枪的子弹,全部射进了安瓦尔.萨达特总统的躯体。 短于两分锺的圣战屠杀,造成了十一死三十八伤的悲剧,十一位埃及最好的外科医生一起动手,依然无法救回埃及第三位总统的生命,安瓦尔.萨达特在不到一个时辰内,带着未圆的梦想黯然离世,享年六十二岁。 哈立德.艾伊斯兰布利与其他二十三位同谋者,在埃及法庭接受审判时,直言不讳地承认他之所以要刺杀安瓦尔.萨达特,就是因为安瓦尔.萨达特在美国签署了与以色列和平共处的《戴维营协议(Camp David Accords)》,危害了埃及的利益与背叛了穆斯林的传统。 埃及法庭判决哈立德.艾伊斯兰布利与其他三位参与刺杀安瓦尔.萨达特总统的被告罪名成立,依法枪决。 时年二十七岁的哈立德.艾伊斯兰布利在1982年4月15日被执行死刑后,立即成为基本教义派伊斯兰教徒心中的英雄和烈士,是他们要效彷的圣战对象,被恭奉为现代萨希德(modern Shahids)。 唯恐天下不乱的伊朗最高领袖赛义德.霍梅尼,在哈立德.艾伊斯兰布利被正法后,居然宣布他为伊斯兰教的殉道英雄,并在德黑兰以一条街道命名之。 这个不计后果的狂妄行为使埃及与伊朗的关係跌到了谷底。伊朗在看到埃及人民愤怒的游行示威后,觉得的确有点过火,为了缓和与埃及日益恶劣关係,于是在2001年5月,将哈立德.艾伊斯兰布利大街改为起义街(Intifada Street)。 从这些历史例证中可以得出一个清楚而简单的结论:西方文明世界与基本教义派伊斯兰教之间,已经没有了斡旋空间,也没有和平共处的可能:美国纽约911恐怖袭击就是最佳的说明和铁证。 信仰与奉行暴力圣战的伊斯兰基本教义派是自由世界的公敌,是民主制度的公敌,是爱好和平者的公敌,是人权人道者的公敌,是民权运动者的公敌,是全世界妇女权利的公敌,更是现代人类文明的公敌。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教派的终极理想就是全球穆斯林化,甚至不惜以暴力去实行他们梦想中的宗教扩张。在伊斯兰宗教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赛义德.库特布和阿布.穆杜迪。 赛义德.库特布因为鼓吹与执行暴力征服论而煽动了埃及政变,被埃及法庭处以极刑,吊死在监狱里。阿布.穆杜迪则为实现全球穆斯林化的理想而分裂印度,为建立伊斯兰巴基斯坦共和国大业呕心沥血。 阿布.穆杜迪于1903年9月25日,在英属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出生,虽然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却靠自学成为名作家,出版著作超过一百二十本。 阿布.穆杜迪在十五岁时就开始担任报社副编辑,十七岁时出任报社总编辑,二十五岁时已是大名鼎鼎的宗教理论家以及伊斯兰复兴党(Islamic Revivalist Party)创办人和领袖。 为了尽快把巴基斯坦变成纯穆斯林国家,阿布.穆杜迪几次发动武装暴乱而被巴基斯坦治安当局拘捕,并一度被巴基斯坦法庭以用文字煽动政变的罪名判决死刑。 由于巴基斯坦政府惧怕将他处死后会引起无法预计的动乱,只得将他的控罪撤销,放人了事。 阿布.穆杜迪是伊斯兰教逊尼派穆斯林,他对宗教的执着的程度已非常人所能理解。在大英帝国被莫罕达斯.甘地领导的非暴力公民抗命运动赶出印度前,他并无将巴基斯坦从印度分裂出去的主张,但是当他了解到莫罕达斯.甘地居然要在印度独立后包容各种宗教,互相和平共存时,他立即改变了主意。 阿布.穆杜迪知道自己无论声望、势力和影响都无法与莫罕达斯.甘地相比,他便退而求其次,全力鼓吹与支持巴基斯坦从印度分裂出去,以便建立一个纯穆斯林国家。 1940年3月23日,由巴基斯坦国父穆罕默德.振纳(Muhammad Ali Jinnah)领导的巴基斯坦独立运动,其撰写的《巴基斯坦决议(Pakistan Resolution)》在全印度穆斯林联盟(All Indian Muslim League)大会通过后,即注定了印度要面临民族大分裂,也奠定了巴基斯坦独立建国的法理基础。 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布脱离印度独立。经过了九年的准备,于1956年2月23日,成立伊斯兰巴基斯坦共和国。因为宗教信仰的差异,自此与母国印度成为了数度兵刃相见的仇敌。 在印度民族主义者的怂恿和扶植下,东巴基斯坦乘着印度与巴基斯坦第三次战争的时机,于1971年3月26日,宣布脱离伊斯兰巴基斯坦共和国,成立了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这个贫瘠的地区并没有因为一再分裂而平静下来。目前由印度、中国与巴基斯坦三个国家分割占领的克什米尔(Kashmir),又成了新的战争火药库,极有可能会在将来再度分裂成拥有一千万人口的新兴穆斯林国家。 这些麻烦就像当年美国摩门教意图将犹他从美国分裂出去一样,都是来自不同宗教信仰的冲突,也都是来自野心勃勃的政客,利用宗教面纱掩盖其阴谋的必然结果。 阿布.穆杜迪是印度和巴基斯坦逊尼派穆斯林的理论家、布道家、宣传家、政治家、信仰复兴运动家。 按照他的理论,穆斯林不但要在巴基斯坦实现,而且要在全世界每一个角落实现。他理想中的穆斯林国度必须具备三个先决条件:单一神化(oneness)、先知权威(prophethood)与政教合一(caliphate)。 除此以外,穆斯林必须要在政治、法律、宗教与经济方面拥有特权,非穆斯林必须要交纳额外的人头税,必须要接受穆斯林的领导。 阿布.穆杜迪指出穆斯林必须发动并利用圣战为武器,来摧毁世界上所有的非穆斯林政权,以达到全球穆斯林化的最终目标。 阿布.穆杜迪有一句箴言,至今仍被基本教义派伊斯兰教徒奉为座右铭:“如果我们自己不有所努力,其他的人类不会自动皈依伊斯兰教!” 阿布.穆杜迪在这里所指的努力,就是基本教义派伊斯兰的暴力圣战。他在《伊斯兰的圣战(Jihad in Islam)》书中毫不掩饰地公开说:伊斯兰教教徒必须以圣战为手段,摧毁这个地球上所有的非穆斯林政府,建立单一纯正的穆斯林世界。 阿布.穆杜迪的穆斯林至上论加暴力征服论使他成为基本教义派伊斯兰教徒心中的大英雄、活圣人,真是一批封建、闭塞、愚昧、落伍且夜郎自大的井底之蛙。 阿布.穆杜迪虽然嘴里强硬地宣传着穆斯林之伟大与特权,可是当1979年他的心脏和肾脏出现状况时,他还是要大老远的跑到他痛恨的非穆斯林美国纽约来治病。 经过了几次手术无效,于1979年9月22日,病逝于纽约州水牛城,得年七十六岁。 阿布.穆杜迪那套穆斯林理论虽然在美国主流社会没有市场,但却能在美国穆斯林社区呼风唤雨,这个特殊现象是由美国独特的时代背景和意识形态所造成的。 最早期的数千名美国穆斯林是1880年至1914年间,来自欧洲的奥斯曼帝国的移民,他们分散在美国各地,并没有引起美国政府和人民的注意。 二十世纪中期,一批思想开放且眼光远大的精英---纽约州美国联邦幸樵币谅Χ.塞勒幸樵(Emanuel Celler)、密歇根州美国联邦参议员菲利普·哈特(Philip Aloysius Hart),与马萨诸塞州联邦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三人联手努力下,于1965年在国会通过了划时代的《1965年移民与国籍法案(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 of 1965)》。 这条法案是将《1924年移民法》修改成更加宽容、公平、开放与适合现代国情的移民政策。美国幸樵阂326票同意69票反对通过,美国参议院是以76票同意16票反对通过。 参辛皆憾际且匝沟剐缘钠笔ü值·约翰逊总统于1965年10月3日将之签署成联邦法律。 这条移民法案加上美国政府对《美国宪法》前十条修正案通常称之为《民权法案》的严格执行,彻底改变了社会社会面貌:到二十一世纪中期,白人将会转变成少数民族。 《民权法案》和《1965年移民与国籍法》也改变了美国穆斯林的处境和人数,大量的中东穆斯林开始移民美国,仅在2005年,就有九万六千名从伊斯兰国家来的新移民。 这个统计数字很容易造成对美国穆斯林的误解。其实来自伊斯兰国家的移民,其中75%是基督徒,伊斯兰教徒只占25%左右,而在这25%左右的伊斯兰教徒中,又有95%的人是温和的逊尼派穆斯林。 目前在美国的穆斯林社区,有25%的人口是美国土生土长的非洲裔美国人,而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和阿拉伯世界的人口,则占65%强。 根据2009年的盖洛普调查显示,大部分的美国人认为美国穆斯林是一个最具种族多元化的宗教。 2009年的《匹尔报告》指出,在十位美国成年人中,就有六位对穆斯林有程度不同的种族与宗教歧视。 更有趣的统计数字是来自公平就业机会委员会:在2009年度,只占2%人口的穆斯林却占有25%的就业歧视投诉。 这些数字可以说明为什么非洲裔美国作家胡安.威廉斯在飞机上看见穆斯林打扮的人,就会有点担心和紧张的原因。美国是一个尊重宗教自由与个人选择的国度,尤其是《民权法案》成为社会普世价值后,美国人更以此自豪。 在美国早期,伊斯兰教和其它宗教一样受到尊重和保护。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公开写道:欢迎穆斯林在他位于维吉尼亚州芒特弗农的私人庄园工作,“因为他们都是一些好人”。 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在他的《政府论(Thoughts on Government)》中,给予穆斯林与穆罕默德极高的评价。 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在他的回忆录中强调,在保护美国人的宗教自由时,不应该只为基督教着想,“还有异教徒、犹太教和伊斯兰教”。 托马斯.杰斐逊为了提倡尊重不同宗教的风气,特在1809年时以总统的身份与突尼斯王国驻美大使一起在伊斯兰教的斋月戒斋后,共用日落后的晚餐。 在美国近代史上,最有名的《古兰经》故事是发生在南北战争期间。 陆军将领威廉.谢尔曼少将(William Tecumseh Sherman),为了尽快击溃已显败象的南方叛军,在乔治亚州、南卡罗来纳州和阿拉巴马州等地方展开焦土战略政策,放火烧掉可供敌人利用的所有物资与建筑。 1865年4月3日,陆军攻进阿拉巴马州,驻扎在阿拉巴马大学附近。第二天早上,陆军上校托马斯.约翰斯顿(Thomas Johnston),率领四千两百名全副武装的军兵,前往火烧阿拉巴马大学图书馆。 当时的阿拉巴马大学图书馆是由语言学教授安德列.德洛弗尔(Andre DeLoffre)负责监管,他与希腊语系主任威廉.怀曼教授(William Wyman),在图书馆外面拦住了托马斯.约翰斯顿上校,请求他不要毁掉这些属于美国人民的文化财産。 托马斯.约翰斯顿上校不敢做主,于是上报请示。战地指挥官约翰.克罗克斯顿将军(John Thomas Croxton)的回答非常缺德冷酷:“那是可以的---但是只能保留一本。” 于是安德列.德洛弗尔教授只得拿着一部书离开,那部唯一在人为火灾中免于浩劫的书就是《古兰经》。 目前这本已经残破的《古兰经》仍保留在阿拉巴马大学威廉.胡勒图书馆(William Hoole Special Collections Library),作为那次文化浩劫的纪念物。 在美国人民心中,从友好尊重到“一见就开始有点担心,有点紧张”,美国穆斯林走过了一条漫长、艰辛、复杂、曲折的道路。直到今日,美国穆斯林依然进不了主流社会的大门,得不到主流社会的认可。 高胜寒 2010年11月1日 |
0.00%(0)
0.00%(0)
0.00%(0)
|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
![]() |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