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世界时事论坛>帖子
不可复制的蔡澜
送交者: 调侃军政 2025-07-03 22:31:01 于 [世界时事论坛]

湮灭之城

625日,香港一代名人蔡澜去世。网上有关他的文章如潮,或怀念,或批判,或不屑,洋洋洒洒,不绝于耳。

蔡澜,已经成了一种文化现象。这文化,与吃喝玩乐有关。

有人喜美食却不擅长评论,有人写文字却无法剑走偏锋,有人好美色却总是遮遮掩掩,有人做电影人却唯“三级片”避之不及以示“高雅”。可蔡澜却恃才傲物,不管不顾,来者不拒,“高雅”和“低俗”,他全都占了。

于是,蔡澜注定与享乐主义相关。他的享乐主义与2300多年前的伊壁鸠鲁(Epicurus)不同,后者认为:快乐就是最大的善,包括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快乐。只不过肉体的快乐大多是强加于我的,而精神的快乐才可以为我所支配,像交友、欣赏艺术等。在伊壁鸠鲁看来,快乐分为两种:1)正在满足某种欲望时产生的动态的快乐(如享用美食、做爱时);2)欲望得到满足之后的静态的快乐,那是快乐的可持续性。

蔡澜似乎更在乎当下,而伊壁鸠鲁则更看重快乐的可持续性。为了可持续,自我欲望必须节制,因为平和的心境可以帮助人们忍受痛苦。伊壁鸠鲁认为:真正的快乐来自简单的生活,强调的是一种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

而蔡澜,干脆避开痛苦。

但是,人终究要面对死亡,那是痛苦之最,避之不及。恐惧死亡,毕竟是可持续性快乐的大敌。所以伊壁鸠鲁对死亡如此开脱:人死去时,对自己的死亡毫不知情,何来恐惧?

但蔡澜似乎更进一步:人活着时,自知死亡终有一天会来临,恐惧又有何用?所以,操那么多心干什么?及时行乐岂不快哉。

这就是蔡澜,既让人“羡慕”,又遭人诟病。

评价蔡澜有点难。

喜欢他的人说他风趣豁达,才情横溢,为人洒脱,不拘小节,通透人生,体现出嬉笑怒骂、不加掩饰的真性情。到了晚年,活脱脱一个老顽童,甚至被一众少男少女所拥趸。

看他不顺眼的人说他行事油腻,言语轻浮,玩世不恭,物化女性,分明就是个花花公子。况且他还游走于大陆香港“红白两道”之间,游刃有余,媚俗浮夸,简单就是个处处投机的老滑头。

一次在综艺节目中蔡澜被问及:“如果你说了算,你认为应该让哪一道菜在世界上消失?”蔡澜当即答:“那就让火锅消失吧,因为火锅没什么文化,食物切好扔进去就是了。”

他的回答令全场惊讶,也引来网上争议。因为就在不久前,他曾给网红火锅店做过代言并分享过吃火锅的经历。

出尔反尔,随心所欲,不负责任,可谓享乐的最高境界,典型的蔡澜享乐主义风格,不重理论重实践!有点像王朔:我是流氓我怕谁?

不过,蔡澜绝非等闲之辈。

说到才气,有人常提起所谓“香港四大才子”之说,本人对于动辄就概括为“XX之父”、“XX之母”之类的做派颇为反感,犹如井底之蛙。但说归说,蔡澜的才气是真的,听他聊文化、侃美食,处处皆文化,句句有味道,显露出底蕴之深厚,绝非常人可及。

在一个崇尚威权、宏大叙事、谎言横行以及视个体为草芥的世界里,蔡澜文化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毋庸置疑:

他颠覆传统,拒绝任何道德绑架,将个人价值高举于国家、集体之上,他嘲讽刻意追求所谓成功的人生,蔑视“自我牺牲式”的感动,将个人选择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同时却为个体的表达去争取最大的空间,这是一种真性情下的觉醒。

蔡澜的人生不可复制,他挚爱妻子却女友无数,而且彼此竟能相安无事!他无视封妻荫子,一生无后,号称免去了为子女做牛马的义务,可谓个人享乐的极致。

当然,蔡澜文化的消极意义也显而易见:

他的享乐主义以躲避责任、逃避痛苦、专注于感官享乐为目标,但岂不知他在回避痛苦的同时也消解了人活着的真正意义。

他的享乐是贵族式的、精英式的。作为“富二代”,他无需为“柴米油盐”式的底层生存状态焦虑,更不会为大众的“结构性苦难”去呐喊,网友说得好:他的享乐主义只在个体中绽放,却无法带来公众福祉的增加,所以充其量只是衣食无忧的精英阶层的“自我关照”。

享乐主义折射出的,是人类精神的倒退和萎缩,它在缓冲现代性焦虑的同时,又被粉饰成一种苦难的麻醉剂。它让人们不去关注痛苦,更不去追问造成痛苦的来源,继而通过“吃喝玩乐”式的自我催眠,忘掉普遍真理所赋予的公平正义。

但是,蔡澜是不可复制的。

没有人不喜欢“高端大气上档次”,因为那是人类所独有的、共同的追求。不过你必须清醒到:所有这些首先需有“低端”为基础,包括食欲与荷尔蒙。想想看,倘若孩子一旦缺少了这两点,着急的首先是父母。

文革电影《艳阳天》里马连福有句话,堪称经典:“我没有了肚子,哪儿还有脸呀!”

想那蔡澜,幸亏是在香港,要是在大陆,当年哪儿有他“拔份”的地方呀,像他这种只知吃喝不会种地的剥削阶级,早就被“打翻在地、再踏上千万只脚”了。

有人以为,现如今消费低迷,年轻人不想结婚,有些甚至连欲望都快没了,那是不是可以学习一下蔡澜呀?

千万别!

这正是“蔡澜文化”容易误导人的地方。

想要活成蔡澜是要有门槛的:不仅得是“富二代”才能活得潇洒,还得有天赋才能活得不庸俗,没有一定的智商又如何能在花花世界混得风生水起?更何况当年香港的独立一隅,更是成就蔡澜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相比之下,你有什么?

成长,终究是逆人性的!这意味着: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对抗人性的过程。这种对抗,针对的不是“食色性也”,而是没有任何底线与约束的自我放纵。

你可以认为“声色犬马”不够高雅,但你也得允许众人有“声色犬马”的自由,只要不犯法,这才是正常社会的基础。

蔡澜的享乐与放纵,尽管并不值得效仿,但却不是人人都能效仿得来的。

在一个批量生产虚伪、“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国度里,人们需要“蔡澜式的”觉醒。而蔡澜的存在,更体现出一个社会的宽容。正因如此,我们该向曾经的香港致敬!

然而,如果都如蔡澜,人人都远离人间疾苦,拒绝承担社会责任,只见自己不见他人,真的能远离痛苦和折磨吗?这世界还会好吗?

无论如何,蔡澜只是个例。

他无法复制,也不该被复制。

0.00%(0) 0.00%(0) 0.00%(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笔  名 (必选项):
密  码 (必选项):
注册新用户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