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论坛 | 时事论坛 | 汽车论坛 | 摄影论坛 |
股票论坛 | 游戏论坛 | 音乐论坛 | |
万维读者网>世界时事论坛>帖子 |
观影:从《秘密会议》的结局看梵蒂冈 |
送交者: 三把刀 2025-06-22 02:51:13 于 [世界时事论坛] |
湮灭之城 2024年的电影《秘密会议》(Conclave)被标注为悬疑惊悚片,这本身便充满讽刺意味。 长久以来,围绕罗马天主教教宗去世以及新教宗选举的台前幕后故事,若有若无,亦虚亦实,影影绰绰,不绝于耳。而此片取其一段,就此展开,令我等窥见一斑,实属难得,其中的尔虞我诈、风云诡谲、悬念丛生,尽在其中。想那神圣的基督教在梵蒂冈竟以此等方式得以延续,倘若彼得、保罗等初代教会的“大咖”们得见此情此景,不知会作何感想? 梵蒂冈,既代表政教合一的一城之国,又是罗马教廷与教宗的寓所。而城中著名的圣彼得大教堂,尽管并非是教宗的主教座堂(那更古老的拉特朗圣约翰大教堂),但却是天主教著名的朝圣之地。当年围绕着大教堂的建设所发生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让这座教堂在历史上记下了重重的一笔。 梵蒂冈城内紧邻圣彼得大教堂的西斯廷教堂,便是投票选举新教宗的所在地。届时,全体未满80岁的枢机主教们,将住进与外界隔绝的圣玛尔大之家的住所,一旦所有选举人员进入西斯廷大厅之后,门就被从外面反锁,无人可以进出。根据规定,每天枢机主教们可以进行最多4轮投票。于是,所有具备投票资格的人便在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和《创世纪》天顶画的注视下,完成这场对天主教而言大概是最庄严和最神秘的仪式。而每次投票结束后,投票纸会被烧毁。只有候选人得到三分之二的多数票时才能当选新教宗。每轮的投票结果将通过教堂冒出的烟雾向世人公布,黑烟代表着未选出教宗,白烟则代表着成功选出了教宗。聚集在圣彼得广场上的人们一旦看到白烟升腾,便会欢呼雀跃,钟声齐鸣。 在选举期间,所有参与者(包括医疗人员、译员等)都必须宣誓保密,任何电子设备都不允许使用,圣玛尔大之家和西斯廷大厅内还设有信号干扰器,严禁信息向外泄露。 所谓秘密会议(Conclave)之说,由此而来。 有点出乎预料,影片给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果,那就是:最终当选教宗的贝尼特斯,不仅是一匹来自喀布尔教区的“黑马”,而且事后才知道,他还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双性人!这当然属于编剧的杜撰,但由此可知整部电影的价值取向偏重于自由派的观点。 只不过引出这一结果的,则是片中一连串的“硬伤”。 贝尼特斯的出现完全不为圈内人所知,他唯一的身份证明就是已故教宗的一份秘密委任状,也因此有人认为:老教宗虽死,但设计、导演这场导致“意外”结果的新教宗投票选举的,正是这位已故教宗,所以说它悬疑、惊悚、充满阴谋论,并非空穴来风,不知道梵蒂冈是否真的有类似的桥段? 如果说影片中采用了“契诃夫之枪”(Chekhov's gun)的叙事方式,强调故事中的每个元素都是必要的,无关元素则应被移除。把它翻译成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埋下“伏笔”。但故事对贝尼特斯埋下的“伏笔”并不具有说服力。 在投票进行期间,负责教宗选举的枢机团团长劳伦斯(Cardinal Dean Thomas Lawrence)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们的信仰之所以鲜活,正因为它与怀疑同行。如果只有确信而无疑虑,便不存在奥秘,也就无需信仰。让我们祈愿上帝赐予一位懂得怀疑的教宗,赐予一位会犯罪、但之后能够寻求宽恕并继续前行的教宗。” 这无疑是对信仰与怀疑之间张力的深刻洞见,因为他强调了:所谓信仰,是在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下的信仰。我们只有消除盲目的确信,才能赋予信仰真正的力量和意义。 正是他面对枢机主教们的这番慷慨陈词,成了奠定贝尼特斯最终胜出的基调之一。 然而,这段话并非仅对贝尼特斯而言。在片中人们不难看到,几乎每一位候选人都有各自的问题,甚至他们每一个人都对“教宗选举不过是一场腐败和政治的游戏”心知肚明。 但贝尼特斯似乎是他们当中唯一纯洁的人。尽管影片中将他塑造成了一位沉稳、低调、寡言但无私的候选人,但他的当选仍然显得突兀、牵强。难不成一帮精明至极、老谋深算、谙熟于暗箱操作的枢机主教们会接受这样一个陌生人担任新教皇?而且仅凭他绝无仅有的一次演讲? 唯一的解释就是,这是上帝的旨意。这位候选人仿佛凭空而降,在短短的时间里便积累了一小群追随者,然后让自己为众人所知,他几乎就像是弥赛亚,是上帝亲自派来的。 然而,上帝却选择了一位有缺陷的教宗!当然,这在圣经中不乏先例,只不过在整个选举投票过程中,贝尼特斯的双性人事实一直不为枢机团所知,包括他曾两次抵达瑞士试图实施切除子宫和卵巢的手术,也瞒过了众多双眼睛,直到他已经顺利当选之后,如果不是他本人主动向枢机团团长劳伦斯私下坦白,人们或许会一直蒙在鼓里,这太有戏剧性了。 当人们对候选人连起码的性别底细都没弄清楚时,便一轮一轮地将票越来越多地投给他,这多少让人困惑,因为按照惯例,越是接近成功的人,越容易引起更多的质疑。 也许为了弥补这一缺憾,选举的一次恐怖袭击带给现场的震撼犹如“神迹”: 正当人们安静地等待枢机团团长劳伦斯率先走向前台投下庄严一票的那一刻,伴随着一声巨响,原本用木板封住的窗户顷刻间便被爆炸震碎,劳伦斯也被震倒在地。之后人们仰面看向窗户,但见鸟儿啁啾,阳光洒进阴暗的大厅,气氛一片宁静。只瞬间,极其虔诚的枢机主教们可能意识到,这是某种看似神圣的意志,于是风向斗转,人们纷纷投票给了那个刚刚发表了关于和平演讲的人——贝尼特斯。 这样的铺垫当然是想要表明:这一切都是来自上帝的干预。 果真如此吗?影片中贝尼特斯向劳伦斯坦白的过程中,为了解释自己为何最终放弃手术向男性看齐,是因为“上帝如此造我。如果我相信自己是上帝所造的,就没有任何一部分是错误。” 如此离谱的神学理解,在我看来是地地道道的误导。上帝的创造固然没有错,但人由于自身的软弱和远离圣洁生活所导致的胎儿缺陷却不应算在上帝的账上。况且,倘若先天畸形儿的父母均持与贝尼特斯相同的观点,也就不会去做有效矫正的治疗和努力,耶稣也就不必去医治那些瞎子和瘫子了。更重要的是,人的罪性难道是来源于上帝的创造?它不是一种错误? 也许正是贝尼特斯的这番话,以及他的身份塑造,致使他的当选怎么看都觉得有点拧巴,令人反感。 由此看来,如何识别一位真正合适且极具潜力的候选人并不容易,个人品行的端正、对真信仰的持守、对上帝的忠诚,常常伴随有个性中的种种瑕疵、认识上的缺憾、甚至为梵蒂冈的政治所裹挟所腐蚀,只有具备深刻的洞察力才能辨别其中,同时更需要极大的勇气才能做到在不屈服于底线的前提下做出必要的妥协,以便选出其中还不算太离谱的那个人。 这或许就是影片能够将人带入其中、却又意义深远的原因吧。 影片中另一个“润物细无声”的情节,是那些服务于其中的修女们,她们自始至终扮演着任劳任怨的仆人角色,但却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无声主题:女性在未来教会中所扮演得角色。 在投票选举的一个重要时刻,当人们正在揭露出其中的一桩选举舞弊案,但却苦于缺乏证人之时,掌管圣玛尔大之家的院长艾格妮丝修女(Sister Agnes)勇敢地站出来指证,她的陈词掷地有声: “诸位枢机先生!虽然我们修女本该保持隐形,但上帝仍赐予了我们眼睛和耳朵。” 这句话进一步的理解可以是:自己和修院姐妹们虽然在场,却往往被无视,但其实她们一直在观察、倾听,对会议进程了若指掌。她无情地点醒了那些忙于权力斗争的红衣主教们,这也是影片里中她少有的发声之一,堪称全片最震撼的一慕。 影片的结尾,教宗选举尘埃落定。劳伦斯站在楼上高处向庭院眺望,几位修女迎着晨光步履轻松地从门内步出,无言地穿行与建筑投下的光影之间。 这无疑是一种隐喻,代表着一直在“隐形”中观察和承载教会秘密的女性群体终于跨出边缘,进入可见的领域。她们象征着良知、真相与被压抑的声音。 而试图远离政治的劳伦斯,以沉默的目光观看“真实”的教会在流动,不仅是在红衣之间,更是在日常、朴素、柔软的群体之中。他凝视着,未发一言,或许他终于明白,有些力量并不需要言语——是边缘人,是修女,是苦行,是祷告,是服务,是“真正的教会”。 如果说影片对最后谁是新教宗这一最终结果仍然留有悬念的话,那么这一幕则给予观众一种暗示: 真正的更新,不是某位新枢机的上任,而是众多的“边缘者”重新进入视野的可能。那是一个坚守信仰、愿意倾听、容纳怀疑和时刻知道悔改的“未来教会”。 当然,这只是从相对积极的一面来理解的。就我本人来说,不太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它预示着某种令人不安趋势。 在第一次投票前的开场白中,劳伦斯说:“我们必须宽容。上帝赐予教会的礼物是多样性,而罪孽只有一种,那就是‘确定性’。” 这种将“确定性”视作唯一罪孽的说法很难让人苟同。 加拿大著名学者、心理学家Jordan Peterson曾说过: “当我们向一个未知的、能够引起我们足够好奇的新领域跳跃时,那腾空的过程尽管刺激,但却并非是你所希望的持久状态,只有落地后的刹那,你才会重新获得踏实与舒服的感觉。” 因为脚踏实地往往是常态。 我们需要秩序,秩序意味着确定和安全,只有安全才能消除人的恐惧,而恐惧,代表着潜在的不确定性,比如死亡。人们在面对未知时常常心存焦虑,束手无策。 既如此,为什么还要跳跃呢? 因为所有的秩序都有缺陷,无论它多么安全舒适;因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永远是有限的,不完整的:一方面,世界总是以熵的方式出人意料地改变自己;另一方面,人们常因天真无知或故意盲目,被过时的、狭隘的、僵化的和骄傲的价值体系所阻碍,所愚弄。此时危险便会来临。 所以,我们需要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保持平衡。 可惜,影片中的教会并没有扎根于圣经和使徒信仰,更多地是基于情感、社会需求和人类理性,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妥协之后的教义。 正如贝尼特斯在片中所说:“教会不是一种传统……而是我们下一步该做什么。” 这听起来很有吸引力,但却是一种危险的心态。教会的使命并非为了迎合世界而重塑自我,而是为了守护真理,不为世俗环境所左右。 而纵观这部影片,它展现了这样一种未来:人们为了维持和谐不惜妥协真理,为了“政治正确”不惜接受与圣经相悖的教义,从而实现虚假的和平与团结。这正反映出圣经中关于末世更广泛的警告:许多人将背离上帝的真理,追随人的主张,这是一条通向大灾难的道路。 |
0.00%(0)
0.00%(0)
0.00%(0)
|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
![]() |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