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世界时事论坛>帖子
匆匆梵蒂冈——宗教改革500周年纪念之旅
送交者: 一枪中的 2025-06-17 05:03:34 于 [世界时事论坛]

湮灭之城

图片1.jpg

题图:圣彼得广场(贝尔尼尼16561667年设计建造)

 


对梵蒂冈,如何给出一个恰当的定位?还真是个不易回答的问题。即使已回来很久,这问题始终徘徊,难有满意答案。

是信仰?不错,它是天主教会最高领袖教宗的驻地,也是教会最高权力机构圣座所在地,理论上说,它是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

是国家与政治?也不错,它是一个货真价实拥有主权的内陆城邦国家,以城墙为国界,政教合一。国家中枢罗马教廷之下既有内政,也有外交,还有宗教法院。

图片2.jpg

台伯河上的圣安吉洛桥与河畔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引自网络)

 

然而,在我们所逗留的短短半天时间里,这些似乎都不是。身临其境令人感触最深的反倒是:叹为观止的宏大富丽,极尽奢华的金碧辉煌,价值连城的艺术宝藏,熙熙攘攘的各类人群……昔日至高无上的宗教圣殿,如今似乎已“沦为”人们蜂拥而至的旅游胜地和争相谈论的艺术殿堂。信仰流于形式,政治隐匿其中,商业前所未有地繁荣。

自然,这只是管中窥豹,而不为外人所见的,或许更多……

喜耶?悲耶?

图片3.jpg

圣彼得大教堂

 

梵蒂冈(Vatican City),拉丁语“先知之地”。公元4世纪,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曾在罗马城彼得殉难处建立了君士坦丁大教堂。公元756年,法兰克国王丕平将罗马城及周边土地奉送教宗,使该地区成为“教宗国”。公元1516世纪,该教堂被改建为圣彼得大殿,作为天主教会举行重大仪式的场所,延续至今。

图片4.jpg

一早,前往梵蒂冈参观的人就在入口处排起长队


图片5.jpg

依旧少不了的一道“风景”

 

随着19世纪意大利复兴运动的兴起和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负责保护教宗国的拿破仑三世将军队调回本国,致使意大利王国的军队顺利开进罗马城,完成了意大利的最终统一,教宗被迫退居梵蒂冈宫中,成为“梵蒂冈之囚”。1929211日,时任意大利首相的墨索里尼与教宗庇护十一世签订了《拉特兰条约》,承认天主教圣座为主权国家,其主权属教宗,划定范围为梵蒂冈城,实行政教合一的政体并宣布保持中立。

图片6.png

梵蒂冈国徽,由两把交叉的圣彼得钥匙和教皇的三重冠冕组成(引自网络)


图片7.jpg

梵蒂冈旅游信息中心,古老宗教禁地却有着如此前卫的时尚造型

 

图片8.jpg

梵蒂冈面积0.44平方公里,人口约1000,包括神职人员及著名的瑞士近卫队

 

梵蒂冈的全部安全保卫都由瑞士近卫队承担。据说近卫队人员招募条件十分苛刻,身高、学历、颜值自不必说,还必须是未婚瑞士籍天主教男子,1930岁,如此等等。

何故?传统使然。

这要涉及到14世纪声名远扬的瑞士雇佣军。当时的瑞士平民多因经济贫乏,惟靠军事技术维生。当时的欧洲雇佣军不止有瑞士人,但瑞士雇佣军独具一格,他们忠诚不二,纪律严明,恪尽职守,作战顽强,故而在欧洲雇佣军中口碑极佳。1506年教宗儒略二世建立宗座瑞士近卫队(Pontifical Swiss Guard)。152756日罗马之劫,其它雇佣兵望风而逃,唯有瑞士近卫队为保护教皇殊死战斗,虽寡不敌众,但毫不退缩,189名士兵中147人阵亡,从此更为人们称道。

这与我们对瑞士平和、中立的常规印象有着何等的反差!

之后的1874年和1927年,瑞士联邦先后颁布禁令,禁止国民接受外国军事雇佣,但梵蒂冈的瑞士近卫队则为特例,事实上,瑞士近卫队就是梵蒂冈的武装军事力量。

图片9.jpg

又一波参观者来到梵蒂冈博物馆室外草坪


图片10.jpg

远处松果喷泉背后的梵蒂冈图书馆正在整修

 

松果喷泉(Fontana della Pigna)原本在万神殿附近,中世纪移至圣保罗大殿的庭院,1608年方移至此处。喷泉两侧的青铜孔雀为皇帝哈德良陵墓(现在的圣天使城堡)装饰的复制品。

图片11.jpg

松果喷泉下路过的少年


图片12.jpg

博物馆庭院内内克塔内布石狮


Vatican_City_map_EN.svg.png

梵蒂冈平面图(引自网络)

 

梵蒂冈城内建筑群于198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进入室内,参观者便摩肩接踵,犹如节日人山人海的八达岭长城一般。

粗略划分,室内大致可分为梵蒂冈博物馆、西斯廷礼拜堂、拉斐尔房间和圣彼得大教堂四个区域。

1)梵蒂冈博物馆

图片14.jpg

大厅内游人络绎不绝


图片15.jpg

艺术珍品令人目不暇接,左面雕塑或出自贝尔尼尼之手,远处疑为“掷铁饼者”


图片16.jpg

地面上的彩色图案为教皇利奥13世的徽章,蓝色盾牌为利奥家族徽章,配之以圣彼得钥匙和教皇的三重冠冕

 

艺术画廊两侧大多为文艺复兴后的绘画作品,基本以基督教经典为主线,配合以历代圣徒与教皇的重大事件与故事。

图片17.jpg

图片18.jpg

图片19.jpg

图片20.jpg

图片21.jpg

图片22.jpg

图片23.jpg

图片24.jpg

 

地图长廊为博物馆庭院西侧的一处走廊,其侧墙上挂有意大利各地的巨幅地图壁画,描绘了十六世纪时意大利各地区的地形地貌。整个长廊的装修从1580年持续到1585年,不仅包括了40幅地图壁画,还包括了75幅描绘圣经故事的美轮美奂的拱顶壁画。

图片25.jpg

图片26.jpg

图片27.jpg

图片28.jpg

图片29.jpg

图片30.jpg

 

2)西斯廷礼拜堂

此处的壁画与天顶画更是达到梵蒂冈艺术水准之极,由米开朗基罗历时四年完成。礼拜堂内禁止拍照,只可瞻仰。

图片31.jpg

创世纪(米开朗基罗,1508-12,西斯廷天顶,引自网络)


图片32.jpg

最后的审判(米开朗基罗,1534-41,西斯廷壁画,引自网络)

 

据说,西斯廷天顶画均经过修复处理,其过程为:先利用电脑、照相和频谱技术对画作进行分析,因而可将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与后人的作品区分开来。接着,人们尝试用各种物品对其进行清洁,从面包到松香口味的葡萄酒,这听起来太奇葩了!而在最近修复的过程中,去除了后人给画作增加的黯淡颜色后,画作呈现出原始的“米开朗基罗”风格,色彩更加鲜艳,大多数专家都承认,这些新颜色可能更接近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原貌。

借助高科技的神奇效果!

3)拉斐尔房间

为梵蒂冈宫内的一组客房,其内以拉斐尔及其工作室创作的壁画著称。它们,连同西斯廷礼拜堂内米开朗基罗的天顶画与壁画,构成文艺复兴盛时的著名壁画群。可惜,我们当时已没有时间参观此处。

签字厅与伊利奥多罗厅中的壁画在15111514年间完成,全部为拉斐尔亲笔所作。1520年拉斐尔去世后,他的助手班尼、罗马诺和库里在1525年之前完成博尔戈火灾厅和康斯坦丁大厅的壁画。

鉴于拉斐尔房间的16幅壁画有着很强的史实性与故事性,加上十分遗憾未亲眼得见,故将全部壁画与说明附于文后。

将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两位文艺复兴盛期巨匠做一比较颇耐人寻味:前者大后者8岁,雕塑、绘画皆成大家,尤以雕塑更是23岁成名,享年89岁;后者亦少年成名,精品荟萃,可惜英年早逝。米开朗基罗脾气暴躁却长寿,其作品大气、雄浑、厚重,尽显大师风范;拉斐尔雄姿英发、咄咄逼人,其作品纯正、绚丽、精致,尽显青年才思与深厚功力。两位大师虽有交集却各行其道,遂联想起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与周瑜,恰似一比。

总结起来,西方绘画艺术,特别是文艺复兴以来的绘画艺术,似乎具有三大特点:1)量大质高;2)重写实;3)无论是希腊神话还是基督教宗教故事,人在其中得到重要的表现与加强。

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正相反,对应的特点为:1)量小质精;2)以写意为主;3)突出山水景色,人物仅是点缀其中(仕女图除外)。

而这些差别的背后,恰恰体现出中西文化与思维之侧重与不同

4)圣彼得大教堂

进入大教堂,也就回归了罗马天主教,此处被认为是天主教会最为神圣之地,与这里的建筑规模和奢华程度相比,曾令我们叹为观止的城外圣保罗教堂顿觉黯然失色。

圣彼得大教堂重建于1506年,历时120年方才完成,伯拉孟特、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和桑加罗等文艺复兴重量级人物都曾参与大教堂的设计,而圣彼得广场的设计人更是17世纪的著名雕塑大师贝尔尼尼。

图片33.jpg

人山人海的圣彼得广场(引自网络)


图片34.jpg

圣殇(Pietà,米开朗基罗,1498–99

 

尽管之前已经见过米开朗基罗23岁完成的“镇堂之宝”——Pietà的图片,但在现场亲眼得见时依旧令人震撼、动容!台湾蒋勋先生以此件作品展开去,谈及大师70岁、89岁的另两件“圣殇”,曾有着精彩的描述。

图片35.jpg

圣彼得大殿内部


图片36.jpg

高高的祭坛之下为天主教会圣传——彼得的安葬地,彼得也是罗马天主教第一任教宗


图片37.jpg

极尽奢华的教堂装饰

 

据介绍,历任教宗也大都葬于大教堂,与此相关形成所谓“墓龛雕塑”——即每件雕塑的下面就是该教宗的墓。

图片38.jpg

教宗格列高利13世,1582年推行格里历(公历)


图片39.jpg

教宗英诺森11


图片40.jpg

玛丽亚•克莱门蒂娜•比丝姬,为荣获教堂内古迹的三女人之一

 

虽然仅走马观花般地匆匆掠过,但依然为大教堂的富丽堂皇所震惊,即便是与集帝王宫殿之大成的故宫相比,这里的奢华与规模亦毫不逊色!

由此,再次引出宗教改革之成因。

中古世纪,百姓的心灵依靠似乎仅有宗教信仰,因而对外在的教会仪轨重视有加。但随着教会坐拥的教产因工商的发展而愈加庞大,突现的富裕令神职人员道德松懈,腐败丛生,致使教会中丑闻不断。而神职人员职位的获得,并非源于道德高尚,而是用金钱所换。尤其是教会为缓解财政负担,遂公然贩卖赎罪券,成为教会敛财手段。据说,重修圣彼得大教堂的部分费用正是通过贩卖“赎罪券”获得。有人将当时的教宗“誉为”历史上第一位营销大师,因为他用很好的噱头鼓励人们通过购买赎罪券来赎回炼狱之苦,他的名言是:“当银钱掉入箱底发出叮当的响声,同时在地狱里面有一个灵魂欢腾雀跃,因为他马上要升天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圣彼得大教堂乃是宗教改革的重要导火索。

图片41.jpg

此为圣彼得大教堂的圣门


图片42.jpg

教堂内外

 

另一方面,中世纪的宗教与政治的联系十分密切,如教宗为神圣罗马皇帝加冕,派代表参加议会,亲自推动十字军东征,等等。此外,教会与政府在经济上亦有不少纠葛。政治领袖介入宗教事务的现象屡屡发生,他们建教堂,出兵支持十字军。这样做的后果是:信仰问题旋即演化为政治、军事问题,使原本单纯的宗教改革脱离开信仰层面,扩充到了世俗政权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多方因素搅成一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图片43.jpg

大教堂内壁画

 

走出大教堂来到圣彼得广场,这个可容纳六万人的广场见证着基督教会两千年来的风风雨雨,起起伏伏。

李牧的话从广场空中飘来:耶稣说,“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洗净杯盘的外面,里面却盛满了勒索和放荡。”正于此,马丁.路德兴起了宗教改革复兴运动。而当今基督教会的根基,并非建立在某些个人基础上,而当建立在使徒与先知依据《圣经》而长期形成的传统根基之上,如此才是“普世、大公”的真正含义!……

图片44.jpg

彼得的背影(照片后期调为接近黑白)

 

我们站立于彼得身后,所见的,是彼得的背影。而彼得的前面,是纷至沓来且又匆匆离去的滚滚人流

此情此景,彼得当作何感想?

结束罗马行程之前,追加几幅图片,也是我们此行所抵达的几个去处。

图片45.jpg

马梅尔定监狱(Mamertine Prison

 

传说彼得殉道前被关押于此,他的看守MartinianProcessus被他感化,在彼得殉道前受洗。又传说,彼得、保罗曾同时被关押于此地。

罗马天主教的确热衷于诸多圣地的打造,可惜大部分缺乏考古依据,成为所谓“Fake Site”,此处就是一例。

图片46.jpg

监狱地下彼得和保罗的塑像


图片47.jpg

监狱内供奉的祭台上浮雕

 

事实上,该监狱由Ancus Marcius修建于公元前640616年。通常只关押高级囚犯,被击败的外国将领在凯旋仪式示众后会被关押于此,最后仍公开勒死。无法知晓这座监狱是何时关闭的,但此地从中世纪就成为基督教礼拜场所,目前被两个教堂占用:上层是木匠圣若瑟堂(Chiesa di S.Giuseppe dei falegnami),下层是狱中圣彼得堂。下层教堂祭台上的十字架是倒置的,因为彼得是被倒钉十字架。

图片48.jpg

彼得祭台(引自网络)


图片49.jpg

三泉隐修院

 

上图左侧为三泉圣保罗教堂,现为一座天主教圣堂,位于保罗被尼禄下令斩首的地点。传说,保罗的头颅从身体切断时,弹起三次,撞击地面,每个地点形成一个泉眼,故名“三泉”。该圣堂始建于公元5世纪,1599年重建。

上图右侧为天堂阶梯圣玛利亚教堂,传说其下葬有10203名军团战士,这些人于公元299年被戴克里先下令杀死。堂内的祭台Scala Coeli意为“天堂的阶梯”,教堂因此得名。

图片50.jpg

天堂阶梯圣玛利亚教堂内祭台

 

车行或步行期间,偶尔抓拍了几图,当时不明所以,不想歪打正着地拍到了意大利总统府和第三座天主教宗座教堂。

图片51.jpg

奎里纳莱宫

 

奎里纳莱宫(Palazzo del Quirinale),现为意大利总统府,坐落于罗马七丘之一奎利那雷山,1871年罗马并入意大利王国,这座原本是教宗的宫殿被改为意大利国王的王宫。1946年以后改为意大利共和国的总统府。

图片52.jpg

罗马第三座宗座教堂:圣母大殿(Basilica di Santa Maria Maggiore)的后面广场


图片53.jpg

画家帕尼尼(Giovanni Paolo Pannini1744年所作《18世纪时的圣母大殿及广场》,此画为教堂正面(引自网络)


图片54.jpg

远眺维托里亚诺上维多利亚女神


图片55.jpg

圣路卡与玛蒂娜教堂(Santi Luca e Martina


图片56.jpg

圣路卡与玛蒂娜教堂圆顶


图片57.jpg

耶稣堂(Chiesa del Gesù)

 

此教堂为天主教修会耶稣会的母堂,其立面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的巴洛克建筑立面”,也是全世界无数耶稣会圣堂,尤其是美洲耶稣会圣堂的典范。由耶稣会的创办人圣依纳爵·罗耀拉于1551年提出建造。耶稣堂直到1773年耶稣会被解散为止都为耶稣会领导的住处。

图片58.jpg

Torre dei Conti,位于罗马斗兽场和罗马广场附近的一座中世纪防御塔,属孔特家族


图片59.jpg

台伯河畔,从圣彼得教堂到耶稣会堂的路上

 

(除注明外,全部图片为2017111718日所摄)

 

附:拉斐尔房间

图片60.jpg

圣体之辩:描绘了围绕三一论的争辩与澄清,体现了跨越天地的教会形象(拉斐尔,1509年,签字厅西墙,引自网络)


图片61.jpg

雅典学院:表达出人类理性思辨的沿革,也被解释为从古典哲学到纯正宗教(拉斐尔,1511年,签字厅东墙,引自网络)


图片62.jpg

帕那苏斯山:希腊神话中阿波罗和缪斯女神居住的地方,诗歌的故乡,画中,阿波罗和缪斯女神被古代和拉斐尔时代的诗人所环绕(拉斐尔,1511年,签字厅北墙,引自网络)


图片63.jpg

三美德:系指刚毅、审慎和节制(拉斐尔,1511年,签字厅南墙,引自网络)

 

签字厅曾为儒略二世的图书馆,宗座圣玺最高法院曾设于此处。拉斐尔强调的概念是:古代精神与基督教的和谐,世俗智慧与属灵智慧的和谐,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感知的基督教与希腊哲学之间的和谐。壁画反映儒略二世的图书馆的内容:神学、哲学、法学和诗歌四大主题。

进入伊利奥多罗厅,拉斐尔的画风骤变,摒弃静止,代之以戏剧性的叙述描绘,注重行为、情绪和紧张局势

图片64.jpg

伊里奥多罗被逐出圣殿:取材自马加比二书(拉斐尔,1511-12年,伊利奥多罗厅东墙,引自网络)

 

伊里奥多罗受命抢夺保存在耶路撒冷圣殿的珍宝,但受到天使阻止,一个天使般的骑手从圣殿将其追赶。也寓指儒略防止世俗领袖篡夺教廷领土的斗争。

图片65.jpg

保尔塞那的弥撒:描绘了一位波希米亚神父故事(拉斐尔,1511-12年,伊利奥多罗厅南墙,引自网络)

 

1263年,神父在弥撒过程中看到面包开始流血,于是停止了对化质说教义的怀疑,被血染红的布成为圣物。1506年儒略二世访问奥尔维耶多并为圣物祈祷。画中教宗被描绘成一个弥撒的参与者和奇迹的见证者;他跪在祭台的右边。

图片66.jpg

利奥一世与阿提拉的会议:拉斐尔将教宗利奥一世描绘成儒略的面容,天空中是持剑的彼得和保罗。(拉斐尔,1514年,伊利奥多罗厅西墙,引自网络)


图片67.jpg

解救彼得:取自《使徒行传》(拉斐尔,1514年,伊利奥多罗厅北墙,引自网络)

 

描绘了使徒行传十二章所记载的圣彼得被天使解救出狱的故事,象征着基督牧者的力量逃脱人类的限制。可留意画中的天然月光、人工火炬光和上帝的天使光之不同。

图片68.jpg

博尔戈火灾(拉斐尔构图,1514-17年,博尔戈火灾厅南墙,引自网络)

 

博尔戈火灾厅因此画得名。画作描绘了847年在罗马博尔戈区发生的一次火灾。根据天主教会传统,教宗利奥四世用他的祝福控制了火势。厅内其余三幅壁画未经拉斐尔指导,系由他的助手完成,描绘了教宗利奥三世和利奥四世的生平事迹。

图片69.jpg

利奥三世的誓言:8001223日,教宗利奥三世面对他的前任教宗哈德良一世的侄子对他提出的指控进行宣誓(拉斐尔助手,1516-17年,博尔戈火灾厅北墙,引自网络)


图片70.jpg

查理大帝加冕:表现查理大帝在800年圣诞节加冕成为神圣罗马皇帝的情景(拉斐尔助手,1514-15年,博尔戈火灾厅西墙,引自网络)


图片71.jpg

沃斯提亚战役:创作灵感来自于利奥四世于849年在沃斯提亚战役中战胜了撒拉逊人(拉斐尔助手,1514-15年,博尔戈火灾厅东墙,引自网络)

 

君士坦丁大厅为四个房间中最大的一个,其中壁画创作于教宗儒略时期,其时拉斐尔本人已经去世。该房间的主题为基督教战胜了异教。

图片72.jpg

十字架显圣(拉斐尔助手,1525年,君士坦丁大厅东墙,引自网络)

 

该画由拉斐尔草图、拉斐尔的学生最终完成,描绘君士坦丁大战对手马克森提乌斯时,巨大的十字架向他显现的传奇故事。画中天空出现十字架异象,旁边是希腊文意为“借此记号,你必征服”。

图片73.jpg

米尔维安大桥战役:描述了发生于3121028日的那场战役(罗马诺,1520-24年,君士坦丁大厅南墙,引自网络)


图片74.jpg

君士坦丁的捐赠:一份伪造的捐赠文件称,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将罗马一带的土地赠送给教宗(拉斐尔助手,1520-24年,君士坦丁大厅北墙,引自网络)


图片75.jpg

康斯坦丁的洗礼:表现了这位皇帝临终前的情形(班尼,1520-24年,君士坦丁大厅西墙,引自网络)


0.00%(0) 0.00%(0) 0.00%(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笔  名 (必选项):
密  码 (必选项):
注册新用户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