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世界时事论坛>帖子
以人为尺度的方法论
送交者: 调侃军政 2025-05-23 05:52:05 于 [世界时事论坛]

滴水洞

一.目的论与机械论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一个机械论与目的论的二律背反(Antinomy of Teleological Judgment)。

肯定命题:一切自然产生的现象都可以按照机械因果律完全解释。

否定命题:有些自然现象(如有机体)无法仅靠机械因果律来充分解释,必须引入目的论。

如果我们完全坚持机械论,就无法充分解释生物体的复杂性与自我维持特性(如细胞、器官的协作),说明否定命题成立。

如果我们部分采用目的论,则似乎要将自然拟人化,赋予其意识或设计意图,违背了科学研究的客观性,说明肯定命题成立。

上面正反两个命题似乎都能够成立,这就构成康德所谓二律背反。解决办法是折中主义式的:就是在科学研究上将大自然视为机械因果系统,但在理解生物体和大自然整体发展时,则引入目的性观点。

二.认知活动与道德实践

  目的论在方法论角度的价值在于,其能为人类实践提供价值方向和存在意义的哲学框架。

  人的认知活动和道德实践都应该以人为尺度,以效用为判据。人的认知活动获得表征效用,道德实践获得价值效用。

  目的论形而上学意义在于:一方面人类认识世界时,通常会以目的性结构来组织经验; 另一方面,实践理性可以合理设想它,作为道德世界观的一部分。

   从人是万物的尺度角度来说,可以这样看待人类的生存及其所遭遇的生存环境:不是因为世界有目的人类才行动(第一推动),而是因为人类行动,世界才有目的。信念决断是人类个体一切行为的前提,而世界有目的(信念)正是人类个体行动的他力动因。换句话说上帝是人类之善本质的构成因素,无上帝则无以为善人。上述论述可以看作是上帝存在的人本主义证明。

三. 美学判断力问题

  康德的判断力概念是指人的理性赋予特殊性以普遍性的能力,即在面对个别经验时,能够找出适当的普遍原则或法则来理解它,是一种连接知性和理性之间的中介性能力。

  判断力共有两种:一是规定性判断力,属于构成性因素,适用于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对于此种判断来说,普遍原则是已知的;二是反思性判断力,属于非构成性因素,适用于审美判断和目的论判断。对于此种判断来说,普遍原则是未知的。

  在审美判断中,人可以产生两种体验:美感和崇高。

  在美感体验中,人们感受到的是对象形式上的自由合目的性,即事物看起来像是有目的地被组织起来了,从而引发愉悦。

  在崇高体验中,人们无法从对象中感受到形式的合目的性,也就是说对象根本没有形式,或即使对象有形式,那也远超出我们判断力所能包容的范围,从而产生敬畏心理。

四.目的性判断与溯因推理

  目的论是一种思维方式,它用合目的的方式来解释对象。它解释某物存在的原因,通常是从服务于某种目的或功能的角度来思考的,康德称之为反思性判断,是一种拟人格化思维。

  从科学方法的逻辑实证主义角度来说,目的论主张无法被实证,是无意义的形而上学语句。

  达尔文主义和演化博弈论,更倾向于使用机制性解释,认为它是进化适应(adaptation)的结果,这种机制通常称为目的性结构,从现代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角度来说,它是一种从个体复杂性系统中所涌现(emergent)出来的结构和性能。

  目的性结构一般具有部分为整体服务、相互依赖、自我维持等特点,举例来说生物有机体就属于典型的目的性结构。

  社会组织通常也可以看作是有机体,例如可以将蚂蚁和蜜蜂社会视为一种目的性结构,

  溯因推理是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士所提出来的一种推理形式,是从观察结果推导原因的逻辑推理方法,与目的论判断有类似的地方,只不过不采用拟人化的目的论结构。

  溯因推理的基本结构为:观察到现象 B,如果假设 A 成立,那么 B 就是合理的。因此,有理由推测 A 可能为真(最好的解释)。

  它不属于演绎推理(从前提出发得到确定结论),也不是归纳(从多个实例总结规律),而是一种能给出最合理解释的推测。


0.00%(0) 0.00%(0) 0.00%(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笔  名 (必选项):
密  码 (必选项):
注册新用户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