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101 North去SF路上看到Holmes /Theranos巨大广告牌时吃了一惊,想她不是在服刑吗?难道是我穿越了或者有人拿她树反面典型?下午回家时一路留意,果然在101 South上又看到同样的巨幅广告,这次看清了,在她大照片下面还有一行字 —”Innocent” 😈 (她从未认罪😬) ——马上搜索了一下,目前她的新闻很少,但还是找到一条报道:原来她换了一个新partner (上一位是她Theranos 合伙人也入狱了),partner注册了新公司,她(在狱中)做advisor,拉了几百万投资,公司起名是拉丁文的”Blood flower”, 还是做血液样本疾病检测,并称我们不是Theranos 2.0….🤥 
集中谈谈做坏人有哪些好处吧? 这是个尖锐而具有挑衅性的问题,值得认真地分析——不是为了鼓励作恶,而是为了理解为何“坏人”在某些情境下能获得短期利益或社会容忍,从而更清楚地识别制度漏洞与文化盲点。 所以我们来冷静、现实地讨论:“做坏人”的好处,在什么条件下可能出现?为什么会发生?
1. 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机会坏人往往利用他人不了解事实、缺乏证据、或无法及时反应的局面牟利。比如: 欺诈型创业者对投资人隐瞒关键数据 官员利用民众不了解政策漏洞谋取私利
📌 好处:可以在短期内迅速获利,或骗取信任、资源 📌 背后原因:社会系统默认信任 + 普遍缺乏有效透明机制
2. 制度成本低、处罚不够如果“违法成本”低于“获利回报”,一些人会选择铤而走险。这在金融、科技、甚至学术领域都存在: 抄袭论文的学者被撤稿但职称照升 欺诈融资的创始人坐几年牢后再创业
📌 好处:惩罚轻、代价可控,甚至可以“东山再起” 📌 背后原因:执法不严、监管滞后、法律对精英宽容
3. 道德模糊带来的“可包装空间”有些“坏行为”可以在舆论上模糊为“激进”“创新”或“误判”: “我不是骗你,只是预测失败了” “我只是走得比别人快,监管没跟上”
📌 好处:可以保住声誉、重建品牌、继续融资 📌 背后原因:社会喜欢成功叙事、讨厌复杂真相
4. 社会宽容与遗忘随着时间推移,公众对丑闻的兴趣下降;如果坏人不再高调、甚至表现出“悔意”或“转型”,往往可以重新获得机会。 📌 好处:重返公众视野、甚至被当成“浪子回头”楷模 📌 背后原因:人类善于遗忘、舆论热度转瞬即逝
5. 反向利用名声像Holmes这样的案例,有时“臭名”反而带来关注度和话题性,对某些投资人来说,“争议人物”比“无名之辈”更有吸引力。 📌 好处:媒体曝光多,容易吸引注意与资源 📌 背后原因:资本追逐关注度,媒体喜好反转叙事
🚫 结语:这些“好处”都靠不住虽然“做坏人”可能在短期内收获资源、关注、甚至某种权力,但大多数情况都: 无法持续(信誉损耗终将反噬) 依赖特定结构性漏洞(法律空隙、监管失效) 需要极强的操控力和心理强度(否则容易崩溃)
所以,并不是“做坏人就划算”,而是我们要问——社会结构为何容许“做坏人有利”?又该如何修复?
如果你想,我也可以帮你写一篇更具讽刺意味的短文或社交帖:“为什么做坏人比你努力读书还赚钱?” =================== 古人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如果吃斋打坐一辈子,都不见得被人待见;一辈子杀人放火的,放下屠刀,就成佛了,多eas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