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论坛 | 时事论坛 | 汽车论坛 | 摄影论坛 |
股票论坛 | 游戏论坛 | 音乐论坛 | |
万维读者网>世界时事论坛>帖子 |
再谈“出世”的杨朱 |
送交者: 调侃军政 2025-05-04 03:59:29 于 [世界时事论坛] |
湮灭之城 人们常常强调“中西之分”与“古今之别”,但如果潜心历史,人类思想不乏共通之处,所谓的“中西之分”实在是不足挂齿。至于“古今之别”,确实存在,但这并非体现在人类思想上,而更多地表现在科技的进展上。 说到“轴心时代”,从华夏的老庄、孔孟,到古印度的释迦摩尼、近东的犹太先知,再到古希腊罗马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众,可谓东西并举、遥相呼应、群星荟萃,他们深远的影响至今比比皆是。 然而,对经典的误读,其影响也不可小觑,其中尤以春秋时代的杨朱为甚。 杨朱,公元前400年间人,生平已不可考,行踪多在鲁、宋一带,活跃年代早于孟子,比墨子略晚,《孟子·滕文公》记载:“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即归墨。”可见其学说在当时十分流行,据说杨朱曾见过老子。 传统儒家,尤其是孟子,对杨墨批评有加,称墨翟、杨朱“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又称杨朱“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此种批判几近讨伐,显见感性的攻讦大过理性,实不足取。 然而,以孟子影响之大,让人们普遍以为:杨朱连牺牲一点点(“一毛”)去利益他人都不愿意,实乃极端利己主义的代表,与禽兽无异! 这真是极大的误解。 杨朱真正的意思,并非否认帮助他人,而是强调助人必须出于自愿,更不应出自“天下”或“名教”的胁迫。他的“为我”并非“唯我”,而是“我”的自主性。他拒绝将“利他主义”作为道德绑架、绝对命令,尤其是当其以国家或礼教名义要求个人牺牲时更是如此。所以他反对的不是分享,而是道德绑架背后的权力势力。 在先秦诸子中,杨朱特别强调个体生命的独一性和有限性:他反对为君王、宗庙、理想牺牲生命,而生命一旦失去便不可再得,因此必须善待当下的存在。这在儒家强调“成仁取义”的主流语境下,可谓是一股个体反思的清流,实属难能可贵。 在杨朱的学说中,为我 ≠ 自私,他的“为我”应理解为一种对“自我”作为主体的珍视,一种强调选择自由与生命权的个体本位伦理。他不反对他人,不主动害人,但也不允许制度与他人来强夺个体选择的权利。他不是狭隘利己主义者,而是先秦思想中罕见的个体尊严捍卫者。 在现代语境中,杨朱的这种立场可以转化为: 1)伦理自主(moral autonomy):我不是道德命令的奴隶; 2)自我所有权(self-ownership):我的身体、情感、时间不应为任何“崇高”目的所强行征用; 3)反群体主义压迫(anti-collectivist oppression):群体不能以“善”的名义牺牲我。 杨朱对“道德绑架”的拒绝无疑具有现实意义。所谓道德绑架,在当今的表现往往是:“你连这个都不肯做,你还有良心吗?”“大家都这么做,就你一个人不做?”“你不牺牲一点,你就是冷漠、无情、不道德。” 对此,杨朱的回应掷地有声:“人皆知有己,而莫知爱己也。”也就是说,每个人都知道“我”存在,但很少有人真正懂得如何爱自己、尊重自己。这不仅是物质意义上的保全,也是心理意义上的尊严维护。所以杨朱的立场其实是:拒绝以“利他”之名,夺取“我”的自由与完整。 长久以来的国民教育,强调“牺牲就是美德”的观点,尤其是在战争、家庭与组织中,屡见不鲜。对此杨朱质疑:为什么个体必须为“意义”献出自我?是谁决定这个“意义”? 杨朱式的“拔一毛而不为”,还可理解为情感边界的确立,即;拒绝不等于自私,保留自主选择的空间,恰恰是成熟的道德判断。此说背后的伦理不是“奉献等于善”,而是选择中甘愿自由地付出,才有善的意义! 有人总结,杨朱思想对当今家庭伦理、政治强迫和心理自主等问题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针对家庭伦理,杨朱思想强调“边界即爱”。他拒绝的不是爱,而是以“孝顺”、“牺牲”、“血缘”之名的情感勒索,包括父母式的支配控制。所以,人们要对亲密关系中的“无底线付出”设限,在爱中保留“我”的完整性,而不是解体自我换来关系的稳定。在这点上,西方人曾经做得比我们更好,但不幸的是现今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分强调自我,无视家庭伦理与亲密关系,甚至在一味纵容LGBTQ这种畸形关系的同时,导致家庭的解体。 针对政治强迫,杨朱思想质疑“群体崇高价值”的正当性基础,拒绝权力将权力本身“道德化”,并以“国家、民族、进步”的名义要求牺牲个体。因为个体并非手段或代价,而是“终极目的”之一才对。这当中,任何强制性的政治忠诚度测试,如立场身份、选边站、思想纯洁度以及“集体主义合法绑架个体”等,理应受到质疑和抵制。 对于心理健康,杨朱思想强调“为我”,即个体存在的优先性。它拒绝被社会角色定义所吞噬,拒绝情绪勒索和过度顺从、讨好型人格等创伤性牺牲。这种珍视有限生命、拒绝成为“别人期待的自己”的强调,让人能够对抗创伤后虚无感、强迫性补偿与内疚循环,重建自我认同,最终从“我应该”中解脱出来,回到“我是谁、我想要什么”的更新生命的追求。 最后,一言以蔽之:杨朱不是反对世界,而是反对“不得不的世界”!杨朱并不提倡逃避社会,但拒绝以意识形态定义“对社会的贡献”来决定一个人的道德价值。他所要守护的,不是自私之“我”,而是不被虚假价值牺牲的那个真实的我。 这样一个杨朱,这样的洞见,虽在2500年前,岂不正是现今许许多多人所缺乏的吗?如此看“古今之别”,又会作何感想呢? |
0.00%(0)
0.00%(0)
0.00%(0)
|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
![]() |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