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世界时事论坛>帖子
逆风长跑,破茧成蝶!一个右派子女的成长之路
送交者: 一枪中的 2025-05-03 04:32:13 于 [世界时事论坛]

修行君

01,

重庆渝州春日的同学会上,一位身材高大头发花白的老者格外引人注目。这位刚从美国归来的老校友,用略带乡音的普通话向我们讲述了他六十年不平凡的人生旅程。他的故事不是简单的励志传奇,而是一个被时代浪潮反复拍打却始终不沉没的灵魂史诗。

1957年那场突如其来的反右斗争,他父亲首当其冲,欲用科技报国的拳拳之心,提点忠恳的意见,以回答组织上的诚恳征询,却被无情的上纲上线视为反党反社会的恶毒攻击!昔日的坐上宾,转瞬即成阶下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旋即打成右派;接着又使出“引蛇出洞”的阴招,企图击破他母亲的防线以诱导出“宝贵意见”,可惜未能得逞,最后将她列为有右倾言论者,作为内控暗管对象。夫妻双双被视为敌人,如九层高塔之上坠入十八层地狱。更具讽刺意义的是小学生的他,唱着当时家喻户晓的儿歌:“右派右派像个妖怪,当面说好,背后说坏……”一路唱着回到家里,让父母瞠目结舌,欲哭无泪。可怜天真活泼的少年郎从此心灵蒙上难与磨灭的阴影。六十多年过去了,至今听到类似的“革命歌曲”都恐惧刺耳,背脊发凉。

这三部曲下来,对这个家简直就是天崩地裂毁灭性的打击。

父母这个政治标签如同一道无形的枷锁,早早地套在了他这位稚嫩无邪的少年颈项上。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在周遭环境压抑下,他慢慢变得沉默寡言,胆小怕事,甚至唯唯诺诺,比他矮一个头的孩子都敢欺负霸凌他。

02,

1966年文革风暴袭来时,家被抄,父母被带走,十七八岁的他实际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在那个讲究出身的年代,像他这样的"黑五类子女",连呼吸都可能是错的。幸运的是,他读书的学校在远离市区的郊县,据说是六十年代老蒋叫嚣反攻大陆时专为接收重庆渝中区学生疏散而开办的,不少成份不好的学生被“录取”到这里;如今因祸得福,天高皇帝远,管束相对松弛,反倒成为“狡兔三窟”之一窟;被迫留校闹革命的不止他一个,“英雄不问出处”,彼此相安无事。

学校群众组织头头外号“张大头”,据说他父亲是原川东地下党的领导之一,革命干部出生,“根红苗正”(后来也被文革旗手江青无端定性为“川东地下党没一个好人”,成了“特嫌”。)文革前张已是校团委副书记,学生中的领袖,在群众中威信满满,有格局有水准的一个人,他不唯成份,包容团结大家在一起拥军闹革命,他服张跟随张,张大头成为他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以“革命”的名义,将那些无处可去的同学“藏在”了学校,用自己的"德行和威望”为他们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03,

1969年,“他老人家”一挥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下放去渝黔交界的乡村安家落户。在那里1.88米的个子成了他的标志,也成了他的救赎。他姓屈,人们习惯叫他大屈,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广阔空间里,他拼命劳动。

送公粮,百十来斤的担子要走二十多公里,但这点距离相比挑煤已经是小菜一碟:为了解决烧煤的问题,我们平常得走三十多公里路到公社附近的小煤窑去挑,早就练成了铁肩功。送粮一行人脚下生风,鱼贯而行,吆喝着一个小时就到了。粮站工作人员伸手插进谷子下面抓了一把,在手上摊平,查看一下“没问题”,过秤……

挑粪水到最远的山岗上去浇红苕苞谷是常有的活;赤日炎炎,大汗淋漓,他咬紧牙关,紧跟队长,那时候年轻气盛不服输,总想锻炼到极致,几个回合下来,后面的人就被拉下了。来到山岗上,队长放下粪桶,回头一看,就大屈一个还跟着。队长气得火冒三丈,骂那些土生土长的社员:“嘿,连知青都不如!”

夏收挞谷子,从早忙到晚,从田里爬起来,腿上满是一道道血迹,数条蚂蝗正津津有味的吸血呢……把蚂蝗刮掉,还得继续挑着沉甸甸的湿谷子送到一里多的赛场上去晒。一年多下来,犁田打耙栽秧搭谷,大屈啥都学会了,干得比许多农民还好。他是在试图用汗水洗刷着"原罪"。

县人武部长得知这批知青是拥军派,内心充满信任,尤其看中了这个踏实肯干表现突出的大个子年轻人,招工开始后,准备以"可教育好的子女"名义推荐他回城。命运却再次戏弄了他——招工进厂的名额被人调包,他们为了一己之私“挑肥选瘦”把他㩙到一所边远的小学教书,当一名"娃儿头"。

在教书的日子里,这个心怀壮志的年轻人每天与孩童嬉戏,内心却充满了不甘与苦闷。他不愿背负被任意抛弃的标签而苟活,直到有一天,省建司篮球队到巴渝比赛,他决定赌上一把——凭借身高优势毛遂自荐。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恰巧队里缺个中锋,大屈1.88米高高个子,一拍即合。那年头文娱匮乏,企业能有支像样的球队那就是职工的骄傲自豪,就能给企业増光天彩。所以球队领导果断承诺户籍关系由企业负责办理。

04,

安排他到省建司勘察院工作,多好的单位啊,但先得去川西乐山分公司实习勘察上班,省里或地区球赛时再抽出来打球。留这手据说是组织为了避免“特招老右子女”而落人口实。也罢,他想在那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政治成分的枷锁似乎会松动一些。的确质朴的工人师傅们接纳了他,他则用头顶烈日,野外勘察,学技术的勤奋来回报这份信任。在野外施工的夜晚,他为工友们讲述《基督山恩仇记》,《悲惨世界》。那些关于苦难与救赎的故事,在那个文化贫瘠的年代,成了照亮青工彼此心灵的星光,在安抚自己打工漂泊的心灵的同时,也播下了真善美的种子。

时光荏苒,一晃几年过去了。三十多岁的大屈依然单身一人,令人不解!论收入他“不菲”呀:工资加野外津贴近五十元,那年头一个大学毕业生每月工资也就42元钱左右,他的收入够诱人的了;论人才也不错呀,大高个儿,鼻梁上架副眼镜,文绉绉的,且谈吐文雅,为人谦和,还是颇有人缘的篮球明星,如此闪光的条件就没有姑娘青睐?当然不是,周围的工友,热心的大姐都隔三差五给他介绍过对象,但一听他家庭的负担就吓退了不少人:下面有两个兄弟一个妹妹,当的当知青,读的读书,父亲在农场劳改自顾不暇,母亲只有基本生活费糊口,他每月节衣缩食,至少得寄四十元回去补贴家用,这种表面“光鲜亮丽”其实两手空空的囧境是一般姑娘都难以想象的。更不说深究他的家庭出生了!

久而久之连他自己都没有了底气 ,若介绍的对象实在推不掉,见面时他干脆把家庭“负面清单”通通端出来摆桌上,让人家看清楚听明白,愿意与不愿趁早拿主意,免得进一步交往耽误时间,弄得好心人都大跌眼镜,埋怨他说,人家谈朋友都喜欢展示好的一面,你倒好,上来就“献丑诉苦”,人家是来相亲的,不是来听你忆苦思甜,怨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算了算了,都摇头说,等着打辈子光棍吧!

他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俗话说得好,“命里无时莫强求”,万事随缘,他心里就这么想。

四年一届的全国建司行业篮球比赛即将在省城隆重举行,省内选拔赛正如火如荼的举行。他所在的乐山分公司代表队是匹黑马,淘汰川西所有队,意外杀出重围,与川东片区重庆队争夺冠亚军,决赛在省体育馆举行。那天几千人的体育馆座无虚席,省委及建司的头头脑脑都来观战了。比赛扣人心弦,两队势均力敌,比分交替上升。大屈是内线,个人砍下三十五分,成为当场的明星,对方盯防重点。大屈眼镜被对方掀落几次,鼻梁也被碰成青紫色,最后只有用绳子将眼镜绑在头上忍疼坚持比赛。七十比七十,全场沸腾起来,喝彩为双方的球员加油,最后将比赛拖入加时赛,关键时刻建司局长们都坐不住了,直接下场为队员鼓劲,

比赛进入白热化,大家的目光都被大祁吸引,他突然跃起争球,可惜用力过猛,落下时不幸脚腕扭伤倒地不起,被医护人员上前处置后用担架抬走,全场顿时一篇叹息……最后乐山队以两分之差惜败重庆队获得亚军。

05, 

比赛结束后公司老总亲临职工医院看望,发话说医院一定尽快治好大屈的脚伤,力保下月代表省公司参加全国建工行业比赛。

负责护理他的是外科护士长小艾,待人热情,性格活泼开朗而且是超级女球迷,卫校读书时她就是学校女子篮球队员,说起球来眉飞色舞。前年随父亲由重庆分工司调成都工作,她不仅看了那天的精彩比赛,喉咙喊哑了,而且内心特别钦佩她这个重庆老乡精湛球技和的儒雅的风度:在内线他被几个人夹击,个别人动作太大,连眼镜都打掉了几次,他依然豁达包容,不怒不火,无论是球人品,都是难得一见啊!

没想到由她负责护理,有机会近距离与他接触,心里有种莫名的激动和亲切感。

她格外的悉心照顾,嘘寒问暖,看见他脚腕红肿得发亮,给他擦药热敷,问他疼不?他不愿在床上解便,硬要上厕所去,她主动扶他,偌大的个子压得她脸涨得通红,踹不过气来,她极尽全力硬扛着;下班时还不忘叮嘱轮班护士注意观察,重点值守。

她做了好多护理职责以外的活儿:用毛巾给他擦脚,换洗衣服,对他百般照顾……这一切让他受宠若惊,感动不已,他已经好多年没有享受到这种爱护了,记忆中还是幼年时期感受过的母爱……

她的一举一动都是那么自然亲切,发至内心,他不好意思,却又半推半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温顺服帖;是彼此心有灵犀的爱慕还是同情怜悯,谁也说不清道不明,这一切就这样默默地发生作,

直到那天,恰逢中秋,附近住的病人都请假回家去了,医院顿时清静了许多。窗外一轮明月,床前投下清晖。大屈一个人孤独地躺在病床上,望着天花板发呆,人逢佳节倍思亲啊!她心里顿时一阵酸楚,她知道他是个孝子,又在想念远方的亲人……经过半个月的精心治疗他的脚好多了,发炎逐渐消减了,脚腕可以慢慢转动。她轻轻地走到他床前坐下,一声不吭地打开盒子拿出一个精致包装的月饼,准备往他嘴里送,他心领神会努力挣扎着想撑起来,她赶紧伸手去扶他,瞬间俩人终于拥抱在一起。他禁不住泪水往外淌“我会拖累你的!”“我不怕!”两颗心紧紧地贴在一起,除了彼此的心跳,便是窗外的月光,悄无声息地留下的两人相拥而泣的剪影……

她父亲是公司搞人事的,早已觉察到女儿的变化:自从借书给他看,拿收音机给他听,炖汤给他喝,直到要衣服给他换……父亲企图劝阻她,告诫他的家庭出生会拖累她一辈子!但他知道女儿的个性,凡事她认定的事八头牛都拉不回来,感叹女大不中留啊!

行业比赛如期而至,大屈担纲的川队表现神勇,且坐拥主场优势,在小艾这些火辣球迷排山倒海呐喊助威的加持下,一举夺魁!大屈更有意外惊喜,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06,

从此蓉城乐山鸿雁传书,云笺寄简,传递相思。

1977年突然宣布恢复高考,她第一时间把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告诉了他。还在乐山地区荒山野岭勘察实习的他心里仿佛透进一缕阳光。她想方设法给他找资料复习,竭力鼓励他前去报考。

那时他已经是单位不可多得的技术骨干了,与工友弟兄们摸爬滚打积累了野外勘察的许多资料和经验。单位领导委婉提醒:政审这关你过不了哟!无奈之下他又一次选择了隐忍;1978年,当政策明确“不讲成分”时,工友们暗中支持他,给他顶班,让他安心复习,帮助这个“大个子兄弟”去县城报考。妻子小艾更是豁出去了,专程赴乐山陪他备考,最终以地区状元的身份叩开了重点大学的大门。

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真正突围——不是逃离,而是超越!那些过命的工友弟兄为他把盏祝贺,回忆过去难忘的日日夜夜,含泪送别。

四年成功毕业,再接再厉拿到硕士学位,大屈一鼓作气申请国外留学读博,顺应了80年代末的出国潮。她则积极筹措资金,全力以赴支持他到国外留学打拼,独自一人留在国内,一边工作一边带小孩,心心相惜历经艰辛,直到他站稳脚跟,父妻重逢开启新的征程为止。

留学第一站是赴英国攻读化工博士学位,四十多岁的年龄,面对异国他乡的一切他必须重新开始:过语言关、找导师、打工挣生活费......好在一生磨砺,风雨坎坷,他经历了所有留学生都可能经历的艰辛,却比年轻人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实验室里的通宵达旦,餐馆后厨的忙碌身影,图书馆角落的疲惫小憩——这些画面拼凑出一个中年追梦者的执着。完成化工博士论文,戴上来了博士帽,他又转战北美,从英国移民加拿大。几年后赶上互联网热,他又“顺手”拿了个计算机硕士学位。居然与志同道合的同伴过了把瘾,一度在硅谷实现创业的梦想。

大屈是个思想活络的人,也可以说是看准苗头就不怕折腾。IT行业风云际会,工作变化大,需要不断的更新技能和知识,他通过不断地跳槽,从渥太华,到波士顿,加州硅谷,纽约,新泽西,作为软件高级工程师一路走来,风雨兼程,波澜壮阔,最后成为行业里的专家,直到2016年光荣退休。

大屈的经历展示了海外并非处处可以淘金,打拼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所学知识也并非一劳永逸,机遇与挑战并存,关键在于抓住机遇。当化工产业逐渐衰弱,IT行业方兴未艾时,他能看准苗头,与时俱进,立马改行再学计算机。对于五十来岁的人啊,要克服多大困难?学成去通讯公司招聘后当码农,又称软件工程师,后来在工作之余努力完成论文才拿到学位的!

07,

他庆幸有家人的一生陪伴,同舟共济,当功成名就之时,他选择回到故乡,寻找那些曾经在他人生至暗时刻伸出援手的人们。

遗憾的是,"张大头”"已因期望以一己之力,去避免集体卷入一场祸患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还有那些逝去的过命朋友,他站在渝黔山区的旧校舍前,这位白发老者泪流满面——他终究没能亲自向改变他命运的贵人道一声谢谢。

幸运的是那位慧眼识珠,推荐他走出农村的人武部长至今还在,虽已鲐背之年,行动不便,几近失聪,他每次回国都不忘去看他,感谢他的“知遇之恩”。

还有接纳他的那些乐山的铁哥们,大多是农村出来的临时工,据她太太讲工程完了就把他们放回农村去了,留下的只能是浸透着建司兄弟血汗的工程建筑和苦并快乐着的难忘记忆……

08,

这位同学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超越。他的成功不是简单的"英美梦"范本,而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精神长征。从"黑五类子女"到科技行家精英,这条路他走了半个多世纪。每一步突围都充满风险,每一次选择都需要勇气,但他从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尊严的追求。

在讲述的结尾,他说:“我这一生,最感激的不是那些荣耀时刻,而是在我最卑微时没有放弃我的人。”这句话道出了所有逆袭者的心声——成功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无数善意的接力。

这位同学的故事给予当代年轻人这样的启示:人生的起点无法选择,但道路可以;时代的局限客观存在,但突破的可能永远开放。在这个已经不再以出身论英雄的时代,年轻人面临的挑战虽然不同,但那种不甘命运、勇于突破的精神,依然值得传承。

当聚会的灯光渐暗,我看着这位高大老者挺直的背影,突然明白: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经历过跌倒,而是每次跌倒后都能重新站起,并且站得更加挺拔。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我们或许都需要这样的精神——逆风长跑,破茧成蝶!

 

2025,4,28

100%(1) 0.00%(0) 0.00%(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笔  名 (必选项):
密  码 (必选项):
注册新用户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