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论坛 | 时事论坛 | 汽车论坛 | 摄影论坛 |
股票论坛 | 游戏论坛 | 音乐论坛 | |
万维读者网>世界时事论坛>帖子 |
苏联的七十四年生命 |
送交者: 大国如海鲜 2025-04-24 09:18:32 于 [世界时事论坛] |
汪 翔 苏联的七十四年:从十月革命到解体一、建立政权:1917—19221917年,俄国正处于一战的极端困境中。前线接连失利,国内经济濒临崩溃,粮食短缺、通货膨胀严重,士兵和工人普遍厌战。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但新成立的临时政府无力解决战争与土地问题。布尔什维克党抓住时机,以“和平、土地、面包”为口号,主张立即退出战争、将土地分配给农民,从而迅速赢得群众支持。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这场政变标志着第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新政权立即退出战争(签订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并将土地国有化。随之而来的是长达四年的内战(1918—1922),红军对抗白军以及十余国干涉军。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政府对经济实行全面管控,强制征粮,镇压反对势力。虽然红军在组织和政治动员上占优,但代价沉重,农村破产,城市饥荒,社会濒于崩溃。1921年,伏尔加河流域大饥荒爆发,数百万人死亡。社会濒临失控边缘。列宁随即推出“新经济政策”(NEP),暂时恢复部分市场机制,以稳定局势。 二、经济重建与国家体制成型:1921—1941新经济政策允许农民自由交易余粮,小型工商业私有,国家保留对金融、重工业和交通的控制。这一折中措施在短期内有效稳定了经济,到1926年农业产量已恢复至战前水平。1924年列宁去世后,党内权力斗争持续数年。最终斯大林掌权,并在1928年正式终止NEP,启动第一次五年计划,开始大规模国家主导的工业化进程。斯大林推行的工业化以重工业为核心,强调钢铁、煤炭、机械、电力生产。在不到十年时间内,苏联从一个农业国转变为具有完整重工业体系的工业国家。与此并行的是农业集体化。个体农民被强制并入集体农庄(kolkhoz),国家统一征收农产品。政策执行极为激烈,富农阶层被认定为阶级敌人,数百万人被处决、流放。乌克兰地区因强征粮食和行政管制不当,导致1932—1933年出现严重饥荒,死亡人数数百万。为了巩固权力和消除潜在威胁,1936年至1938年斯大林发动“大清洗”,党政军大量高层干部被处以死刑或送入劳改营。此举虽确立了个人专制,但也削弱了苏联的社会管理与军事指挥体系。 三、二战与战后扩张:1941—19531941年6月,纳粹德国突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全面入侵苏联。战争初期苏联连连失利,部分原因是大清洗削弱了军队指挥系统。但随着工业基地向乌拉尔和西伯利亚迁移,军事生产逐步恢复,全国范围动员展开,战争态势逐渐扭转。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转折点。1945年,苏联红军攻占柏林,成为战胜国之一。战争代价极为惨烈,估计苏联死亡人数约2700万。战后,苏联在东欧扶持亲苏政权,建立华沙条约组织。1949年成功试爆原子弹,与美国形成核对峙格局。冷战开始。国内方面,五年计划继续推进,战后经济迅速恢复。但斯大林统治下,政治高压并未缓解,民族运动持续受到镇压。1953年斯大林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四、改革与停滞:1953—1985赫鲁晓夫接任后,推行“去斯大林化”,批判个人崇拜,释放部分政治犯,改善干部制度。经济方面,尝试推动农业改革和区域开发,如“处女地”计划一度提高粮食产量,但后来因生态破坏、管理混乱而失败。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标志其在航天领域领先。1961年,加加林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人类,国家声望达到新高。但赫鲁晓夫的改革触动既得利益集团,1964年被逼下台。勃列日涅夫时期则以“稳定”为核心政策导向,政治上恢复集体领导,经济上延续计划体制。1964至1982年,苏联进入经济增长缓慢、社会活力下降的“停滞时期”:重工业依旧占主导地位,消费品生产不足;农业产出长期低迷,粮食需大量进口;官僚阶层形成特权系统,腐败蔓延;社会缺乏流动性,年轻人对未来普遍悲观。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希望扶持亲苏政权,但战争久拖不决,军费高昂,成为“苏联的越南”。 五、改革失败与国家解体:1985—1991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面对内部经济危机与民众不满,提出“改革”(Perestroika)与“公开化”(Glasnost)政策:允许小规模私营经济、放松价格管制、扩大企业自主权;放宽新闻审查,鼓励批评,公开讨论历史问题。改革初衷在于现代化体制,但实施方式缺乏系统性,结果是:经济恶化:物资供应混乱,通货膨胀严重;政治信任崩溃:民众对政府失去信心,党的合法性下降;民族主义高涨:波罗的海三国、高加索地区等相继出现独立诉求;保守派与改革派之间矛盾激化,1991年“八一九政变”失败后中央控制彻底丧失。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苏联正式解体,15个加盟共和国分别独立。 六、结构性失败的必然终点苏联的衰亡并非偶发事件,而是长期体制缺陷在内外压力下的必然结果:经济方面:计划体制的僵化、对消费与农业的忽视、科技落后;政治方面:一党专政缺乏监督机制,政治恐怖消耗国家活力;社会方面:物质匮乏与信息封闭导致社会信任瓦解;民族与地缘方面:对民族问题的压制、对外战争的失败。这一历史进程,不仅是一个超级大国的终结,也是一种国家治理逻辑的破产。苏联的教训在今日仍值得反思:强国家不等于强社会,经济成就不能掩盖政治结构的僵化,短期的动员能力不能替代制度性的自我更新。 政治民主化:从赫鲁晓夫到解体的四十年 苏联是20世纪最典型的极权体制国家之一。从斯大林时代确立高度集中的统治结构开始,苏联的政治制度长期强调一党专政、意识形态统一和对社会的全面控制。然而,自1950年代中期起,这一体制内部出现了裂缝。自赫鲁晓夫执政以来,苏联逐步出现去极权化倾向。尽管过程充满反复,最终仍在1991年以国家解体告终。苏联的“民主化”并不是一次激进的突破,而是一个跨度达四十年的缓慢演变过程。 一、赫鲁晓夫时期的去极权化起点(1953—1964) 斯大林去世后,苏共内部爆发了对个人专制的反思。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作出“秘密报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与镇压政策。这一事件被广泛视为苏联政治体制松动的起点。赫鲁晓夫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有限改革措施,包括释放部分政治犯,减少对知识分子的打压,恢复集体领导形式,限制国家安全机构的权力。这些举措改善了政治空气,社会控制有所放松。然而改革仍局限在党内框架内,对政体核心未作根本触动。苏共的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依然不可动摇。 二、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政治冻结(1964—1982)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后,勃列日涅夫主导的领导集体采取了稳定优先的路线。政治上趋于保守,社会氛围趋于压抑。对异见人士的打压重新加剧,宣传系统恢复统一口径,国家安全部门在内部监控中重新发挥作用。这一时期表面稳定,但实质上是社会活力下降、政治僵化的阶段。体制内形成了特权阶层,政治晋升机制缺乏竞争,改革动力逐渐耗尽。苏联民主化的进程在此阶段基本中止,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倒退。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前的准备期(1982—1985) 勃列日涅夫去世后,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短暂执政。虽然任期不长,但安德罗波夫在干部人事上做出调整,提拔了一批年轻改革派,包括戈尔巴乔夫。这一时期政治体制本身尚未发生改变,但党内已经存在对停滞状态的警觉和改革意向的萌芽。 四、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开放(1985—1991) 戈尔巴乔夫执政初期提出改革(Perestroika)和公开化(Glasnost)政策,试图从经济效率和政治透明两个方向挽救危机。经济改革主要包括企业自主权扩大、引入市场机制、放宽价格管制,但由于计划经济基础未根本动摇,改革效果混乱,物资短缺反而恶化。政治开放则表现为放松新闻审查,允许历史问题公开讨论,如斯大林清洗、切尔诺贝利事故等。在1989年,苏联举行首次有限开放的议会选举,非党派人士得以参与。这一过程极大地激发了社会政治参与热情,同时也释放出压抑多年的不满情绪和分裂诉求。与此同时,民族问题成为改革无法控制的变量。波罗的海国家、高加索地区和乌克兰等地先后提出独立主张。1990年,苏共放弃宪法中对党领导地位的保障性条款,标志着制度性坍塌的开始。1991年8月,保守派政变失败,中央政府威信彻底崩溃。12月,苏联正式宣告解体。 苏联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本质上不是一次制度建构式的改革,而是一种在压力中不断试探体制边界的自上而下松动。在赫鲁晓夫时期,它以纠偏的形式出现;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趋于冻结;最终在戈尔巴乔夫时期全面释放,却因缺乏制度性承接而迅速走向结构性崩解。苏联四十年的政治转型进程说明,任何封闭体制的松动若不能伴随制度化的演进机制,最终都可能在激烈的张力中走向自我解体。这既是苏联自身的命运轨迹,也构成了后世研究极权体制演化与瓦解的一种重要典型案例。 |
0.00%(0)
0.00%(0)
0.00%(0)
|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
![]() |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