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论坛 | 时事论坛 | 汽车论坛 | 摄影论坛 |
股票论坛 | 游戏论坛 | 音乐论坛 | |
万维读者网>世界时事论坛>帖子 |
读了一遍《诗经》 |
送交者: 三把刀 2025-03-30 04:57:43 于 [世界时事论坛] |
高天阔海 读过我博客的网友或许知道,我基本上同意鲁迅的看法:要少读或不读中国书。 虽然如此,我的博客也有关于中国书的。不仅如此,几年前我开始对中国的古书感兴趣,在读“四书五经”。 作为诗歌爱好者,我第一本拿起来的当然是《诗经》。 同时,我读了《易经》(评论见此),和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评论见此)。此外,我还读了《老子》(评论见此)和《坛经》(评论见此)。 发现没有?最早读的《诗经》,评论到现在才出来。为什么? 因为《诗经》虽然我最早开始读,却直到最近才读完。 儒家的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春秋》。四书五经共九种书,我从《诗经》开始读,先读完了”四书“、《易经》,甚至把这九种书之外的《老子》、《坛经》也读完了,然而直到最近才读完《诗经》。 《诗经》不易读。 第一不易是找不到好的《诗经》版本。 我手头的第一本《诗经》是2016年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崇贤书院注释的。看上去不错,不厚。每一首诗都有注释、译文、解读,难字还有注音,还有不少插图,等等。 我开始读了,一开始觉得还不错。 然后找到了一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诗经楚辞鉴赏辞典》(2012年)。一比较,怎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的《诗经》少了好多诗,难道竟是个“选本”?可为什么书名不是《诗经选》?而该书《前言》两页纸也一句未提选本的事儿?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真够无耻的。幸亏我做了比较。 之后,又找到一本果麦文化出版,骆玉明(1951年生)注释的《诗经》(2018年)。这是我迄今最喜欢的版本。 同是《诗经》,果麦文化与商务印书馆的版本都是全本。果麦的版本胜在有图,有助于“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并且注释简明,难字也有注音。商务印书馆的《诗经》除了注释,还有翻译、鉴赏,皆今人的文字,对于想”求甚解“的读者不无帮助。 我的读法是对照两个版本进行的,基本不读今人的翻译与鉴赏文字。两个版本一起比较阅读的结果:果麦文化的版本在注解时,有时太过简明。商务印书馆的版提供了译文,可以作为阅读的有益补充。 读《诗经》不易之二为:注音与注释均有多种。 比较果麦文化与商务印书馆的《诗经》,发现:许多注释与注音在两个版本中均有不同。这对于理解《诗经》就有了歧义,幸亏我没有朗读的习惯,否则,该如何读某个字都要费踌躇了。 果麦文化的版本,注释者说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然而看他生于1949之后,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从经历和学历看都无法看出此人有何注释《诗经》的权威。就我的阅读来说,似乎尚好。和商务印书馆版本注释之间的粗略比较看来也过得去。不过,还得多读一些其他人的注释才能比较得出来。 中国古典文学人才凋零。在世的古典文学专家大多浪得虚名。要读古书就得多收集一些版本。对于《诗经》,我想最好是能找到“集注“的版本。听说有一本王先谦(1842—1918)的《诗三家集义疏》(1915年出版),只是不知道如何能够找到此书? 读《诗经》不易之三为:有些诗让人无感。 这或许是我通读《诗经》历时如此之久的主要原因。 个人感觉:诗经的《风》或“国风”部分还是比较易读的,更像是古代民歌,表达华夏初民的心声。对于《雅》和《颂》,我读来越来越无感。 据说:《颂》最古,《雅》次之,《风》最新。又有说,《风》为民间作品为主,《雅》为贵族宴饮作品,《颂》为王公贵族祭祀时的作品。看来我对王公贵族的生活无感。 我个人读《风》 时最快,《雅》较慢,《颂》最慢。阅读的难度似乎不是作品的古与新,而是注释文字的不尽如人意,还有我对诗歌内容的无感。 现在来说说收获: 一是发现许多现代名人的名字之出处。比如,找到了林徽因、周作人、蒋介石等人名字的出处。 二是全面感受到先秦社会诗歌的温度。特别是“国风”中的大量诗歌,让我看到华夏民族的先祖活生生的生活。他们的爱与恨、欢乐与痛苦,对人生、社会、政治的看法、洞见、教训,等等。 三是见识了先秦诗歌的社会功能:“美”与“刺”。可以发现:先秦的华夏儿女,不论是普通民众,还是贵族、官吏,都可以通过诗歌赞美和批评政府。 赞美政府的且不论,通过诗歌批评政府的传统如此悠久确实让我惊讶。秦以后两千多年的皇权专制,诗歌以及文学作品“刺”的功能萎缩了,而“美” 的功能放大了。1949年之后,“美” 是被允许的,“刺”是不被允许的。而现在,“刺”都有罪,成了“妄议中央”了;不仅如此,中共还利用技术和行政、甚至所谓的“法律”手段管控、封杀互联网上下的各种言论。 中国诗歌以及文字的“刺”传统在今日中国几乎已成绝响。如果要保存和复兴中国文化的传统,我们是不是应该恢复华夏文字批评政府的传统呢? 读了一遍《诗经》,痛感自己对华夏文化典籍不够熟悉。原因当然是中国教育的系统性缺失。 放眼今日中国乃至世界,读华夏文化经典作品的人还有几人?读过一遍《诗经》的又有几人?我大约是少数读过一遍《诗经》的人。 想到这里,我有点自豪,因为我读《诗经》就是在传承华夏文化。然而与此同时,我也感到悲哀:因为华夏文化已经气若游丝了。 |
0.00%(0)
0.00%(0)
0.00%(0)
|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
![]() |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