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世界时事论坛>帖子
时间的悲喜剧——读《目送》
送交者: 三把刀 2025-02-22 05:13:29 于 [世界时事论坛]

高天阔海

《目送》是华语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集,完稿于2004年,首版于2008年。

这部散文集,分成三个部分,核心主题似乎是龙父的最后岁月与送葬、龙母的老年生活、龙子的长大、龙应台自己及朋友的变老……

《目送》是一次文字的告别仪式。

在文字中,龙应台送别父亲、母亲、孩子、朋友乃至自己的悲喜中年……

中年人的悲哀是:时间的悲喜剧同时上演。父母的老病与死、自己与朋友的变老、孩子的长大成人……那么多的失落、那么多的悲慨、以及几许欣喜,交织成中年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龙应台,台湾人,生于1952年。2004年她52岁。父亲的老与死、母亲的老、自己及兄弟、朋友的走向老年、儿子的长大,等等,几乎同时发生,全部要她来承受。

中年朋友大约能够感同身受吧。

中年人压力山大,难怪有”中年危机“的说法。悲喜交加,没有危机才怪。

读《目送》,仔细体会,虽然有悲有喜,但是似乎悲的色调还是多一些。虽然龙应台继续她一贯明白晓畅、知性的叙述,然而我感觉到隐隐的一种压迫感。

陌生人、远方的、抽象的死亡通常对人的影响有限;然而切近的、具体的、亲友的死亡往往是大事件,虽然未必会发展成为精神创伤。

人对于人生中的大事件不能没有思考,不能没有某种结论或看法,英文所谓“making sense"是也。

《目送》就是龙应台的思考与看法,关于父母的死与老,自己的变老、孩子的成长与离开……

阅读《目送》,我们得以和她一起观看她生活的悲喜剧,感受她的悲与喜,思考死亡、老年、中年、少年的悲与喜,听她讲述她自己的行动、思考、感觉、情绪……

《目送》与《惜别》可以比较一下:《惜别》是集中在写作者母亲的老病死;《目送》涵盖了作者亲友数人。《惜别》比较深入地展示了作者关于死亡的阅读与思考。《目送》在一些文章中也思考死亡,然而其思考较为散漫、更为公共化。两本书都引用了不少他人的论述、文字,似乎引用的都颇合宜,让人不觉得是在掉书袋。

一位书友说,看过龙应台许多书,《目送》写得最好。她的书我看的不多,然而《目送》最让我感动,共鸣最多。

《目送》的题目让我想起宋代词人贺铸的一句词: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贺铸的词是送别,当然送的是美女。然而撇开这一层,一个亲友的死亡不也存在一个我们“过不去”的坎儿,只能站在这一边看,只能看着那亲友离去的背影或扬起的尘土?

悲乎?喜乎?悲喜交加乎?

人生往往一喜一悲、且喜且悲。时间无情,催动各种活剧的上演。我们都是自己人生的亲历者。我们的人生一直都在目送着:目送着我们自己的变老、目送着子女的成长、目送着父母亲友的衰老、生病与死亡……

我们所有人几乎都是亲历者与感受者。只有少数人是思想者与记录者。龙应台不仅是亲历者、感受者,更是思考者与记录者。(止庵也是。)

阅读龙应台的《目送》,我们不仅仅在阅读她的生活,我们也在阅读自己的生活。我们不仅仅在阅读她的思考与感受,我们也在思考与感受着。

听说《目送》乃至龙应台的主要书籍在中国都下架了。中国民众真可怜,任性的权力管控着普通人的思想,书架上可以一读的书越来越少。文化沙漠是怎样炼成的?看看1949年之后三十年的中国吧。今天的中国离那时还有多远?

然而历史也是时间的悲喜剧之一种。让我们拭目以待:或许我们正在目送中共红朝的衰亡呢。如果是那样,你觉得是喜剧?还是悲剧?


0.00%(0) 0.00%(0) 0.00%(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笔  名 (必选项):
密  码 (必选项):
注册新用户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