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论坛 | 时事论坛 | 汽车论坛 | 摄影论坛 |
股票论坛 | 游戏论坛 | 音乐论坛 | |
万维读者网>世界时事论坛>帖子 |
“等价交换说”何种意思上成立 |
送交者: 调侃军政 2025-02-21 09:33:56 于 [世界时事论坛] |
刘清平随笔|“等价交换说”何种意思上成立
1章讨论了,商品的二重性后,2章着手考察,交换过程的时候,终于让商品的所有者,及其“想要—意志”,如同闺楼小姐那样子,不好意西地露了一面:“一方只有符合,另一方的意志,就是说每一方只有通过,双方一致的意志行为,才能让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别人的商品。
“可见哈,他们必须承认,对方是私有者。这种具有契约形式的法权关系,是一种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为使让渡成为相互让渡,人们只须默默地彼此当作,被让渡物的私有者,从而彼此当作独立的人,相互对立就行了。”
相应地,被抽空了的使用价值,又闪亮登场了,不然就没法解释,商品交换是怎么搞成滴:“商品所有者的商品,对他木有直接的使用价值,否则他就不会,把它拿到市场上了。他的商品对别个,才有使用价值。他的商品对他来讲,只是直接具有,这样子的使用价值:它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从而是交换手段。
“所以呢,他愿意让渡他的商品,换取那些他需要,其使用价值的商品。……可见哈,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得以实现之前,必须先作为价值,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商品作为价值实现之前,必须证明自己是使用价值,因为耗费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只有耗费在,对别人有用的形式上,才能算数。……它们能够交换,是由于它们的所有者,彼此愿意把它们,让渡出去的意志行为。”
撇开这里把买卖双方,也说成“对立”的不谈,前面分析过的交换通义,及其蕴含的自由、正义、平等、诚信、互益等品格,在此已经被老马,诉诸点到为止的方式,一带而过地和盘托出咧,可喜可贺。
然而很不幸,接下来探讨货币的时候,二元架构又重新矗立了:“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交换的扩大和加深的历史过程,使商品本性中潜伏着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发展起来……,直到由于商品分为,商品与货币这种二重化,最终取得这个形式为止。”
等到3章谈起,“货币与商品流通”的话头,撇开使用价值,只论商品价值,亦即劳动时间的固执意向,更固执了:“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如同某个商品的价值,由任何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一个样,商品用黄金估价,也只以下面一点为前提: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一定量的金子,要耗费一定量的劳动。”
不难看出,后面这个命题里,其实潜含着,某种关键的概念转换:上半句强调,甲商品的价值,由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下半句则强调:其他商品的价值,用生产黄金,要耗费的劳动量来估价,却不仅不提,黄金本身能够制作装饰、奢侈品等,通常的使用价值,而且也不提,黄金充当货币后,能够换到其他商品,这种特定的使用价值,不是?
一旦这样子抽空了使用价值,传说中的“等价交换”,立马就变成了,“等量劳动交换”咧:“价格是商品中,物化劳动的货币名称。因此哦,商品与称作它的价格的,那个货币量等价,其实是个同义反复。……假定等量的社会必要劳动,表现为1夸特小麦,和2镑(约1/2盎斯黄金)。2镑就是1夸特小麦的,价值量的货币表现或价格。……
“商品一进入了,它充当使用价值的地方,就从商品交换领域,转入了消费领域。在此我们感兴趣的,只是商品交换领域。……商品所有者的两种行为,一种是卖,把商品换成货币;一种是买,把货币换成商品。……因此呢,商品交换过程,是在下列形式变换中完成的:商品—货币—商品(W—G—W)。”
虽然在此也谈到了,由于商品卖不出去,私人劳动成不了社会劳动,从而诱发危机的可能性,可与23篇提到的,两千年前多德兄,肯定为了有限的消费,投身“经济”活动的见解差不多,资剥论对于单纯的商品交换,也保持着相对宽敞的容忍态度。欢呼。
欢呼之余呢,这里依然要指出:资剥论将等价交换,归结为物化在商品中的,等量劳动交换,错就错在了,它诉诸子虚乌有的二元架构,把商品充当使用价值的消费领域,与它充当交换价值的交换领域,割裂成了两截,结果就严严实实地遮住了,一个常识性的事实:人们从事商品交换的目的,不在于与对方较劲,谁花的劳动时间更长,而在于获得自己,更看重的使用价值。
考虑到问题有点复杂,这一篇先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总结性地论证一点:等价交换说,在使用价值层面,为啥不成立,在交换价值层面,怎样才成立,下一篇再去分析,资剥论阐释的,等量劳动交换说,把等价交换说扭曲到了,如何荒唐的地步。循序。
照人性逻辑的零号元理:“柿子拣软的捏”,先看使用价值层面,等价交换说为啥不成立:买卖双方肯定不可能认为,他俩交换的两个益品,在使用价值的定性维度上,木有区别,完全相等,反倒都会觉得,对自己而言,对方益品的使用价值,超过了自己益品的使用价值,所以买卖成交了,就能让自己获得,对自己更重要的收益,值得去做。否则的话,除非你我同样蠢到了家,怎么可能于百忙中,抽空到市场里来,拿两个使用价值,一模一样的东东,换来换去换着玩儿,不惜让百忙变成了白忙呀?宅在家里躺平喽,不香么,嗯哼。
再看交换价值层面,等价交换说怎样才成立:先从价值源于需要的,定性视角看,商品的交换价值仅仅在于,它能帮它的所有者,换到有使用价值的其他商品,满足所有者的交换需要。用资剥论的话说就是:“某人的商品对他来讲,只是直接具有,这样子的使用价值:它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从而是交换手段。所以呢,他愿意让渡他的商品,换取那些他需要,其使用价值的商品。”
比方说:对于1夸特小麦的所有者而言,它的交换价值就在于,它能帮他在市场上,换到他想要的a担铁,从而满足他的交换需要;对于a担铁的所有者而言,它的交换价值则在于,它能帮他在市场上,换到他想要的1夸特小麦,从而满足他的交换需要。一旦这样子的交换需要,得到了满足,它们的交换价值,就一并得到了实现;满足得越充分,实现得也越充分。
于是乎,某个商品的交换价值,一旦通过买卖实现了,就会随着所有者的交换需要,一并湮灭,只剩下它作为益品,对于新的所有者,具有的使用价值;要等到新的所有者,形成了新的交换需要,打算用它换取,新的使用价值时,它才会又对新的所有者,呈现出新的交换价值——尽管新的交换完成后,这种新的交换价值,也会随着新的所有者的交换需要,一并湮灭……
再从交换比例的,定量视角看,交换价值归根结底也是指,买卖双方为了满足,自己的交换需要,在权衡博弈中指认的,自己商品与对方商品的交换比重,亦即拿自己的好东西,换对方的好东西,值得不值得,划算不划算。
所以哈,按照“人是万物尺度”的人性逻辑,如同某个商品的使用价值,会由于人们,赋予非交换需要的不同权重,因人因地因时地形成,质和量方面的鲜明差异一个样,它的交换价值,也会由于人们,赋予交换需要的不同权重,因人因地因时地形成,质和量方面的鲜明差异,江湖人称:“交换价值也主观。”
举个例:咱俩搭伴扫街,看见一件衣服,我说太贵了,你说真便宜,原因主要在于,由于趣味各异,收入有别等因素,咱俩指向它的“支付意愿”,彼此不同,如同时髦的经济学教科书,考察“消费者剩余”的时候,描述的那样子。
有鉴于此,哪怕论者们正儿八经地,给出了“1夸特小麦=a担铁”的等式,咱们也木有理由断言,它俩里面一定有,“某种等量的共同东西”,包括但不限于:某种固定不变的,等量交换价值,谁要是不承认,谁就背离了客观必然。
说白了,要是买卖双方,作为不同的当事个体,都没法打破,把人心隔开的那层肚皮,有资格“代表”对方评判,两个商品的交换价值,在量上完全相等,木有区别,又有哪位旁观者,有资格“代表”他俩,如同“代表”亚洲那样子,做出这样子的定量评判?景仰。
不好意思哟,亲,对这类现象,俺老汉既不想命名为:“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也不想命名为:“本体论的主观主义”,仿佛不同的学科,能把不同的应然主义,当成独有的方法似滴,而是栩栩如生地称作:林子大了的鸟效应,嗯哼。
这样子观,只有在严格限定的,定性意思上,等价交换说才能成立:由于买卖双方,是以基于素朴正义感的,自由、平等、诚信、互益方式,转让商品,完成交换的,所以他俩一致认定,各自的交换需要,统统得到了满足,两个商品的交换价值,统统得到了实现。一言以蔽之吔:等价交换仅仅是用,某种弯弯绕的暗指方式,映射出了商品交换,由于符合通义,具有的平等(公平)特征。
说穿了,即便你我他,拿着同样的10元钱,到同一个商铺里,买到了同样的鱼,也不等于说,鱼和10元钱里面有,某种固定不变,客观必然的,等量交换价值,而单单意味着:咱们仨连同商铺老板,都是遵循市场经济的不成文法,诉诸童叟无欺,各得其所的平等方式,完成买卖滴。仅此而已,岂有它哉,不是?
浅人有个瞎猜:打亚里士多德起,西学就是由于,没有抓住交换价值,源于交换需要的定性要害,才一个不留神,就老是从定量视角,将买卖双方的“平等交换”,稀里糊涂地说成是,“等(量)价(格)交换”,结果产生了,两千年的误导效应,给人留下了,黑洞般的可乘之机。无奈。 |
0.00%(0)
0.00%(0)
0.00%(0)
|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
![]() |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