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世界时事论坛>帖子
网络和人工智能唤醒了我的坐家文学梦
送交者: 调侃军政 2024-12-26 06:48:59 于 [世界时事论坛]

文庙

我成长的年代是书籍极端贫乏的文革时代。除了毛和他有关的政治书籍,几乎所有的出版物, 也包括中共建国后的印刷品, 均属于“大毒草”读物。今天的人很难想像,毛的焚书坑儒的广泛性,严酷性和持久性。如果被人发现禁书, 即与毛无关的, 轻的惩罚为批斗, 重的会被抓去, 游街示众都有可能。这在大城市,军队,高等院校等地,做的非常彻底。连《星火燎原》,《烈火金刚》,《红岩》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这样的左派革命读物,在十年浩劫里,也是非法印刷品,遭到收缴和焚毁。为毛个人崇拜的造势努力,在他临死前,达到了疯狂的巅峰。

庆幸的是我家里有个书架,摆在明处的均是“合法”应景的文革书籍。我能在不太费力的努力下,背诵其中的小册子。自己也不明白为何能如此, 并意外地成为学校背诵的“标兵”。面对这些东西, 我没有什么兴趣, 并有天然的抵触情绪,但直觉告知不能说出来。有时候,我会撕掉这些书的中间纸张,用来叠纸牌玩游戏。还被同学抓住过一次, 因为纸张内发现毛的语录。老师接到报告后, 没有“上纲上线”,不了了之了。

有一天, 我突然发现家里书架整排书的背后, 还有一些隐藏的书籍。我至今还能记住它们的名字: 《敌后武工队》, 《水浒传》等。那时候的小学也“停课闹革命”, 学校无课可上, 数周待在家里是常事。每当停课无大人在家的时候, 我会抽出这些书, 慢慢翻看。后来发现,我的父母并不会干涉我偷读这些“毒草”书籍。 胆子也越来越大, 许多书翻破了, 也从未受到父母的责难。至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至少已经读了五遍水浒传。此后其它三大名著也都读过了, 但我并不能领会其中的许多内容, 尤其是对诗词等,常常感到头疼和不解。那些跳来跳去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常常让我这个小学生抓瞎。

有一天无意之中, 看到父母和隔壁的叔叔紧张地传递几本书。后来在床底下,发现了三册《红楼梦》。一看名字, 便知道是“大毒草”, 后来旁敲侧击从同学口里得知,这是当年的禁书。很快我和几个同学建立了禁书交换关系, 也开始抢着看父母交换的书籍。私下保留的图书都是好书,内容五花八门: 印象较深的包括苏俄的翻译书,马克吐温的小说集, 《李自成》, 《洪波曲》,《神秘岛》, 溥仪的《我的前半生》,等等。当然文革写作旗手的书《艳阳天》,《金光大道》等也读过, 随便翻翻便知道,它是御用作家的应景产物。有一些问题无数次划过大脑,例如为何那个所谓“文化”大“革命”年代出不了能引起共鸣的大书籍? 而人们私下却热衷传递那些被批判的“大毒草”? 没人愿意回答这些问题, 也没人敢去问触碰自己的生死线。

由于水浒传里人物简单, 故事情节相对独立, 比我啃读三国或红楼梦,要容易多了。 这些书都是繁体字印刷的,这样的阅读丰富了词汇量, 促进了汉语的熟练使用,让我在“复课闹革命”后,中文的作文成绩始终保持在全班的前列。那个时候的作文, 大多数与政治有关。幸运的是, 我中学的几任语文老师, 都是民国或50年代毕业的知名大学高材生, 他们对我的成长付出了许多劳苦。他们在政治高压下, 小心翼翼地坚守着他们的职业道德。他们批改的作文, 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 难以忘却。

因为读过古典书籍, 使我很早即对历史感兴趣。我开始接触司马迁的《史记》是在小学五年级, 在亲戚家发现了这本线装书。文革前后的政治词汇越来越狭窄和“革命“化, 但我的作文常常是老师拿出来的范例。让许多同学和我自己一直迷惑不解。现在看来,受到老师好评的主要原因是, 我的作文不大守规矩,里面掺杂了大量不合适宜或海外的词汇, 而自己当时并未察觉或体会到, 老师也不明说。大慨在上中学后, 我即有规律地收听海外中文节目,他们的词汇表达让我感到舒适,文雅和有理性, 反而对新潮的“革命”词汇, 报有戒心和谨慎的态度。但在特定的场合, 我也会熟练地应用那些文革术语, 这对后来各种运动里的免于被折腾和顺利高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此外,我上中学后即开始了严酷的外语学习, 先是俄语后是英语, 例如珍宝岛事件后,常学的俄语词汇是“缴枪不杀”等, 迄今已忘的干干净净。父母不愿意我去学俄语当炮灰, 很快将我转到南方上学, 开始学习英语。 并在学习中渐渐了解了西方的基督教文化, 也开始收听海外的英语教学节目。这在当时“读书无用论”的环境下,是个明显的异类行为,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在文革后期,学习外语是为了反帝反修输出世界革命,那时候的英语词汇也带有明显的文革特征。今天听起来, 会让人捧腹大笑。但无论如何, 我已经进入了ABC世界。

我去乡下的时候, 已经接近文革的末期。经过林彪的“913事件”后, 人心涣散, “国民经济已经进入到了崩溃的边缘”, 这是后来官方的定义。甚少有文化和有理智的人, 再把毛当成偶像来崇拜, 他死前推出的各类运动和口号已经流于形式, 没有多少人再当回事儿。我的下乡行李里, 除了一个带有短波的收音机, 简单的英文读物,另外就是一些文革前的书籍, 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等。我当然知道, 他的观点带有明显的马列烙印。即便如此, 也是文革当局的禁书。那个时候在大城市, 短波节目受到干扰台杂音故意骚扰, 如同现在的防火墙。被抓住可入狱两年或判死刑(聚众或外传信息) 。但在乡下, 如常常微调短波频道, 即可收听到清晰的美苏韩台港等处的中文广播。我常常把听到的信息和党报的新闻互比对照, 知道天快亮了。而乡下农民对收音机非常好奇, 几乎没有人有“收听敌台”的慨念,或如城市里的举报文化。

由于在大江南北转学了数次, 并一直是班级内外语文写作的“尖子”,这给了我极大的写作信心。我的数理化成绩不错, 但没有太大的热心去钻研课外的东西。由于文革而丧失了继续学习的机会, 心里的失落感时常会涌现出来, 家里人看见了只能叹气。下乡后在煤油等下,我仍然醉心于写作, 留下了数本当时的日记。

在各种政治运动的气氛下,各地需要出版配合形势的大字报专栏, 不停地应付上面的检查。公社有200多位全国各地来的知青,我被点名出来赶任务。不用打草稿,照着上面精神,用毛笔大字迅速地组合成各类宣传板块。后来成为公社内独家包揽的活儿, 严格地说,这是一份可糊口的工作,人人羡慕但又难上手,可以不必烈日或寒风下耕作而为温饱忧愁了。但为生存挣扎的乡民们, 根本没有人会对这些宣传感兴趣, 也不明白运动的意义。我从电台里, 早已知道所有这些运动游戏, 不过是为了继承或抢夺毛式家族江山的封建内斗而已。笑看江湖, 是我那个时期心情的写照。

1977年恢复的高考,是我第一次认识到文学梦的接近和人生的重要选择。我的志愿是文科,任何与历史和文学有关的学科都是我的首要兴趣。其实这个闪念仅存在了非常短的时间。父母和所有家人都不支持,当然我自己也知道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在当年的中国,作家是最没有骨头的一群人。他们的写作仅是为了混口饭吃,或能生存下去。我已经隐约的感觉到,从事文科必须有自由思考, 创作和发挥的空间和能激发人性共鸣的社会环境。而我母亲说, 像我这种类型的人如是她的年纪, 不会活过反右时期。如我想知道更多的事情,可以业余追求。所以我最终报考了理工科, 成为全公社文革后,唯一一个凭高考进入本科院校的77级学生。

我在日记里, 记述了这个极左时期的许多让人难以理解的现象。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欺骗,虚假,特权,狡诈和没有人性的残酷事实, 无疑与共产教育和社会主义制度有关。我相信其它社会制度也有类似的问题, 但这个没有约束的社会制度和封建文化加重加速了人性的腐败堕落。让我想像不到的是, 进入八十年代后, 整个社会突然大为改观, 文学读物和出版业百花齐放, 我的职业失落感开始出现了。为了专业,我的自修中心很快转向了英语, 此后的三十多年, 主要是用英语写作科学论文或书籍。中文阅读成为我的业余爱好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 我认识来自上海的彭恩华先生。他是学文科的, 与我这个理工生一见如故,常常彻夜长谈, 此后一直保持密切的通讯。他童年的经历与追求文学梦的努力和我产生了共鸣。实际上,他的童年和我一样, 没有经过多少正规的中小学教育, 挖过八年沟壕,但他自学和掌握了多门外语, 成为改开早期知名的文学翻译和评论家。80年代, 彭先生翻译和引进了多本世界名著。不知是否包括习近平声称在梁家河看过的那些经典作品。此后他赴犹他州读书,又在加州大学获得比较文学博士,并再次返回犹他大学执教, 直到去世。

彭先生让我再次思考我的母语文化背景,中国文化的演变和批判, 以及中西文化的对比和冲突。他是最早“西藏协会”的成员, 对港澳台等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如果用大陆今天的定义, 他是个典型的右派。但他引进我认识的许多大陆文化界人士, 却是文革期间知名的大左派, 这让我看到了他的开放情怀和包容之心。彭先生坦率,正直, 他直言不讳地说, 我是在他的文学领域之外结交的,能谈的深入的极少数理工科人士, 并有许多诚恳的评价。 我当然以此为傲, 并回答他: 我当不了作家,养不活自己,最多是个电脑键盘前的坐家。

网络的出现和文字信息的迅速传播, 让动手写作的功夫渐渐失去了传统的市场。除了给父母写信外, 最后我的生活里已经极少使用中文。当电话普及后, 人们更不需要动笔了。又一次母亲与我谈心,感叹到: 你已经完全成为了两个人, 不像小时候。现在错字连天, 字体混乱, 看的我好费劲儿。听后思考了许久,我打算重拾中文, 但最大的困难是文字的电脑输入, 家人全部出动帮忙解围, 解答我的拼音错误。至少用了三年时间, 我才能独立的应用电脑, 不过却成为名符其实的坐家了。由于眼睛开始老花, 专注力退化明显, 错字难免,但仍能维持大体的文章思路和格式。

我很快遇到了封网禁言大潮。大慨从2012年开始, 大陆网络开始禁闭某些字的应用, 这反而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 也让我认识到了网络文化的短平快效应传统的长篇大作已经不适合大部分的年轻人。而与名利无关的用笔名写作, 坐家比作家更容易达到心灵上的自由,并有可能与读者达成精神上的共鸣,这是网络时代的新趋势。但同样会遇到匿名人士的纠缠, 甚至谩骂等无理取闹行为。平常心待之, 反而加深了对人性的了解和批判,这就是坐家相比作家的益处。删除拉黑, 比当年的纸上对战, 省心省力也省时间, 何乐而不为? 如果对方果真是作家或坐家, 自然有写作和思辨的能力, 而不会去撒泼耍无赖。

人工智能 (AI)近年的出现, 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据说Chat-GPT已经可以帮助写作了, 我也试着追赶新科技。但我总觉得AI是天下文章一大抄, 没有独特或深刻的思辨功夫, 一切取决于输入的信息量多寡。也许, 我的观点是错的,总有那么一天,AI会赶上人的大脑, 我等岂不是连坐家都当不成了吗?

有一天, 我又突然发现人工智能也可成为评论家。那么Chat-GPT是如何评价我的拙文的? 上网一搜, AI列出的多项评判标准: "观点鲜明,敢于表达, 文化深度,学术背景,理性思辨,分析深入, 文笔简洁,易于理解, 风格多样,涉及广泛,反思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情感真挚,贴近生活, 有时带有批判性, 争议性与批评......" 结果是天天不同, 但大体还是一致的。非常接近我的中学老师们和彭先生的评价, 没有什么可值得骄傲或沮丧的。但至少我的文学梦,Chat-GPT是承认的, 这多少给了我一些安慰。

显然,目前AI的思辨能力依然有限。如果Chat-GPT真能区分坐家的真谛, 就不会出现那么多张冠李戴的笑话了。愿以本文澄清Chat-GPT的不实描述, 并祝读者们圣诞愉快, 2025新年康福!

0.00%(0) 0.00%(0) 0.00%(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笔  名 (必选项):
密  码 (必选项):
注册新用户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