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河 我在美国二十多年,可以是十足的“边缘人”;同时也感到北美的华人常常被边缘化。不过我在这里只能谈些感受,毕竟自己对“华人在北美的定位”这样的题目没能力阐述和概括。反正是谈个人感性认识,只能算侃。 就我个人来说,37岁来美国谋生,也没有在美国谋得一份有技术含量的工作的本事;所以只能当“蓝领”,而且往往是在华人小公司里。我的华人工友们大都和我情况相仿,英语不行,没有技术。在这个层次里不乏在中国大陆受过高等教育者,比方说我;但这些人往往是文科专业,在美国没就业市场。这样看起来,我们这种在美国吃不开的人,语言不过关是原因之一。我女儿从小在美国受的教育。她告诉我:一般美国人觉得英文不行的外国人就是“笨”;而且美国人往往没耐心去跟一个英文不好的外国人思想沟通。这样看来,语言关是华人在美国谋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可像我来美国的岁数再强化学英文也是事倍功半。 上面讲了,来美国谋生,掌握一门专业很重要。如果你过去在中国学医,到了美国往往可以进大学的生化实验室。很多中国人借此机会便在实验室工作中读了硕士、博士。以后便可以到美国的大公司里找工作机会。如果在国内就是学电器工程工程专业的,各种工科的,到了美国还是有机会找到像样的工作的。 还有很多华人来自东南沿海的农村(现在似乎各地都有了),甭管什么途径到美国的,他们基本上离不开北美传统华人的老本行——餐馆、杂货店,还有就是房屋装修等等。这些行当辛苦,钱挣得不多;反正够谋生了。 以上说的是第一代中国移民。这些人的英文水平是其在北美生活的瓶颈。这是没办法的事儿。想想看,英语成问题,这样如何在美国社会“如鱼得水”?有人说华人在北美往往不注重公益,回避参与政治,就知道过自己的小日子。这里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很大。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上就一直是专制制度,老百姓必须是“草民”,而且还得乖乖地服从和忍耐,才能苟且活着。这种传统意识在中国人思想中深深地扎根,如此,华人在美国社会中如何表现就不难想象了。除此之外,熟练掌握英语也是大问题。 第一代华人移民因为传统意识和语言问题,在美国社会往往边缘化;那第二代移民,还有现在从中国大陆出来上学的年轻人(英文水平大大超过几十年前的中国移民),按理说他们受中国文化传统意识的影响相对小,语言也相对好得多,为什么在融入美国社会上没发现他们比第一代移民好到哪儿去呢?就我的看法,他们还是不自觉地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美国,华裔、印度裔和犹太裔都非常重视子女教育;可印度裔和犹太裔的孩子的社会参与意识绝对高于华裔。我感觉华人家长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个“好职业”,如医生、律师、精算师等,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安安稳稳,养尊处优地活着,是个“匠人”。另外,华裔的孩子与其他族裔相比,独立意识也差,往往不敢出人头地;内心自卑感特重。这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我感觉,越是听父母话的华裔孩子,就越没自信心。这是相辅相成的,越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强的父母,就越对自己的孩子发号施令。
附录:摘编“华人不如印度人混得好?”
海外华人真的不如印度人混得好?对于这个问题,有海外中文网特意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对比,看看印度人(裔)和海外的华人群体比起来,究竟有哪些优势。 文章称,当我们为华人企业家在硅谷站稳脚跟而欢欣鼓舞时,Google CEO 桑达尔皮查伊丶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Adobe公司总裁山塔努纳拉延等一大票印度(印度裔)高管已经在科技界呼风唤雨。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政界。当我们还在为谭耕成为首位具有中国大陆移民背景的加拿大联邦议员而激动不已时,印度裔部长已悄悄占据了加拿大内阁中的4席,书写了新的纪录。 华人的勤劳和聪明有目共睹,然而在很多西方国家的舞台上,印度裔却经常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当不少海外华人仍在抱怨不能融入主流社会时,印度裔却已默默开花结果、四处蔓延。美国印度裔人和海外华人相比,有哪些优势呢?文章总结如下:
语言有优势
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从小到大都接受英语教学,听说读写自然不存在障碍,这是印度人(裔)融入西方社会的一大优势。 不过更重要的是,印度人说英语时总是充满自信、声音洪亮。虽然他们“吧啦吧啦”的发音总是被嘲笑,人家自己全不介意——“听不懂?那是你的听力问题,不怪我的发音。” 文章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毕竟,沟通是融入的一大前提。不敢张嘴、不敢表达,即使发音再标准也没用。这一点尤其值得海外华人注意。一直以来,我们都过于“内秀”了,很多想法没有得到很好的表达。试想,如果你连主动沟通的意愿都没有,老板如何敢把重任委托给你?投资人又如何敢为你的企业下注?你所在社区的居民们,又怎么可能在选举时投你一票?
适应能力强
讲一个小故事来说明这个问题。 硅谷一家公司招了三名实习生,分别是中国人、美国人和印度人。美国实习生做事只求完成就好,一到下班立刻走人;中国实习生干活最多,但不爱说话;印度实习生做的没中国实习生多,但也不差,而且最爱提问,善于表达自己。 最后的实习评价是,学到东西最多的是中国实习生,但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让大家都记住的,却是印度实习生。 这说明,印度裔的思维方式更西化、适应能力更强,能够迅速融入不同的环境。文章作者觉得,其实,海外华人想做到这一点也不难,有两个方面要格外注意:一是要注意沟通时的技巧。最基本的是面带微笑、多寒暄、互致问候,在交流中多肯定对方,同时也表扬自己,不要太自谦,更不要抱怨;二是别被面子牵着走,该拒绝就拒绝。有的华人特别任劳任怨,集体主义精神爆棚,无论是不是自己份内的,碍于情面都会接受,慢慢成了其他同事的“使唤丫头”,这样就会在职场中处于很被动的位置。
“扎根”意愿强
印度裔的家族观念很浓,故土意识反而却没那么强,似乎也很少听说印度人“回流”的情况。有人说,这是因为印度太穷,实在是“心无可恋”,或者说无路可退。事实并不尽然。有不少移居海外的印度裔,在故乡的生活并不差,甚至还能养得起仆人。或许在他们的观念里,“此心安处,即是故乡”;只要来了这个国家,就把这里当作故乡来建设丶当作故乡来“爱”,并以这个国家为傲。反观海外华人群体,似乎意识里总为自己留了一招“后手”;万一混得不好,至少还有“落叶归根”这条路可走。 也许,就是在有意无意间,受了这种想法的影响,做事情难以百分之百投入、对于融入的意愿总也达不到强烈的程度。时间长了,同样是作为少数族裔的两个群体,在定居国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差距就这样慢慢出现了。 有人总认为,海外华人难以真正融入定居国的主流社会,或许,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应该好好看看印度裔这个例子。 作者在文章最后写到,当然,并不是说海外华人处处都比不上印度裔,只是在很多方面,他们做得确实更加出色。可能看到这里,仍然有人心里“不服”,不想承认印度裔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的现实。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与其嘴上嚷嚷着“不服”,不如想想如何“化不服为动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前进赶超对手。用事实证明自己的优秀,这才是海外华人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