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论坛 | 时事论坛 | 汽车论坛 | 摄影论坛 |
股票论坛 | 游戏论坛 | 音乐论坛 | |
万维读者网>世界时事论坛>帖子 |
从乌坎抗争说到中国族群抗争精神强弱 zt |
送交者: 一枪中的 2016-06-22 07:02:39 于 [世界时事论坛] |
乐山水 五年前,广东汕尾陆丰市东海街道(现东海镇)乌坎村事件震惊中外。数千村民要求收回被政府侵占的土地,多次到陆丰市政府和派出所前示威,与警察搏斗。近日,因为多数被侵占土地仍未收回,乌坎村民抗争再起,引起中外媒体关注。 乌坎村民的抗争精神是中国汉族群中最强的,原因何在? 首先因为中国各省级行政区民众的反抗精神强弱相差很大,下面建立一个“民众抗争指数”来量化表示。中国社科院法学院研究所的《2014年中国法治发展报告》,列出了2000年-2013年14年间各省级行政区的百人以上群体性事件的数量,广东遥遥领先。不过各省级行政区人口相差很大,需要调整,可以使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分省数据。 民众抗争指数=(2000年-2013年14年间该省级行政区的百人以上群体性事件的数量÷该省区2010年的人口数)×100,000,000,也就是该省区按约1亿人推算的14年间百人以上群体性事件数量。 下面的“2000年-2013年中国分省民众抗争指数”中,第一个数字是该省级行政区“民众抗争指数”,后面括号中第一个数字是2000年-2013年14年间该省级行政区的百人以上群体性事件的数量,第二个数字是该省区2010年的人口数。 2000年-2013年中国分省民众抗争指数 海南:265(23起,867.2万人) 其次是广东有三大汉族群:粤语族群、客家人和闽南人。这三大族群是先后到来的中原移民和土著族群融合的后代,历史上聚族而居,与周围族群械斗,民风强悍。现在最强悍的是闽南人,包括汕尾市的海陆丰人、汕头市的潮汕人和雷州半岛人。乌坎村民主要是海陆丰人。广东强悍程度第二的是客家人。 乌坎村民的抗争精神可能不如有些少数民族。说起中国少数民族的抗争精神,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维吾尔族,但实际上维族是很温和的民族。中国少数民族抗争精神最强的当数1975年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鸡街公社沙甸大队以及附近村落的回族。他们组织民兵对中共抗争,被中共派出解放军动用榴弹炮残酷镇压。 Echo Hui:现场报道,五年之后,乌坎村土地抗争红旗再起 新京报:14年间百人以上群体事件发生871起 维基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省级行政区人口列表 黄章晋 鲍君恩:中国什么地方的人最能打 周康:骇人听闻的云南沙甸惨案 ———————— 附录 乐山水:汉语是人种、族群或国族? (2015-10-5) “汉族”和“中华民族”都被中国官方和很多人当作民族,却让人感觉是很不同的。“中华民族”是抗战时期傅斯年等学者的国族(nation)建构理想,遗留问题是中国少数民族(或族群,ethnic group)的认同程度。“汉族”在所指的人群中认同程度很高,是因为有共同语、人种外在共性、共同祖先传说等因素。其中部分因素的表现,可以看看台湾作曲人侯德健为流行歌曲“龙的传人”写的歌词: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 百年前宁静的一个夜 此歌中描述的这群人,有以下几方面的属性: (1)地域——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2)共同祖先传说——龙图腾的远古部落,这排除了非汉族。 (3)人种外在共性——“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这排除了白种人族群。 (4)相同的现代史——武昌起义以来的战争和敌对,这排除了不少不把这整段现代史作为共同历史的人,如部分香港人、台湾本省人和原住民。 汉族中官话和晋语人群,占大多数(现在约为七成),可以相互听懂多半话语,但是他们大多听不懂其他方言。其他方言人群,大多也听不懂自己方言之外的方言,而且在教育普及之前,大多听不懂官话。 汉族的外在人种特征,与其他黄种人差别不大,无法借此把汉族人与其他黄种人区分开来。 汉族基因组等内在特征的研究,起步不久,而且不太可能找出汉族共有而且独有的特征,因为汉族的历史就是很多族群融合的历史。举个例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者之一陈刚,曾祖父是印度人,曾祖母是汉族人。一般印度人血统的祖父,外貌还像是印度人。祖母是汉族人。四分之一印度人血统的父亲陈歌辛(流行歌曲作曲者),外貌像是汉族人了。母亲是汉族人。八分之一印度人血统的陈刚,外貌也像是汉族人。按照自我认同或血统多少,陈刚是汉族人,但是按照中国传统的父系谱系来说,陈刚就是印度人了。汉族混血的严重程度,恐怕会否定共同祖先传说。 很多族群融合为汉族的历史,复杂多端。以往的描述都是从远古传说到现在,这从开头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下面将从现在开始回溯。回溯的依据是族群互动历史和方言历史。方言产生发展的原因之一就是不同语言的融合。 汉族是不同族群融合的结果,一个例子是客家人。客家人超过4400万人,分布很广,可以看中澳合作研制的客家话地图: http://www.kiangnanese.com/plus/showphoto.php?aid=32&src=%2Fuploads%2Fallimg%2F090329%2FB15hakka.jpg&npos=19 从图中可以看出,客家人分布在广东东部(梅州)、中部(惠州)、北部、福建西部(汀州)、江西南部(赣州)、广西中南部、 重庆北部和中部、四川中部和西南部、台湾西北部和南部。 客家人有一些与畲族相似的起源传说和习俗。关于客家人的来源,以往有两种说法,一是中原移民,二是畲族汉化。 中原向岭南等南方的大规模移民,最早的记载是秦始皇时期,此后延续到明代,但是客家人与周边说粤语、平话、闽语、赣语、西南官话的人群方言和习俗不同。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是移民的时间有先后,第二是融合的土著族群不同。 畲族有70多万人,主要分布于分布于福建、浙江、江西、贵州、广东、湖南、香港和澳门,99%使用畲话(山哈话、山客话),接近于客家话。广东东部和中部的1%使用畲语(活聂话),属于苗瑶语族苗语支。 苗瑶语族和最接近的侗壮语族的归属,是有争议的。李方桂认为它们和傣语(缅甸的掸语、泰国的泰语)等构成台语系(泰语系)。后来有些大陆学者认为它们应归入汉藏语系,因为有声调,但是声调也可能它们受到汉语影响而出现的。从畲族99%都说接近于客家话的畲话,可以看到汉语对土著族群语言的强大影响。 客家人分布很广,融合的土著族群应不限于畲族,还有其他苗瑶语族、侗壮语族等的土著族群。他们的畲族来源传说,如同太原大槐树下来源传说一样,只是传说罢了。 客家人是岭南(两广和福建)汉人四大族群之一,其他三大族群分别说的是粤语、平话和闽语。有些人说这些族群跟越南人人种接近,原因之一是把越南人称为越族。 越族的正式名称是京族(泾族)。中国的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东兴市江平镇的巫头、万尾、山心这三个海岛。2000年人口普查,京族人口22584人,基本上能够通用粤语和汉字。他们的祖先是16世纪初开始陆续从越南北部的涂山等地迁徙而来的。越南的京族约有7900万,约占总人口的86%。 法国巴黎圣路易医院学者对京族的基因组研究结论是:“研究比较表明京族与其他东方族群有密切的基因联系”,但京族有七个独特的基因特征。这些研究成果,以及京族遗留的侗台酶形态,表明京族源于台语族群和马来人、汉人。(R. Ivanova, et al. Mitochondrial DNA polymorphism in the Vietnamese population. Eur. J. Immunogenet. 1999-12, 26 (6): 417–22) 京语属于包括高棉语等的南亚语系,但是现在的岭南,没有少量京族之外的南亚语族群。 京族人种和语言的不一致,原因应该是这个融合形成的族群(源自台语族群、马来人、汉人和南亚语族群)被南亚语族群影响、征服和统治了很长时间,改用了融合了台语、马来语、汉语的南亚语,形成京语。这如同畲族改用了融合了畲语的客家话。 越族的另一个含义,是中国古籍中春秋时代以及之前的百越(百粤),分布在淮河以南到岭南。就现在的后裔来看,主要是台语族群。汉族与百越融合的族群,主要是非官话和晋语族群(上述四大族群和乡话、湘语、赣语、徽语、吴语族群),其次是邻近上述族群的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族群。 南方汉人与土著族群融合的事例不少,再看两例。 临高人约60万,分布在海南岛北部。他们的习俗像周围的闽南人移民后裔,但是语言不同,后来被叫做临高语(临高话)。临高语有一套读书音,可以读出汉字。读书音的话语,不识字的人也能半懂。 最早研究临高语的是20世纪初在海南岛传教的法国神父萨维纳,著有《萨维纳的临高语词汇》(Le Vocabulaire Bê de F. M. Savina)。他把临高语称作贝语(Bê)。英语里叫做Ong Be,来自琼山县秀英乡和长流乡一带部分人的自称。Ong意为“人”,Be意为“村(语)”。但是村人(仡隆族)并非临高人,而是侗壮人的仡佬族(现在分布在贵州)的海南岛移民与其他族群的的融合,村语(仡隆语)也是仡佬语与其他语言的融合。 1957年汉语方言调查队在当地调查以来,学者们逐渐认为临高语是壮语的方言。 临高人习俗主要是闽南人的,自认是汉族,说壮语方言,其主要族群来源是壮族。他们跟畲族正好相反。畲族保留本族群习俗,自认是畲族,大多说的是客家话的方言——畲话。 瓦乡人约40万,分布在湘西、湘西南的邵阳市城步县南山和临近的广西交界带、湖北石门县、重庆酉阳县的大坂营。他们的习俗与周围的汉族、苗族、土家族等有很大差异,自认是瓦乡族(话乡,即乡话)。语言是乡话(瓦乡话),接近于湘语。 他们在1953年大部分被划入苗族,其余被划入汉族。1980年代政府出台民族优惠政策后,部分汉族瓦乡人要求并得以改成土家族。 如同畲族的大部分,他们是说汉语融合方言的苗瑶族与汉族融合的后裔。 歌手宋祖英的父亲是瓦乡人,母亲是苗族。 从岭南汉语与台语等融合的方言到北方官话,看得出几条过渡的路线: 闽语——吴语——江淮官话——北方官话 粤语——平话——湘语——西南官话——北方官话 客家话——赣语、湘语——西南官话——北方官话 客家话——赣语——徽语、吴语——江淮官话——北方官话 南方汉人和北方汉人有些外在的差异:南人比北人矮小,脸盘较小,双眼皮较多。 与南方汉人相比,北方汉人与其他族群的融合的记载较多。北方汉人说官话和晋语。官话包含多组次方言: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北方官话、胶辽官话、兰银(西北)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等。就方言而非地域来说,北方汉人包含了西南官话族群和江淮官话族群。 北方汉人融合了来自中原北方和西方的多种族群,包含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族群、蒙古语系族群、通古斯语系族群、突厥语系族群、印欧语系伊朗语族族群等。 官话和晋语中有很多蒙古语系、通古斯语系、突厥语系和印欧语系伊朗语族的底层借词。例如北京官话(分布在北京、河北承德市、天津武清区、河北廊坊市、辽宁朝阳市、内蒙古赤峰市、新疆石河子市和克拉玛依市等地)中的“胡同”,发音与蒙古语、满语、突厥语中的“水井”非常接近。北京人用水曾经主要依靠水井,因此水井(胡同)成为居民聚居区的代称,进而成为小巷的代称。至今内蒙古很多地名如“哈业胡同”,仍用胡同翻译水井。 东北和入关的满-通古斯人大多改说官话了,入关的蒙古人也这样了。 官话的语音系统文献,可以追溯到元代的《中原音韵》。那是为杂剧唱词和韵白押韵需要而编写的韵书(按韵部排列的字典或字汇)。 元代之前,长江以北的华北和东北统治族群是建立金朝的女真人,是通古斯语系的。 金朝之前,东北和华北一部分的统治族群是建立辽朝的契丹人,是蒙古语系的。 辽金两代,西北的统治族群是建立夏国(西夏)的党项人,是来自四川松潘高原的古羌人,藏缅语族的,融合了西北的鲜卑人。鲜卑人是蒙古语系的,二世纪从内蒙东部向西扩张,建立很多北方王国和隋唐两朝。 北宋、辽、西夏鼎立之前,北方的五代统治族群是沙陀人,是军队和将领的主体。沙陀人属于突厥人,初唐游牧于新疆巴里坤(今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后征战于新疆和甘州(今甘肃张掖)。9世纪初投奔唐朝,被安置在盐州(今宁夏吴忠市盐池县),后内迁至黄花堆(今山西朔州市山阴县)。因唐朝的鲜卑军人蜕化失去战斗力,沙陀人取而代之成为军队的主体。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就是要将领们交出沙陀人军队的指挥权,并且废除唐朝军队指挥制度——节度使长期统领一支军队而成为藩镇军阀,改为平时将士分离,战时由将领临时指挥军队。 五代前的隋唐,前面说过,统治族群是鲜卑人。隋唐统治集团主要出自武川镇(北魏防卫柔然的六个军镇之一)的鲜卑将领,构成关陇集团。 隋代之前长江以北的北朝,统治族群也是鲜卑人。 北朝之前的北方,有所谓五胡乱华。陈寅恪认为,五胡之名,起自于五德终始说,是图纬符命思想下的产物,并不特定指某个种族。五胡传统上指匈奴、鲜卑、羯、羌、氐。 五胡之中的匈奴,是投降东汉而内迁的南匈奴。48年,匈奴立蒲奴为单于,日逐王比率众南下,自立呼韩邪单于,建庭五原塞(今内蒙古包头),依附东汉称臣,被汉光武帝安置在河套地区。次年,迁庭于美稷县(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即“南庭”。汉朝置使匈奴中郎将,控制南匈奴部众。分布地区包括今甘肃庆阳、宁夏、山西、陕西、河北省北部,内蒙古呼和浩特至包头一带。73年开始,东汉和帝与南匈奴合作,攻伐北匈奴。83年,鲜卑击败北匈奴,南匈奴单于上书汉庭,希望借此机会北伐,王庭回到北匈奴。但被阻止。89年至91年间,东汉窦宪等将军,与南匈奴合作,深入塞外,击破北匈奴,南匈奴势力大增。因部族成分复杂,难以驾驭控制,汉朝又利用各种方式分化其部众,造成内部不隐,多次入寇东汉边塞杀官吏,又与鲜卑多次联兵深入内地袭掠,期间几位南单于被部属所杀。187年,张纯联合乌桓反叛,东汉征发南匈奴人,协助平叛,单于羌渠派左贤王於夫罗率众前往。但南匈奴国内反对出兵,引发叛乱,羌渠被杀。188年,族人拥立须卜骨都侯为单于,於夫罗滞留在东汉,无法回国。189年,须卜骨都侯去世,但东汉不让於夫罗回国,南匈奴国内由老王监国。在黄巾之乱时,於夫罗趁乱独立,董卓受命前往征讨。189年,汉灵帝去世,何进被杀,董卓回兵长安,立汉献帝,控制中央政府,各地军阀起兵。於夫罗先与袁绍合作,后归附曹操。195年,於夫罗去世,其弟呼厨泉继位为单于。其子刘豹,成为左贤王。216年,曹操拘留呼厨泉单于,派右贤王去卑监国,将南匈奴分成五部,即左、右、南、北、中,分别安置在陕西、山西、河北一带。咸熙年间,左贤王刘豹之子刘渊,至曹魏首都担任人质。在去卑死后,其子刘猛继为右贤王,统率部众,但因不服晋朝命令,271年起事攻打并州,失败。272年,遭暗杀而死。刘渊多次向晋朝请求回到故乡,但不被允许。在刘豹死后,刘渊继为左贤王,回到并州。290年,杨骏封刘渊为五部大都督,总理南匈奴五部。司马颖出镇邺城时,将刘渊召到邺城为人质,同样封其为宁朔将军,监理南匈奴五部。八王之乱期间,右贤王刘宣与族人秘密拥戴刘渊为大单于,但刘渊滞留在邺城,无法回国。304年,司马颖遭攻打,刘渊建议司马颖让他回国,领五部匈奴来援,司马颖封他为北单于,让他回国。回到并州后,刘渊继位为大单于。同年,刘渊称帝,建立汉赵。310年,刘渊去世,其子刘和继位,但旋即遭刘聪杀死,刘聪继任。此后进入五胡乱华时期。 从五胡乱华之前的西晋再回溯至有文献记载的殷商,中原人与北方和西方族群互动频繁。例如甲骨卜辞中经常出现的攻击田猎西北方的羌人,前面说过,是古羌人,属于藏面语族族群。 总的来说,所谓汉族是很多族群的融合,并非人种。汉族是很多族群组成的庞大族群,从清末开始被国族主义者逐渐建构为国族。 |
0.00%(0)
0.00%(0)
0.00%(0)
|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
![]() |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