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世界时事论坛>帖子
记住爪四哥目睹遇难的孩子-他叫吕鹏 zt
送交者: 调侃军政 2016-06-06 08:58:01 于 [世界时事论坛]

Pascal

记住爪四哥目睹遇难的孩子,他叫吕鹏

1989年6月3日午夜时分,北京顺城街第一小学9岁的三年级学生吕鹏,与母亲经过西长安街复兴门立交桥附近时,正遇上38军开枪滥射,胸部中数弹身亡。和吕鹏一起倒下的,还有几个平民,但吕鹏是最小的。

    根据民间调查者天安门母亲丁子霖等人提供的证词和遇难者名单,在1989年6月整个屠杀中,吕鹏是年龄最小的。

“ 一辆车载着一个九岁男孩吕鹏的尸体,到几所高校游示。母亲也在车上守着她的孩子。在突然丧子的巨大痛苦冲击下,她已然变得完全木呆了。既没有哭泣,也没有控诉。”


                            血腥清场

1989年 6月3日 星期六——1989年 6月4日 星期日

  6月3日晚上八时,陆军第38集团军和陆军第63集团军等部队在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兵部的机关大院举行出发前的誓师大会,全体官兵杀声震天,令人不寒而栗。对绝大多数来自于农村的解放军戒严部队士兵而言,既能报仇雪恨,快意杀人,又能立功受奖,复员后留在城里工作,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呀。例如北京卫戍区警卫第1师第9连士兵刘加林,就是因为获得“共和国卫士“的荣誉称号,破例提拔为少尉排长,后来转业到公安部门工作。


正是陆军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3师下辖一个团奉命出

击,担负沿复兴门外大街、西长安街一线突击天安门

广场的主攻任务,率先开枪射杀民众,时间是1989年

6月3日晚上10点钟左右,地点在西长安街往西延长线

上的五棵松路口。


吴仁华始终记得第一个死在解放军枪下的受难者,是一位名字叫“宋晓明”的青年。

”根据现在能搜集到的资料,最早是6月3日晚上十点钟在西长安街以西的五棵松路口的一名死难者,这个人名字叫宋晓明,他不是学生,他是中国航天部第二研究院283工厂的技术工人,当时32岁。”

     ......

大规模开枪后,坦克、装甲车和军用卡车紧随其后。从木樨地桥头开始,枪声就再也没有停过 ......

  有的学生爬上军车去解释、讲道理,被一刺刀捅了下来。军队还向马路两边的楼上打枪,一些在窗边张望的居民也被打死。

  ......

  快到西单时,人群高唱国际歌,紧紧地跟着军车,前面的一个

少女,被射中了一条腿,鲜血淋漓,双手紧挽着旁边人的手臂,

一步一跳地行进。枪声突然停下来,战士被骇住了,看着这些

“集体自杀”的人们不知所措。突然,一个军官喊道:

“开枪啊!”十几个战士,一齐抬高了枪口直接向人群射击。

  ......

  凌晨三点钟,最惨烈的一幕出现了。

  一个身穿白色连衣裙的姑娘大步向戒严部队冲去,身后飘起她的长发。人们立即呼啸着一起向戒严部队冲去。很快,一阵密集的枪声,人们都趴在了地上并后退,留下大约六、七个中弹者。但是,白衣姑娘却没有中弹,也没有停下,继续一个人向戒严部队冲去。当距警戒线仅仅几米的时候,响起一串罪恶的枪声,她应声倒下。

  后来,她与其他的中弹者一起被医务人员救下。子弹打中了她的大腿。听说是个大学生,想给她弟弟报仇。她弟弟也是个大学生,今晚被打死了!


        六四死难者名单     (共202名﹐经与丁子霖教授核对)



性别年龄家庭所在地生前单位
职业


遇难情况

001蒋捷连17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中高二四班学生6.3.夜10:30左右从家中卫生间跳窗离家经木樨地去天安门广场,11点多戒严部队强行突进至木樨地,在复外大街29楼前长花坛后遭枪杀。中弹后对同伴说:「你们快跑!我可能中弹了!」随即倒下。子弹从后背左侧穿胸而过﹐伤及心脏,送市儿童医院抢救无效身亡。医院开具证明「来院前已死亡」,为6.3夜木樨地地区第一批遇难者。6月7日于八宝山火化﹐骨灰一直放置在家中灵堂内。(64memo人权法治′89)
002王楠19北京市北京市月坛中学高二学生6.3.夜11时,携像机离家﹐6.4.凌晨在南长街南口头部中弹倒地﹐戒严部队禁止救护队抢救﹐两、三小时后身亡﹐当即与其他尸体被埋于天安门西侧北京市28中学校门前绿地内。6月7日﹐尸体发出异味﹐经校方交涉﹐将尸体挖出﹐因穿着军服被疑为戒严部队士兵﹐送往护国寺医院﹐其家人6月14日才找到﹐于6月26日﹐经市公安局出具「外出死亡」证明于八宝山火化﹐骨灰安放在北京西郊万安公墓骨灰堂。(64memo中华富强 - 2016)

在天安门城楼西侧的南长街南口附近,解放军戒严部队不准民众救助中枪倒地、年仅19岁的北京月坛中学高中学生王楠,一位老太太跪地哭求,遭军人端枪威吓;途经的救护车被强行赶走,最终导致王楠不治死亡。

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丁关根夫人张先琦的姐姐,为年长一岁的张先玲,即遇难学生王楠的母亲 —— 天安门母亲。

Inline image

Inline image


吴仁华:最戏剧性的恐怕要算找到吴彦辉的经过了。在一个战友网站,有一个从坦克第一师退伍的,当时在河北衡水老白干酒厂当推销员,希望战友捧场。他名叫吴彦辉,有手机号码,我就对他进行了搜索。他不时会来战友网站聊天,我找到了他的一些聊天记录。他说他89年也曾经进北京平暴,这样他就成了我的一个重点追踪对象。我经常来看他的聊天记录,跟踪了很长时间,最终有一天确定了他的身份:

        天津警备区坦克第一师第一团第一营第一连第一排

                编号106坦克的二炮手 —— 吴彦辉 !


那一刻,我非常激动。激动得哭了。对我来说这是个太惊人的发现。因为在我所确认身份的3,000多个戒严部队官兵中,他是有代表性一个。这辆编号为106号的坦克就是在六部口轧人的三辆坦克车队的第一辆!!多少人都记得这辆坦克,包括受害者方政、天安门母亲丁子霖。当年就曾经有人给丁子霖老师写过一张条子,上面就写着这辆坦克的编号。六部口惨案发生时我在现场,场面太惨烈了,铭刻在心。

      我记得当时和许多学生离开现场的时候,一路呼喊着:

            要记住这辆坦克! 要记住这辆坦克!

因此很多人都记得这辆106号坦克。找到了这辆坦克的二炮手,就意味着有可能找到这辆坦克的驾驶员和指挥官。尽管最主要的责任者是驾驶员和指挥官,但找到弹药手就找到了一个线索。

2014年6月初,在推特上,我谈到了寻找吴彦辉的过程,并且提供了手机号。好几年过去了,他的手机号还是一样。有一名推友就给他打电话了,从吴彦辉本人那里证实了他的信息。这个推友继而在推特上描述了他与吴彦辉的对话,引起很多推友的兴奋。又有更多推友打电话,但是吴彦辉后来就不接了。

m0529-thpfs.jpg

 1956年9月12日出生的吴仁华

  • 1974年1月高中毕业。

  • 1974年4月下乡插队,任中、小学民办教师。

  • 1976年11月至1978年1月,温州公安边防部队干部。

  • 1978年2月至1982年2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本科生,获文学学士学位。

  • 1982年3月至1983年8月,中华书局哲学编辑室编辑。

  • 1983年9月至1986年6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硕士研究生,获文学

  • 硕士学位。

  • 1986年7月至1989年6月,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研究室主任。

  • 1989年参与六四事件,是首次游行的组织者之一,曾任新华门绝食请愿区

  • 负责人。

  • 6月3日率领特别纠察队赶赴天安门广场,经历了整个清场过程。

  • 1990年2月从珠海跳海游泳至澳门,在“黄雀行动”组织者安排下坐渔船

  • 偷渡香港,

  • 7月5日流亡美国,定居洛杉矶

  • 1991年5月至2005年7月,任《新闻自由导报》总编辑。

  • 2012年11月,利用美国护照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入境许可,回到阔别

  • 22年的中国大陆,低调圆亲情以后离开返美。其被国安部门告知“以后

  • 不再有入境机会”。


就像废除死刑背后的法理逻辑一样,作者吴仁华说过,他写作

《六四事件中的戒严部队》一书的原动力 —— 非常简单:


     “ 为了 —— 让刽子手们有名有姓。”

0.00%(0) 0.00%(0) 0.00%(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笔  名 (必选项):
密  码 (必选项):
注册新用户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