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杨绛的淡定与从容 唐夫 作为一代学人,巾帼楷模的杨绛先生以高龄去世了,给后人留下很多精神遗产,现在看来,最受大家青睐的是她的恬静心态,处变不惊,临危不惧,爱心洋溢。 我曾经读过她写的干校六记,字里行间透露了一种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但语言处理很克制,因为这样的日子在体制内绝大多数人都被毛昏阳愚弄,就视之当然,心照不宣吧。我读钱钟书的围城之后,感觉日军怎么会对老百姓那么好,而且从“敌占区”到内地也畅行无阻,这些在我党史里面是见不到的历史真实。后来听说钱钟书在做毛选翻译,而且倍受江青呵护,在暴君施“盗泉”时,我有点对中国的大知识分子不禁悲怜起来,钱钟书选篇古籍要去掉文天祥的正气篇,难道不是“情有独钟”? 要追根溯源,中华民族遭受今天的雷洋之灾,和那些三四十年代的大知识分子,大多选择趋共投共,使国民政府被摧枯拉朽于覆巢之下,是否有点“妙趣横生”? 现在杨绛先生去世了,网络上传颂她的百岁之谈的“淡定与从容”,这大概是在对一种制度营造的人生总结,经验之谈。这也合乎和谐与维稳的大前提,这样的淡定与从容,在动物界里被鸵鸟同志玩做得中规中矩,还需要我们来传颂? 我不知道林昭,李九莲,张志新是不是因为不会淡定,才那样惨死。孙志刚,胡文海,杨佳没有那样的从容才铤而走险,雷洋没有那样的淡定与从容就得了嫖娼美名。更莫说还有顾准的思想,聂绀弩的牢狱,遇罗克的文章,都因为不懂淡定与从容,便走上了不归路。有的还得饮泪无声,收索抽屉,交出五毛子弹费,相比之下,这样为时代付出生命代价,为中华民族积淀的沉渣思想里隐隐放射出闪烁的珠光,是不是因为这“淡定与从容”而显得“相形见绌”呢。 为此,我不惮以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只求明哲保身的淡定,将生民倒悬置于熟视无睹的境地,这对暴君无疑是最乐观的活儿。其实,我是很尊重他们的才华,但我也不赞美这样的避世超脱。看那些在匪盗横行的公车上,光天化日之下的强奸和抢劫,以淡定从容之术而避退三舍之后,那是什么结果?难怪中国人里能平拔刀相助的已经罕见。鉴别钱钟书和杨绛的一生,做人的高瞻远瞩,各人打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与专制默契。这样的待遇是是需要什么就给什么,出版通途,名誉地位,自不待言。 但我仍然希望我们的大学者,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可能还是最需要铁肩担道义的勇气和良心,而不应把自我保护列为头等大事。不然,平民百姓的日子是不是会更倒霉,暴君就更加肆无忌惮。记得曾经杨绛写文说到到钱钟书因为一点鸡毛蒜皮事,和邻居拳脚相加,棍棒挥舞,还不是邻里之间的一点私利。为了一种地位名誉,竟然长期为毛昏阳几十年如一日作翻译,是否为御用,是否有点助纣为虐,但百姓长期被欺压,怎能就那样从容淡定到另一世界呢? 写到此我有点不知所措了,做人究竟是做学问好呢,或者是做正义之事。可能如忠孝不能两全之理,唯有淡定的从容,就能一了百了么? 2016-05-26 随笔于柏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