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 | 热点 | 图片 | 时事 | 军情 | 国际 | 评论 |
兵器 | 史海 | 体育 | 户外 | 论坛 | 博客 | 文学 |
|
万维读者网>世界时事论坛>帖子 |
说说北京话的“损" zt |
送交者: 一枪中的 2016-05-20 11:09:27 于 [世界时事论坛] |
说说北京话的“损"
一位在北京定居的外地朋友对我说:“刚来北京的时候,实在听不懂北京话。比如说打听个地儿吧,北京人告诉你,‘前边把角(即拐角处)就是’。把角是什么意思?不知道。还有常听人家说的‘起哄架秧子’(出事时,在一旁起哄、幸灾乐祸,火上浇油的意思),也不知是什么意思?” 他所举的例子都是北京方言,初来乍到的外地人的确是不大好懂。北京话中的这种方言为数很多,足够非北京土生土长的人学几年的。侯宝林相声中说的“颠了”、“挠丫子了”(跑的意思),“瞜兮瞜兮”(看看的意思),“垫补点”(少吃一点垫垫肚子)等等都属于此类方言。 语言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方言也不例外。除了旧有的方言,近些年,北京又冒出了许多新方言,特别是被年轻人广泛使用。如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震了”、“盖了”、“栽了”、“没治了”;现在的“倍儿铁”、“瓷气”、“派”、“酷”、“飒”、“款”等,说出来一串一串的,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其实,光会说这些方言,还不能算是会说地道的北京话。因为说北京话还包括发音吐字的腔调和富于风趣、幽默的表达方式。 先说腔调。许多外地人都发现北京人说话时爱带“儿”音。比如:“哪儿去?”、“倍儿捧”、“这天儿”、“摸把小牌儿”、“去公园儿看花儿”、“靠边儿站”。但这个“儿”音决不能单独发,而要与前一个字的音合成一个音来发才成。一些外地人为了学得像,故意把“儿”音突出,反倒弄巧成拙。 再说表达方式。北京人本来就天生的话多,再加上不屑于毫无感情色彩或平铺直叙地讲述一件事,所以,听上去都有点像说相声的味道。特别是在熟人或朋友之间。比如,有一次我的一位邻居向另一位邻居借自行车,听他们对话就有点意思。这二位一位姓林,一位姓苏。 林:(敲开苏家的门)哥儿们,你说这叫什么事呀?! 就借自行车这么点事,两人也得耍上会儿贫嘴。 北京人说话还极善讽刺、挖苦,甚至是不带脏字的骂人。 我去驾校学车的时候,就没少挨这种骂。教开车的师傅是位北京人,你开慢了,他说你“肉”、“面瓜”;开快了,他又说:“开那么快干嘛,急着去药铺抓药呀!”。我们这帮学员也都不是善茬,有一天,师傅布置完教练科目,我们立刻就对师傅表态:“没问题,您说怎么练咱就怎么练,我们是磨房的磨,全听您的了!”气得师傅直翻白眼。 对没能耐又沉不住气的人,北京人会说:“肚子里盛不了二两黄油”,对说话缺德的人,北京人会说“嘴里吐不出象牙来”(都暗喻对方是狗)。如此等等,北京人称之为“骂人不吐核”。 在北京时间长了,跟北京人接触多了,会常碰上被北京人挖苦的事。 一次骑车去办事,街上骑车的人很多,突然前边一辆自行车急拐弯,我急忙一个急刹车,但我刹得太死,只听“呯”的一声,后面撞上来一位。我急忙道歉。后面那位骑车的还真客气,说:“没事,没事,但是劳驾,我问您个事行吗?”我忙说:“您问。”“您这车闸是在哪儿修的?它怎那么灵呀?”我知道这是在损我呢,但人家是堆着一副笑脸说的,让你一点没脾气。 还有一次是去医院看病,诊室里候诊的人极多,我便耍了个机灵,说:“诸位,对不起,我就开点药,开完我就走。”这时,旁边一位老兄说了一句:“谁都是开点药就走,今天哪位也没打算住在这儿。”弄了我一个大窝脖,乖乖后头排队去了。 酒糟鼻子赤红脸儿,光着膀子大裤衩儿。 |
0.00%(0)
0.00%(0)
0.00%(0)
|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