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是刘鹤为主的中财组的提出宏观思路,得到了组长的首肯背书和大力推动,但因为不是小强提出来的,他一直不感兴趣 ,所以国务院一直对此事不积极不主动,连国务院全体办公会都没有为此开过一次专题会议。 倒是国务院不断在抓小强提出的金融创新,万众创业,互联网+,专题办公会开过十多次大力推动。但是 供给侧改革,其实是组长都压上了政治前途的对经济结构的重大改革决策,力度堪比93年的宏观调控治理整顿,结果到现在为止推进不了 。 特别是,一季度的货币大放水6万亿,造成商品被爆炒,煤炭,钢材,铁矿石,甚至一个月不到价格翻番。很多钢厂煤矿看到这个行情,不要说供给侧改革去过剩产能了,都开始纷纷打算复产,扩大产能,还要加杠杆。 搞成这种形势我估计组长都要气出内伤来,这才是不懂政治的肆意妄为。我在4月初就在群里指出,一季度的货币大放水绝对不可持续,从4月开始,5月份货币就会大收紧。因为通胀是中央不可承受之痛,会直接让供给侧改革夭折。 另外在4月中旬,群里很多人说,钢材煤炭等商品上涨,是中央高层喜闻乐见的,因为这样就可以减少失业了。我明确指出,管理层很快就要出台严厉打击恶意炒高商品期货的举措,而且力度会空前巨大,远超2010年11月,因为这里炒高商品期货价格直接打的是组长的脸。群里人都记得我当时说的观点,全部验证。不懂政治是真的无法把握大势方向做好投资的。 第三、后期会如何配套供给侧改革措施。首先,各省市各地区,会用高压政治手段来上报关停并转的厂矿企业,大幅压缩钢铁煤炭等过剩产能,甚至不排除地方为了讨好中央,自我加码。其次是银行将停止为过剩产能的企业输血供奶,债转股实际上已经被组长否决,靠资本市场股民买单延续这些企业的生命已无可能。 对于债转股我说一句,想出这个主意的人真是恶毒!表面看亏损企业巨额的负债没有了,财务报表好看了,银行把呆账变成股权,资产表顿时亮丽了,皆大欢喜,那么亏损的钱到哪里去了?是全体人民买单了!注意不是股民,这种债转股最终的坏账其实是央行承担了,而央行只能靠多发货币对冲这个坏账。 也就是说,这最终还是由全体人民包括非股民,集体承担了国企的巨额亏损债务!我在这个小强提出这个债转股方案的当天就狠批,这是会长期压制股市的巨大利空举措。 还有举措,就是税收的营改增,这个事情最近把我忙坏了,五一都让我弃休,这个事情本来去年底的计划是用一年时间完成,而且还是初步完成,结果突然要求提速到五一之前全面铺开,真是把我们这样的金融央企折腾的够呛。 客观的说实话,营改增绝不是减税,实质上的效果是加税,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供给侧改革做缓冲。不但是把地方政府能给予的企业减免税的优惠全部收回,增值税这种方法让流动的每个环节的参与者,自觉的成为税收的监督者,对那些面对自然人的终端消费者企业,是大大的增加税收负担。 最后,供给侧改革一定会配套出台员工再就业分流转岗等举措,会投入巨大的财政专项资金进行补偿和培训转岗,而且也会加快推动服务业等三产的发展力度,以容纳就业。 第四、对房地产,股市,商品的影响。首先,我认为房地产将在六月份出现全年的价格低点,这是我在3月份就在群里说的观点,六月中下旬我将加大对房地产的投资。因为房地产从大局来看,虽然中央对房价过快上涨表示不满,但是必须认清,房地产涨上去就很难下来,这是中国政府和经济的命根子。 本身在中国这个巨大的泡沫资产里面,房地产还算是泡沫的谷底。后面房地产是走慢牛市,像今年年初的疯涨也不会出现,进入震荡平台,但是始终向上。对比深圳北京来说,上海的房价是被低估的。其次对于股市,我去年11月份写的微博《漫长的慢熊市》,就是最好的定义。 后面股市也不会发生股灾那种暴跌,因为去杠杆也算差不多了,但是我去年就说过,去杠杆之后还要去泡沫,A股是全球股市估值最高的,全球最大的泡沫,连估值最低的银行等大蓝筹都比国际标准高30%以上,中小创的泡沫更是人类证券史上空前绝后的大泡沫。 后面A股就是慢熊市,这里有一个政治分析,大家要注意,中央希望让资金能更多进入实体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以解决供给侧改革造成的人员再就业问题,后面管理层会更加严厉的打击恶意炒作题材股的行为。 另外特别要注意,注册制也是组长力推的,是证监会的头号政治任务,为此都修改了法律,必然要推出。但当前中央认为,注册制最好就是在熊市的底部推出,指数越低,推出注册制的阻力就越小,对市场震动就可以忽略不计,还可以让国家队的社保养老金等拿到低廉的优质公司筹码。 所以推出注册制已经是大势所趋情况下,股市越低越有利于此项工作,一举三得。本次慢熊市最少两年,会反复震荡退二进一来回收割韭菜,参考2003到2005年的走势。 最后分析商品期货,个人认为,供给侧改革当前在政治上需要压制商品上涨,但是供给侧改革的结果本身会造成供需关系逆转,我对期货的基本面分析,始终认为供给是第一位的,需求是第二位了,供给面发生变化,对商品价格走势影响极大。当前短期来看,政治上需要一个较低的价格来打压预期,使得厂方主动去产能,长期看,强行行政手段用政治高压去产能供给,会造成时间点的供需错配,这种错配如果变得超出预期的严重,长期后果将会扭曲供需,如果经济能企稳特别是房地产价格上涨,会造成供不应求。 今年政治层面的决策风险对商品期货的影响太大,这是从未有过的,务必小心谨慎,两院的思路不一致,站错队会造成巨大损失。 最后一句话:把当前所有对中国宏观经济的预判和分析,必须统一到人民日报这篇权威人士的文章上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