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 | 热点 | 图片 | 时事 | 军情 | 国际 | 评论 |
兵器 | 史海 | 体育 | 户外 | 论坛 | 博客 | 文学 |
|
万维读者网>世界时事论坛>帖子 |
习近平跟李克强在党媒上打起来了 zt |
送交者: 调侃军政 2016-05-12 09:24:40 于 [世界时事论坛] |
清华大学教授、前中投公司总经理高西庆上个月在纽约的一个讨论会上披露,习近平和李克强权力斗争的一大战场是宏观经济政策,“在紫禁城(中南海),北院是国务院,南院是中共中央。北院的国务院一直说要去产能,但一直做不到。”北院南院之间不同于中共历史上残酷斗争的另类相持不下的紧张关系是,“我对这些问题的感觉基本上是,过去有些斗争,1989年,或者1976年,你总能看见反对派,这次不同。我最害怕的不在这里,如果两大派在那里斗,你至少知道应该站在那一边。但现在,在我看来,绝对没有问题的是,双方虽然对一些问题意见都一致——如果确实有双方的话——但看上去他们却没有能力,或是……” 昨天人民日报刊发匿名“权威人士”解读中国当前经济的长文《开局首季问大势》。法广今天报道,“昨天,本台记者从熟悉北京政情人士得知,此文是习近平办公室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撰写,代表了中南海南院(党中央)观点。” 文中疑似对李克强的批评有: 【《人民日报》访谈中,这位“权威人士”批评,“恢复房地产市场正常运行,去掉一些不合时宜的行政手段是必要的,但假如搞大力度刺激,必然制造泡沫,这个教训必须汲取。” “权威人士”又提出,要避免用“大水漫灌”的扩张办法给经济打强心针,造成短期兴奋过后经济越来越糟;要“彻底抛弃试图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降杠杆的幻想”,不能也没必要用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 …… 《人民日报》访谈中,权威人士则认为,中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此外,虽然新模式、新业态竞相涌现,但需要时间,目前还处在起步期,“新动力还挑不起大梁”。】 法广:疑似回应权威人士 李克强称“相忍为国” 未搞“强刺激” http://cn.rfi.fr/中国/20160510-疑似回应“权威人士”-李克强称“相忍为国”,未搞“强刺激” 南华早报今天报道,“在许多方面,该人士的意见都与李克强总理领导下的国务院政策相违,对许多中国官员此前发表的意见也进行了反驳。” 南华早报:谁是人名日报的权威人士? http://www.nanzao.com/sc/national/15498a5ad03ca11/dian-ping-zhong-guo-jing-ji-di-shen-mi-quan-wei-ren-shi-shi-shui- 李平写的苹果日报今天的社评也指出,人民日报上述文章矛头指向李克强,“如果說,2015年A股暴升暴跌被指向習近平派系與江澤民派系的決鬥,那麼,近期整肅網絡金融、對救市措施的質疑等,則已轉向習系與李克強為代表的團派的爭鬥,尤其是網絡金融,這是李克強主打的「互聯網+」、中國經濟轉型的重點,孰料剛上馬就中箭。” 李平:神秘「權威人士」在谋杀A股?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510/19605127 法广上述报导中说: 【就在访问刊发后的当天,中国总理李克强在当天(5月9日)举行的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似乎也隐约回应了这一批评。 …… 在昨天的讲话中,李克强总理强调,近几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传统动能减弱,我们没有搞“强刺激”,而是着力推动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李克强又呼吁,各级政府要“相忍为国”,以政府减权限权换来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发挥。他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有新经济、新动能加快发展,将可带动传统动能改造提升。】 对于这样的权力斗争,我在旧文中评论过:“北院(国务院)倾向于用市场竞争淘汰去产能,而南院(中共中央书记处)反对,认为这会重创国企这个中共政权的经济命根子,但双方都是无能之辈,都不能有效地实行自己的药方,而把国计民生之争变成了权力斗争。对于中共高官来说,国计民生历来要服从于自己的权力游戏。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凡人只能自求多福。” ———————— 附录 乐山水:中国最大的利益集团是哪个 (2016年4月22日) 清华大学教授高西庆近日在纽约一个讨论会上对中国局势发表评论,挺有意思。高是中国权势集团成员(曾在宫著铭、张晓彬、王岐山麾下参与起草中国证券市场计划书,曾任中投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正部级)),发出了权势集团妄议中央的一种声音。 高西庆透露,中共执行“去产能”的具体落实措施“几乎等于是放弃关闭无效工厂、留下好工厂的做法。现在他们说,不管你关闭哪家工厂,就关掉13.5%的工厂,即便你关的是最有效的厂,关掉就是。”这项指令已经下发各省。这些措施说明了政府“无法从总体上控制什么是有效的,什么是无效的,他们实际上是放弃了三中全会决定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则”。 这种下达百分比指标的做法,是毛泽东的最爱,从镇反到文革,杀人、抓人、戴罪名帽子,都是下达百分比指标。每次打击百分之五,无需立法、执法、司法分工精细化,适合于中央集权官僚机器及其控制的乌合之众。去产能也这么干,无需市场竞争淘汰,也是适合于中央集权官僚机器及其控制的乌合之众。 为什么会这么干呢?高西庆给出的第一个原因是,“你看看所有党的文件,是啊,所有人都表示有意愿去做(改革),但不知什么原因,就是做不到。为什么?我的解释是,这个政府,从经济学角度讲,被不同的利益集团所绑架。最大的利益集团是国有企业,这是我的看法,我们的政府不喜欢这种说法,但确实是这样。” 把国企说成中国最大的利益集团,值得辨析。国企获得的利益,并非国企员工均沾的。最大的获利者是中共政权。其次是中共政权派出的国企高管。中共政权的获利是控制中国经济,支撑政权的延续。国企只是中共政权延续生命的经济工具罢了,所以中国最大的利益集团并非国企,而是中共政权。中共政权对国企的措施,包括去产能的措施,不是国企高管所能左右的,而是中共为了保命而选择的。 高西庆给出的第二个原因是,“在紫禁城(中南海),北院是国务院,南院是中共中央。北院的国务院一直说要去产能,但一直做不到。”北院南院之间不同于中共历史上残酷斗争的另类相持不下的紧张关系是,“我对这些问题的感觉基本上是,过去有些斗争,1989年,或者1976年,你总能看见反对派,这次不同。我最害怕的不在这里,如果两大派在那里斗,你至少知道应该站在那一边。但现在,在我看来,绝对没有问题的是,双方虽然对一些问题意见都一致——如果确实有双方的话——但看上去他们却没有能力,或是……” 北院(国务院)倾向于用市场竞争淘汰去产能,而南院(中共中央书记处)反对,认为这会重创国企这个中共政权的经济命根子,但双方都是无能之辈,都不能有效地实行自己的药方,而把国计民生之争变成了权力斗争。对于中共高官来说,国计民生历来要服从于自己的权力游戏。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凡人只能自求多福。 高西庆:中国政府已放弃市场起决定作用的原则 http://www.voachinese.com/content/gao-xiqing-china-economy-20160420/3294365.html ———————— 乐山水:中国经济危机到底怎么应付? (2015年10月17日) 当前的中国经济危机怎样应付,经济学者和分析师众说纷纭,但没有多少共识。参看: 分析师:中国经济处于改革开放以来最困难周期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4404?full=y 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危机,在中共眼中首要的是其政治作用,也就是对其统治稳固性的作用,其中主要的是对社会稳定的作用,后者中最主要的是对就业率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者对于经济增长和危机的分析框架,大多是GDP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吴敬琏最近在复旦大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中的演讲谈到,这来自凯恩斯对经济危机的需求侧短期分析框架。凯恩斯的框架是四驾马车,还包括财政赤字。吴敬琏认为这样的框架效力有限。参看: 吴敬琏、夏斌、刘世锦:在复旦大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中的演讲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51010/173223439415.shtml 投资需求实现已占中国去年GDP的46%,公认是高得畸形了。高盛的哈继铭最近说是超过了大跃进时期。可是中国政府还是一如既往拼命推动投资,因为这是他们最容易做的,不需要精算成本回报。 消费需求实现,公认是低得畸形了,于是学者和官员都说要让消费增长。问题是非公款消费增长需要中低收入者收入增长和社保效能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增长需要增加就业、加薪和减税。这些都不好办。 净出口增长有两种,一种是出口增加的,另一种是出口停滞甚至减少的。出口增长主要依赖于境外市场需求增长,中国可以做的很有限。出口停滞甚至减少而净出口增长,那是因为境内市场需求减少,显示境内经济恶化,而且这样的顺差会引起逆差较大国家的不满和贸易壁垒。 中央政府的财政赤字偏高,而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光是公开的一部分就被公认为高得畸形。中央政府要为地方政府兜底还债,所以整体财政赤字是高得畸形了,不太可能再疯狂增加了。 从需求侧的四架马车来看,没有什么应付当前中国经济危机的办法。 吴敬琏提出用供给侧的分析框架,包含三个因素:劳动力供给、资本供给和效率提高。 劳动力供给的以往中国比较优势是两三亿农村富余劳动力廉价到城市工作,随着农民工工资接近城市工人的工资,就不再有农村流出的低价劳动力了,也就是到达刘易斯拐点了。 资本供给包含财政投资、境内非财政资本投资和外商投资。财政投资不太可能太多增加,上面说过了。境内非财政资本供给和外商投资,取决于获利预期和营商环境改善。现实是近年来的资本外流越演越烈。 效率提高,包含了资源配置市场化、产业、管理和技术创新、管理、技术和劳动力的改善。 在复旦论坛中,吴敬琏和夏斌强调资源配置市场化中的国企改革,但是中共决定的国企改革主要不是为了资源配置市场化,而是为了党领导下的国企做大做强,这是资源配置指令化的倒退,将加剧经济危机。 刘世锦强调创新。他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响应上司李克强的“万众创新”号召,可以理解,但是创新需要自由、法治、文化、知识、技能等多方面的条件,不是官员号召就能万众响应做出来的。 效率提高是应付中国经济危机的最重要方面,但需要的深入改革都是空喊多年看不到开始迹象的。 |
0.00%(0)
0.00%(0)
0.00%(0)
|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