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习近平对“新常态”发表看法,提出自己观点和解释,如下: “在认识新常态上,要准确把握内涵,注意克服几种倾向。其一,新常态不是一个事件,不要用好或坏来判断。有人问,新常态是一个好状态还是一个坏状态?这种问法是不科学的。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并没有好坏之分,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其二,新常态不是一个筐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新常态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不要滥用新常态概念,搞出一大堆“新常态”,什么文化新常态、旅游新常态、城市管理新常态等,甚至把一些不好的现象都归入新常态。其三,新常态不是一个避风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难做好的工作都归结于新常态,似乎推给新常态就有不去解决的理由了。新常态不是不干事,不是不要发展,不是不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是要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创造精神地推动发展。这个道理,我讲过多次了。” 习近平对“新常态”的解释,反映了一种焦急心态,不准确,也不符合实际。 其一,以“新常态”为一种新的“常规态势”客观性存在而论,不但是一件“事”,而且是“大事件”。既然是“一个客观状态”,当然存在“利与不利”、“好与不好”区别。“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又是什么呢?就是对“新常态”的“态势”加以判断和利用,这才“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其二,“新常态”就是一个“筐”,是新的常规态势总览、综合,包括各行各业、不同领域里。如同“中国特色”的“特色”普遍存在一样。没什么不好听,既合乎事实,又通俗易懂。问题是“新常态”被赋予“正能量”,而各地“甚至把一些不好的现象都归入新常态”。 其三,“新常态”是不是一个避风港,至少,人们要观察、适应。尤其对官僚体系内官员更是这样。什么事情不好做、难做?真不好做、难做,还是不做?又为什都归结“新常态”?看似习近平很着急,“新常态不是不干事,不是不要发展……”。 当下,中共官员怠政、不作为十分严重,非常普遍。岂是对“新常态”认识偏差和不足。习近平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还是真糊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