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说:“以前我们老是跟着发达国家跑,看发达国家有什么,我们也要有什么,发达国家什么做得好,我们也要按发达国家的那样去做。我认为发展中国家必须改变这种思路。要看自己有什么、什么能够做好,再把这些能做好的做大做强。具体来说,发展中国家有什么,就是当前的要素禀赋;能做好什么,就是在竞争的市场中根据要素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
孙哲说:“中国要发展,毕竟是需要向美国学习的,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它的“多面性”、“流变性”和“先发经验”尤其值得我们借鉴,“举个例子,就像跑马拉松障碍赛一样,美国在领跑。中国要紧跟其后,看到它选择了正确的道路就毫不犹豫跟上去,看到它摔倒了就要避开,不要让同样问题绊倒自己。但是现在中国存在一种明明摸到了石头、知道美国是西方文明代表就是不肯过河、不肯与美国过多合作的现象。”
这两个人我都认识,对他们个人,我都没有成见。林毅夫研究经济,是个相对更内敛儒雅东方的学者,而孙哲研究政治,是相对更open进取西化的学者。这两个人都有游学美国的经历,都很有知识,有见识,有自己对学术和东西方社会的坚定看法。
两个人的经历也很有意思。林毅夫是1979年从金门背着俩篮球跳海游到大陆,在台湾迄今仍是官方在案叛逃人员。他后来一直在北京大学从事学术研究,08年被时任世行行长佐可利宣布任命为副行长和首席经济学家,任职到期后又回归北大研究经济。现在是中国官方非常信重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学家,经常出席中共高层组织的经济研讨会,意见很受重视。
孙哲是北京人,在上海复旦大学读书,毕业后就在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美国问题,后为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和清华大学中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最近据说他又回到他曾读硕、博的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国际关係与公共事务学院研究员、中国项目联席主任。
林毅夫是典型的特色论,后发优势的代表人物,以中国为主体谈,认为中国必须建立在自己的要素禀赋基础上,走自己的道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作为参考,但是不能盲从。孙哲则深受普世价值影响,先发经验的推崇者,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代表美国为主体来谈,认为中国只要跟在美国后面,走美国走过的道路,避免犯美国犯过的错误即可。
这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特质和学研经历,集中浓缩在上面两段话上,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所以这俩人现在,一个人回到北大从事研究,一个人则到哥大从事研究,还真是都走了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如果用中共传统的政治意识形态审视,这两种学术观点,其实就是政治路线分歧。不过幸亏这俩人研究的不是同一个领域,也都不在中南海内搞政治,现在也已经不是文革时期。不然的话,学术研究可以上岗上线,不搞个你死我活,恐怕是不会罢休。
我个人对这两种观点都有研究。但为了避免主观看法,弄清楚这俩人到底谁说的更有道理,我把这两段话颉取后,让朋友们发表看法。结果大家普遍认为林毅夫说的更有道理,孙哲的观点,仅得到少数几个自由派学者附和。
认为孙哲错误、林毅夫更有道理的,即有长期研究历史和政治问题的专家学者,也有经济领域的学者。甚至包括两位美国智库学者,一位台湾本土的资深媒体人,也都对孙哲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中国发展必须建立在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基础上,应该走适合自己的模式。
他们也给出的原因:研究历史的说,中西方社会具有完全不同的历史文明底层,中国是黄河流域历史文明底层,美国是地中海历史文明底层。这两种不同的历史文明,繁衍出欧美文化和中华文化,就好像不同的土壤构成,南橘北枳,道路选择当然不能脱离这个历史文明底层。
学政治的说,中国两千多年以来都是中央集权的威权型国家体制,继承的是外儒内法的政治文化。美国虽然只有两百多年历史,但其继承的是古希腊罗马的民主城邦制文化。这些政治文化经过数千年侵染,已经深入内化为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国的制度模式是由中国的政治文化内生;美国的制度模式,是由美国的政治文化内生。因为此,中国当然不能照抄西方。
学经济的说,中西方处于完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差别巨大的要素禀赋,支撑国家的经济理论也不一样。中国的经济理论底层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美国等经济理论底层是亚当.斯密等的自由市场经济学。这两个理论体系,虽然有部分理论和事务的交叉重叠,但其理论构成,具有完全不同的逻辑架构。中国的经济发展,当然要建立在自己的经济理论基础、发展阶段和要素禀赋上,否则就不仅会基础扭曲,还会水土不服,甚至拔苗助长。
有意思的是两位美国的智库学者,他们也都更认同林毅夫的说法,对孙哲对美国的赞誉之词提出了怀疑。这两位经常到中国参加学术研讨交流的学者认为,如果说“多面性”和“流变性”,他们认为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后,更具有“多面性”和“流变性”特征。而且中国的“多面”和“流变”还具有动态可塑性,美国的“多面”和“流变”已经出现了结构性固化,凸显为日渐明显的美国政治和经济社会矛盾。他们也认为,美国的“先发经验”只能供中国参考,而不具有“示范标杆效应”,中国发展,还是应该走更适合自己的道路。这两位美国智库学者甚至认为孙哲不仅不懂中国,也不懂美国,不仅不懂美国的历史,也不懂美国的现实。
台湾的那位资深媒体人则是从台湾遇到的社会转型困境,以及中美的战略博弈入手。这位媒体人经历过两蒋的威权社会,他当然更习惯于今天的民主政治。但另一方面,他对台湾冗长的民主转型过程,和在这个过程中所出现的脱离了民主政治本质的东西,比如社会撕裂、政治恶斗、民粹泛滥、经济停滞等也深感痛心。
他说中国社会即便向民主转型,也不能像孙哲说的那样就采取简单的“跟随战略”,而是要保持足够的政治主动性和社会控制能力,要循序渐进。如果像台湾这样贸然走上另一条道路,以大陆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社会多样性撕裂,必然会陷入比台湾更严重的灾难性民主陷阱。而且,他进一步说,从中美博弈的视角看,即便是中国想采取紧跟美国的“跟随战略”,美国也不见得就让你跟随。美国的核心利益是保持全球范围的排他性影响力,他怎么可能让中国一路跟随他成为另一个超级大国呢?
各位牛粉怎么看林毅夫和孙哲的不同?你们认为哪个说的更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