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亚维 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饿死达三千五百万之巨的大饥荒,至今得到的关注是很少的。
迄今为止,除了外国几个学者,如冯克,中国如杨继绳,依娃,和搞历史的人,如明镜出版社的高级记者高伐林先生外,得到的反响可以说寥若晨星。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饿死了这么多的人,为什么大饥荒仍然得不到大众的关注,起码是知识分子或中国的读书识字阶层的了解?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与此类似的例子,让我延伸到国际上,例如日本当年的侵华史,南京大屠杀,德国的纳粹时代,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等。比较一下这三个国家,比较一下这三国发生的历史事件,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了只有两类的态度:以德国为一种;以日本和中国相似,为另一种。让我们先来看德国的态度: “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在其首都华沙,东道国安排参观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并敬献花圈,突然,勃兰特在在电视摄像机前和无数记者的闪光灯下,扑通一声双膝跪倒在寒冬坚硬而冰冷的大理石上,全世界为之大哗....这一跪,仿佛使周围空气凝固了,连东道国代表团都瞠目结舌,不知所措。这个举动绝不在计划日程之内,勃兰特事先未同任何人商量,就跪下了,就连勃兰特的随从施密特、格拉斯、南宁等被西方人称为冷面铁汉的人也都禁不住潸然泪下了。当天,东西方顿时掀起轩然大波....当时,波兰东道主们感到极大的震动和惊讶,许多波兰人更为勃兰特的举动感动得热泪盈眶.... 后来诺贝尔奖委员会一致提名通过,授予勃兰特1971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当晚德国青年举起火炬,络绎不绝地来到勃兰特的寓所,向他表示”“衷心的祝贺。”(综合当时的报道)
勃兰特这一跪说明了什么?它代表了当今德国人对“人的尊严”的理解,对历史上自己的罪恶的忏悔,是对犹太人,波兰人和千千万万受德国纳粹政策迫害死去的人的一个态度,是对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交代。日本人显然没有类似的举动。否则中国人就不会整天追着要日本道歉了不是?日本人或许会反问一句,就算南京屠城我们杀死了三十万中国人,难道你们自己自相残杀的人比这数字少吗?你们又有什么解释呢?是不是“自己的孩子怎么打都行,外人不能教训他”?- 你们中国人的“特色”:“内外有别”?难道自相残杀的是猪不是人吗?看看今天中国人和当局对大饥荒的态度,中国人是无法回答这些问题的。
最后,是什么导致了德国作为西方民族,中国和日本作为东方民族,对历史事件截然不同的态度呢?答案:这是各自的“民族性”(集体的认知成熟阶段)造成的 - 前者是“理性文化”的集体,后者是“感性文化”的集体。简单地说,理性的特点,是原则,逻辑,前后一致,反思纠错,最后是进步。感性的特点,是变化无常,缺乏原则,主观为中心,前后矛盾,最后,原地踏步,没有发展。在认识上是否这样?如同我们不可能想象美国会再重复对黑人历史上的奴隶制,我们可以相信德国人不会重复第二次大战时的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了。但是谁能保证日本的军国主义不复活?谁能保证中国的“文革”不再发生?这就是“感性文化”和“理性文化”,“感性民族”和“理性民族”的区别。最后如果有人提及,如果日本也属于“感性集体”,怎么解释他们现在的民主制度呢?我的回答是,那是外界的原因造成的,如迈克阿瑟。如同台湾的蒋经国与台湾民主制度的关系,它们都属于特殊或区域性的情况,不具有普遍意义。 西方有一句谚语:“忘记了历史意味重复”。感性认知的特点就是“易忘”和“无常”,导致经常重复过去的错误。中国人今天是不是感觉“毛泽东时代”又回来了?- 这个就是“感性集体”的历史始终原地踏步,车轱轳转一样“二十四史”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