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世界时事论坛>帖子
世道变了:谁烂到极致,谁就成了传奇?z
送交者: 一枪中的 2016-01-11 09:39:36 于 [世界时事论坛]

  这种“没有最烂,只有更烂”,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中也是普遍现象,而且屡屡是“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越是没有心中底线、越敢于突破社会底线的人,越大赚特赚其钱,让心中底线尚存、也敬畏社会底线的人,为之气结,又无可奈何


  老高按:十几年前读过当时旅英学者赵毅衡的一篇文章,标题就给我很深的印象:《很笨,更笨,极笨,还是得“往下笨”——当今文化发展的一个全球性忧虑》。
  所谓“往下笨”,是英文“Dumbing Down”。赵教授说:
  笨则笨矣,何谓“往下”?请看好莱坞拍片,只要票房成功,就连着往下做续集,影评家称之为“很笨,更笨,极笨”(Dumb,Dumber,Dumbest)。《大白鲨》(Jaws)已有四集,一代代鲨鱼就是不改吃人本性;《杀人狂》(Psycho)有四集,法院判不了监牢关不住;《死不了》(Die Hard)果然不死,第二集名为《更死不了》(Die Harder),第三集干脆叫做《死不了兜着走》(Die Hard With a Vengeance);《致命武器》(Lethal Weapon)拍到第三集,满银幕不断炸出大火球,可称“炸呆子”电影;《警察学院》(Police Academy),竟然连续拍到七集,坚决笨到底。《泰坦尼克号》如果能浮出水面,哪个公司都愿意拍续集;《拯救大兵》果然被《珍珠港》跟上,不腻死最笨的观众决不罢休。
  这种现象,何止于赵教授所说的“往下笨”?还有“往下恶”,还有“往下脏”,还有“往下烂”,还有“往下假”、“往下丑”、“往下邪”、“往下贱”……人类似乎不是“天天向上”,倒是天天向下!

  像我这个年龄的人都会记得,“文革”大乱达到大治,从1967年开始,各省、市、自治区陆续成立新生红色政权——革命委员会,那一天的《人民日报》必同时发表三篇大文章:一篇该革委会成立的报道,一篇《人民日报》的祝贺社论,一篇该省革委会成立大会给毛主席、党中央(先毛主席后党中央的顺序是绝不能颠倒的)的致敬电。前两篇没有什么看头,官样文章而已,话语权只在中央文革;第三篇则须显露该省秀才的才华和该省革委会领导人的素质、胆魄、眼光——“致敬电”就是“效忠信”,格式和立意虽然千篇一律,但在表演“无限忠于”的擂台赛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三十个省市,三十篇致敬电,一篇比一篇华丽,一篇比一篇高亢……当时少不更事的我,都觉得有越看越作呕的感觉。多少年之后让我想起来,觉得只能改动诗人北岛的两句诗来形容:真诚是真诚者的墓志铭,虚伪是虚伪者的通行证。
  别的且不说,就说最开头的称呼吧,从刚开始的上海、黑龙江、贵州等省市的致敬电,到一年多过去、最后的北京市的致敬电,致敬电开头的定语,刚开始的几篇,还就是相对朴素的“敬爱的毛主席”;随后就变成了“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最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然后一个“最”变成两个“最”、三个“最”,到最后成立革委会的几家,起首都是“最最最最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幸亏中国只有三十个省市,若有一百个,恐怕连用十个“最”都是有可能的。
  上面所说的这一幕,凡经过那个年月的人们都记忆犹新。从2012年底开始从政界人物、商界大佬到官方媒体,乃至升斗小民,对习近平的颂扬一声比一声高,我为什么对此抱有本能的反感和怀疑?就是因为“文革”中给我刺激太深。
  这种“没有最坏,只有更坏”,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中也是普遍现象,而且屡屡是“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越没有心中底线、越敢于突破社会底线的人,越大赚特赚其钱,让心中底线尚存、也尊重社会底线的人,为之气结。
  美国和西方社会类似的倾向也是很严重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和“水朝低处流”,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但是这些国家在评价体系上采用双轨制,对商业价值和专业价值加以区分和平衡,还有法律体制、社会团体和媒体舆论加以约束和扶持,精英与大众的关系大体上还比较正常,彼此的交流和影响持续进行……因此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基础虽然受到“往下笨”趋势的冲击,但基本上还保持了稳定。
  例如西方的艺术、娱乐界评价体系的双轨制,就很起作用。影视作品叫座归叫座,叫好归叫好;文学书籍畅销归畅销,评奖归评奖。一般观众和读者,会热衷于看血肉横飞的所谓大片,但他们心中都明白,这些东西狗肉上不得正席,绝对不是什么传世精品。而在中国,倒是也有整套的负有“舆论导向”功能的评价体系,但在消费者心目中,早已信誉扫地!于是,作品与观众,就彼此恶性循环地往下烂,分不清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了。
  本来只打算写个简短的“老高按”,推荐一篇短文《比烂的世界》。没想到我自己的啰嗦话反而更长。《比烂的世界》其实写得不算太好,但提出的问题,值得深思。


  比烂的世界

  假张,假装在纽约



  1、

  这阵子有一部小制作的网剧红了一把,虽然还没有到全民刷屏的程度,但是声势也不算小了。为了避免做广告的嫌疑,我不说这部剧的名字,反正知道的都知道,不知道的也不必知道。
  红的原因,据说是这部剧的剧组很穷,为了省钱做出种种雷人之举。虽然是一部古装电视剧,但是演员们却都穿着现代的凉鞋;剧组甚至连长裤都买不起,演员们只能穿短裤,所以镜头前时不时就露出白花花或者毛茸茸的小腿;剧中皇上出行时的轿子连顶都没有,就是用一把普通的椅子改装了一下。
  出于好奇,我也去看了几集,大致就猜到了是怎么回事。这部剧虽然不乏可取之处,比如演员都还挺好看而且演得也讨喜,但是剧情实在太弱智,情节上的漏洞比比皆是。总的来说,是一部非常烂的电视剧。
  但是这部剧的导演和宣传非常聪明,他们知道在这个信息严重过剩的时代,一部小制作网剧——不管好还是烂——如果没有噱头,都很难脱颖而出,于是就干脆豁了出去装穷卖雷。
  一开始,先是有几个娱乐类的公众号放出风声,历数此剧的种种雷人之处。在它们的引导下,大家纷纷奔走相告,此剧有毒,穷得坦荡,雷得销魂。随后传统媒体和更多的公众号自发跟进报道,于是名声就像滚雪球一样累积,这部剧不出意外地红了。
  我猜他们大概是受到了泰剧《不一样的美男》启发——那更是一部雷得让人皮开肉绽但却被很多人甘之如饴的雷剧之王。
  这样的宣传手法其实没有什么奥秘,人人都可以效仿,无非就是承认我烂,我就是烂,烂到了极致,就成了传奇。
  那些也烂、但是烂不过它,或者做不到心安理得撕破脸地烂的,就输了。
  说到底,这是一个比烂的世界。

  2、

  我曾经对烂片恨之入骨,遇到烂片总要痛骂几句。直到我上个月看了《师父》。
  那是一部质量中上乘的国产电影,风格独特,情节紧凑,演技精湛,故事好看,有大时代的幻变更替,有小人物的不由自主和为了自保的周旋算计,有一点点清奇的脑洞,一点点中国式的魔幻和荒诞。
  我一次次地向我的朋友们安利(“安利”何意?不懂。——老高注),一定要去看《师父》,不看会是一个损失。
  在豆瓣和朋友圈,这部片子都收获了惊人的好评。然而这一切并没有什么用。在别的烂片大烂片都能轻而易举地拿下几亿十几亿的票房时,《师父》的票房只有尴尬的5000万,可谓一败涂地。
  有人向我解释说,因为电影院线给这部片子的排片太少,很多人就算想看也看不到。但是排片是由市场决定的,正是因为观众少,所以影院经理才不肯给这部片子多排上几场。所以归根结底,还是看的人少。
  这么好的片子,票房却差得这么离谱,我几乎要吐血,久久无法释怀。
  但是,我对电影院里那么多的国产烂片反而从此释怀了。因为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电影。
  如果随随便便拍一部烂片,装疯卖傻一下就能轻而易举地大赚一把,那还有多少人肯花上心思去认认真真地拍呢?
  所以也就难怪一部又一部的烂片成群结队堂而皇之厚颜无耻地出来捞钱了,他们不过是在迎合大多数观众的趣味而已。

  3、

  社交媒体上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模式的热门事件,那就是某个人在公众场合不守公德的行为被有心人拍了下来发到网上,然后大家群情激奋,扑上去把事主撕得体无完肤。
  不管是在地铁上啃鸡爪时掉了一地的低素质乘客,还是没有管住自己的孩子而给他人造成不便的家长,都会招来山呼海啸的谩骂。如果事态的后续是某个路人路见不平出手狠狠教训了那个讨厌的外地人或熊孩子,又会引起满堂喝彩。
  即使是那个因为偷了超市的东西被抓住而跳楼自杀的少女,死了之后依然得不到大众的原谅,多少人仍然觉得她死有余辜,毫不足惜。
  你怜惜她,你就是圣母心。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虽然不守公德是一种恶,但是随便把别人的照片视频发在网上,同样是一种恶;恶语相加,人肉搜索,游街示众,把对方不留活路地往死里骂,更是一种恶。
  难道沒有更好的方式吗,例如,发对方的视频时用马赛克遮住脸,把大众批评的矛头指向那个错误的行为,而不是犯错误的那个人?
  你错了,就该接受惩罚,就该万劫不复,永世不得翻身;你犯恶在先,就天然地赋予了我用另一种恶行使私刑的权利。
  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许多人信奉的真理:以恶制恶。
  这样冰冷的丛林法则,常常让我感到不寒而栗。因为在这样一种图痛快的集体同仇敌忾正义感爆棚的情绪宣泄里,宽容、理性、温和全部荡然无存,处处图穷匕见戾气横生,人人持利刃相刺,最终成就了更大的恶。

  4、

  所以,恶毒成了才华,促狭变成了犀利,刻薄被当成有趣。
  越大声,越刻薄,越有人追捧。
  所以,各种“婊”成为了网络热词,被很多人挂在嘴边,随便就可以贴在某个他们看不惯的人身上。
  所以,“致贱人”、“致low逼”这样的文章才会在微信上爆红。
  所以,才会有人在介绍自己写爆款文章的经验时带着一丝成功的自得说:
  “你说话很温和,你观点很中立,你性格很宽容。那你不要写公号文章了。你不适合。
  “你看了《乌合之众》就会知道,任何时代的领袖,包括意见领袖,都是特别偏激的。
  “偏激的观点才具有煽动性。”
  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比烂的世界啊。


  近期图文:

    给这一轮太平盛世的备忘录    
    
我来给《2015文化“小事”记》补遗    
    
否定“袁世凯导演兵变”的几段史料    
    
岁末之问:“我是谁”与“我们是谁”    
    
抽象的魅力:书法、音乐与数学相通    
    
“中国式病毒”这个概念确有开创之功   

0.00%(0) 0.00%(0) 0.00%(0)
当前新闻共有1条评论
笔  名 (必选项):
密  码 (必选项):
注册新用户
标 nbsp;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