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论坛 | 时事论坛 | 汽车论坛 | 摄影论坛 |
股票论坛 | 游戏论坛 | 音乐论坛 | |
万维读者网>世界时事论坛>帖子 |
斯大林与毛泽东 z |
送交者: 一枪中的 2016-01-11 09:33:04 于 [世界时事论坛] |
俄国学者潘佐夫研究毛, 却提出了不同看法。
早年调查研究不够科学
解读毛泽东的人生,存有一个常见误区,即将他视为两个人——1949年前,毛泽东几乎总是正确的;而1949年后,毛泽东却做出一系列错误决策。
曾经绝顶智慧,后来却屡屡失误,同一个人,反差如此巨大,确实匪夷所思。按常规说法,“前期”毛泽东注重“实事求是”,所以从胜利走向胜利,“后期”毛泽东无法亲临一线调查研究,背离了“实事求是”,所以犯错
但是这种解释未必成立。“前期”毛泽东确实重视调查,但方法却不够科学。以1925年12月1日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为例,名为“社会分析”,却背离了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实证不足,数据来源模糊,只有结论让人印象深刻:三亿九千五百万人是革命的朋友,四百万是动摇分子,一百万是敌人。这个数据显然是随意拼凑出来的,因为按1922年普查数字,中国人口已达4.63亿。
再以1927年3月《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例,毛泽东为此到基层调研了32天,被认为是“实事求是”的典范,但文中只列举了农民运动的好处,未及缺点。事实上,当时农民运动存在过激行为,著名学者叶德辉、中共要员李立三的父亲,均以土豪劣绅的罪名被处决。陈独秀曾说:“湖南初期的农民运动缺少党的指导,遂不免有些原始的幼稚举动,如捕人、罚款、阻禁,企图均分土地……引起一般社会之惊恐。”“国民革命军百分之九十是湖南人,整个军队对农民运动的过火行为都抱有敌意。”再比如,毛泽东曾多次实地调查农村土地分配状况,他认为:“地主富农……只占百分之八左右,而他们占有的土地……则达全部土地的百分之七十至八十。”(据1947年发表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然而,学者乌廷玉的研究结果是:建国前地主富农占人口总数6%—10%,据有全部耕地仅28—50%。这与当时薛暮桥、钱俊瑞、Buck等中立学者调查数据相近。学者郭德宏发现,在调查中,毛泽东把小土地出租者误为小地主,将富裕中农错划成中农,在调查样本的选取上,亦欠科学。
可见,“前期”所谓“实事求是”,可能是历史建构的结果。
斯大林几次救了毛泽东
在潘佐夫看来,毛泽东一直是个充满理想的人,他蔑视现实条件的制约,坚信凭着坚强的意志,足以战胜一切限制。在早年文字中,毛泽东常苦恼于自己“意志薄弱”。因坚信“精神作用”,毛总是倾向于激进的、暴烈的方案,因此几度失势,可奇妙的是,斯大林几次都扮演了拯救者的角色。
1924年,斯大林因不相信当时只有百余名党员的中共能成事,转而支持孙中山,要求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完全成为附庸。陈独秀虽不同意,却无可奈何,直到30年代中期,中共每月需从莫斯科申请3万美元经费,方能维持组织运转。
陈独秀早就提议建立中共自己的武装,面对国民党右派威胁,他多次发出警告,却都被鲍罗廷等驳回,“4·12政变”后,局势急转直下,斯大林为掩盖失败,诿过于陈独秀,称他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正是在此背景下,陈独秀不以为然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得到莫斯科关注,受排挤的毛泽东重回领导岗位,从而有机会领导“秋收起义”。但是,斯大林的瞎指挥再度把事搞砸,李立三忠实地执行了他的命令:在大城市发动起义。可一连串失败,让中共几乎输掉全部底牌,毛泽东在攻击长沙未果后,毅然抗命,转向井冈山去开辟根据地,毛因此被革职,还差点被开除党籍,好在井冈山太偏僻,无人及时收到消息。井冈山根据地迅速发展,斯大林及时注意到这一情况,在他的干预下,毛泽东恢复了职位。1931年,中共中央机关分批转入中央苏区,毛泽东被架空,博古等人一度想“除掉”他,但又是斯大林,提议要给毛泽东安排工作,博古等人谎称毛在生病,最好去莫斯科休养,但斯大林不同意,宁愿派最好的医生去瑞金。正是在斯大林反复过问下,毛泽东躲过一次次清洗,并参加了长征,没被留在苏区。
长征到达陕北后,共产国际派来王明,毛泽东的权力再遭挑战,又是斯大林出手,将王明轰到武汉,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核心地位。
一次次被约束的理想
为什么斯大林屡屡帮助毛泽东?其实,斯大林并不了解毛泽东,他与中山大学的中共秀才们接触更多,但斯大林不是靠写作和喊口号跻身高层的,而是靠扎实的基层工作成绩,在毛的上升轨迹中,他依稀看到自己的痕迹——固执己见、喜欢抗命、意志力强、充满理想,有解决问题的手段。斯大林与毛泽东也有冲突,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此前红军被包围在贫瘠的陕北,正准备“第二次长征”。消息传来,毛泽东极为振奋,准备把蒋介石“交给人民审判”并处死。但斯大林措辞严厉地指责了这种想法,在他的干预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假意邀请毛泽东去重庆和谈,毛知蒋不怀好意,准备与美蒋彻底决裂、兵戎相见,但斯大林再度施压,毛泽东只好登上前往重庆的飞机,事实证明,这一举措完全出乎蒋的预料,中共一举掌握了主动权。
毛泽东一直抱有彻底改造社会的理想,在井冈山时,他便将周边农田统统收归集体所有,再依据各家劳动力多少,分配给大家,引起农民激烈反抗。在陕北,毛也曾想推行这一理想,却被斯大林坚决叫停。对于新中国,毛泽东的最初设想是不立宪法、不设党派,甚至无需人民代表大会、政协等,然而,斯大林反复干预,一次次提醒了毛泽东,还没到实现理想的时候。在当时,斯大林的权威仍是重要资源,谁敢对他置之不理,自身地位难保。在重大决策上,毛泽东总是小心翼翼地揣摩斯大林的想法,并努力去迎合他.这就是为什么,抗战时毛泽东会提出折衷的“新民主主义”,以安抚斯大林,中共正努力团结多数群体来抵抗日军,从而减少了苏联的后顾之忧。出于同样理由,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也接受了斯大林的所有“建议”。应该说,每当毛泽东准备在理想之路上狂奔时,斯大林都踩下了刹车。 终于没人踩刹车了
1949年12月,毛泽东出访莫斯科,斯大林和他见了一面后,竟一个月未再理会,这是斯大林经常玩弄的手段,但这次做得太出格。虽然最终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但其中包含了一些不平等条款,对中方提出的援建要求,斯大林总是借口不能太急躁、要平衡发展,予以拒绝。为了让苏方放心,毛泽东特意提出,希望斯大林派一位精通哲学的人帮助自己整理文稿,斯大林派来哲学家尤金。 对斯大林的霸道、阴谋和多疑,毛泽东深有体会,但他始终未将斯大林视为敌人,因为在毛的成功之路上,斯大林给过太多扶持,更何况,在几次重大历史关头,斯大林的决策又是如此正确。
还有一层不易察觉的心理因素:毛泽东年轻时反感自己的父亲,认为他专制、暴躁且固执,可毛泽东成为父亲后,也延续了这些特点。从激烈反对,到遭遇挫折,再到最终认同,这恰好说明,一个人很难摆脱环境的塑造,经历同样艰难,往往会在性格中留下同样的伤痕。 毛泽东批评斯大林,但他又深深地理解斯大林。当赫鲁晓夫彻底否定斯大林时,毛泽东初期只是觉得太草率,随着对赫鲁晓夫了解的深入,他失望地发现:这是个没经过什么大事、理解不了斯大林的傻瓜。
然而,随着斯大林的去世,赫鲁晓夫又缺乏足够的权威和智慧,再没人能阻挡毛泽东去实现理想了,长期被压抑的激情全部迸发出来,先是“大跃进”,后是“文革”,毛执着地营造着想象中的完美社会。在潘佐夫看来,毛泽东是完整的,并无“前期”“后期”的区别,只是在各种约束下,“前期”他的理想常被打折,无法偏离现实太远,而“后期”则再无约束,理想终于挣脱现实,狂奔而去。 |
0.00%(0)
0.00%(0)
0.00%(0)
|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
![]() |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