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 | 热点 | 图片 | 时事 | 军情 | 国际 | 评论 |
兵器 | 史海 | 体育 | 户外 | 论坛 | 博客 | 文学 |
|
万维读者网>世界时事论坛>帖子 |
最大的危险不是房地产,而是改革只剩下“叫”和“做前戏” zt |
送交者: 调侃军政 2016-01-01 06:38:53 于 [世界时事论坛] |
文/马光远 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不是产能过剩,不是房子卖不出去,而是民众对改革丧失信心。改革如果逆民众的期待倒退, 改革如果只是敷衍和甜言蜜语的哄骗,改革如果只是在做前戏,最终会把解决问题的时间耗尽。学者们如果陶醉于诸如“供给侧”之类的词汇不能自拔,还高潮迭 起,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耻辱和悲哀。 最近,经济学界在热炒“供给侧”和“供给经济学”。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指出,中国的供给 经济学,不是美国供给学派的翻版。因为时下中国“供给侧”存在的问题相对于美国上世纪70年代,要复杂很多。起码,我们的市场经济地位还没有被主要国家所 承认,只能看2016年能不能按照当时世贸的规则“自动”被承认了。在我看来,中国的“供给侧”更重要的使命是推动改革,啃改革的硬骨头。因此,中央经济 工作会议谈及“供给侧”是指“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而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在制度层面,构建跨越中等陷阱必须的现代金融、产业、财税等制度体 系,放松各种管制,打破垄断,释放民间资本的活力;在技术层面,通过营造激励创新的生态,实现创新驱动;在人力层面,通过教育制度改革,实现人力资本的跨 越;在社会保障层面,通过提升社保水平和改革收入分配,实现共享发展。总之一句话,就是真刀真枪的推动关键领域的改革。 基于此,在确定2016年经济政策的总框架时,改革首次作为五大政策之一被提及,叫“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在改革政策上,强调的是一个“实”字。所谓“实”,就是要要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 然 而,十八大之前的十年,由于改革的停滞,可谓真正的改革“失去的十年”,导致民众对改革失去了耐心和信心。尽管中央深改小组成立以来已经召开了19次会 议,每次会议都会就一些改革重大议题做部署。然而,笔者的观察,这两年来,坊间对于深改小组的会议普遍反应非常平淡,鲜有媒体对此进行深度的关注和评论。 其中只有一次会议例外,因为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的方案,引发了一段时间的热议。这种改革碰到的民意的灰心和冷遇是一件大事,值得深思和关注。究其 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其一,一些改革长期以来止步不前,年年列为重点,年年没有任何实质性突破,民众对改革出现期望上的厌倦、 失望和疲劳症。比如,对于民间投资进入垄断领域的问题,每年的口号不外乎“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但具体如 何进入,何时进入,却一直没有任何切实有效的办法; 其二,一些举措,依然没有脱离让民众支付成本的改革思维,改革不仅没有给民众带来利益,却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让其受损。比如,资源价格改革,以及房产税等税收方面的改革举措,名为“结构性减法”,但事实上,税收却年年暴增; 其 三,一些改革,既没有量化指标,也没有时间表,民众年复一年看到的,只是“继续深化”,“继续完善”,“进一步理顺”,“稳步推进”,“健全”等一些操作 性不强的东西。比如,收入分配改革,几乎是每年的焦点话题,然而,如何破局,如何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还需要真正的有含金量的方案; 其四,一些领域的改革,与真正的改革的方向背道而驰。比如,国企改革,集体土地的改革,户籍改革,在大的方向选择上,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其 五,一些改革,缺乏民众参与和表达意见的渠道,一些重大的改革措施关起门来少数人搞,民众缺乏对抗利益集团的途径,改革要么成了作秀,要么成了既得利益者 之间划分利益的游戏,挫伤了民众对改革的热忱和积极性。比如成品油价格改革机制既然作为一个重大改革举措出台,大家就要遵守游戏规则,可是,国际油价一大 跌,我们要么通过加税,要么直接耍赖皮的手段延缓调价,损害了政策本身的权威和严肃性; 其六,一些改革的方案,仍然存在由被改革者自身出台改革自身方案的尴尬路径。比如,很多领域,发改委事实上是改革的对象,但发改委又是改革的主导部门。而很显然,用刀子割自己的肉,难度是很大的。 的 确,改革进入了深水区,难度越来越大,每走一步都很难,民众对改革的期望值和改革本身的进展有较大的落差。总之一句话,每年都听到要改革,要改革,然而, 每年都停留在“深化”,“加快”,“研究”,“促进”,“完善”,“强化”,“抓紧”等没有任何硬约束的字眼上,如果改革给老百姓的感觉,就是一直说甜言 蜜语,就是一直做前戏,而不真正深入到下一步实质性的举动,百姓对改革的热情是很难持久的。在关键领域不痛下决心推动的结果,就是改革的民意基础越来越薄 弱,改革的共识逐渐破裂,这才是中国当下最大的挑战。记得小平南巡20年之际,人民日报也发文疾呼,“纵观世界一些大党大国的衰落,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只有 修修补补的机巧,没有大刀阔斧的魄力,最终因改革停滞而走入死胡同。” 笔者承认,今天的改革已不同于30多年前,无论是改革的共 识和路径,以及改革的难度都超乎想象。比如,就改革的共识而言,30年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人心思变,人心思改,改革对任何一个团体、任何一个阶层而言, 都是“帕累托改进”,但在今天,渐进式改革本身的天然弊端导致利益群体的分化,经济领域的深层改革更多指向改革的既得利益者,在缺乏一个整体的制度安排和 利益协调及谈判机制的情况下,既得利益集团成为改革的阻力,而真正希望改革者却鲜有任何参与改革的机会,缺乏改革的话语权和参与权。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承 认改革的难度在增加,然而,如果藉此借口就不推动,就在改革上无所事事,则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会断送了改革。同时,由于改革“低垂的果实”已经摘完,也 就是容易改的早都改完了,剩下的都是难点和关键点。因此,对于今天中国的改革而言,如何改,怎么改,其实是第二位的问题,关键是有没有责任和魄力,打破改 革的僵局。 在当下中国经济处于深度调整的情况下,笔者一直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增长只是解决了中国的温饱问题,如果通过 真正的改革,建设真正的市场经济和法治国家,中国未来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倒不是什么产能过剩,房地产,仍然是改革有没有动真格,仍 然是老百姓对改革有没有信心。对改革没信心,等于对国家的前途没有信心。真正的改革其实不需要每年堆砌一堆新的词汇,“供给侧”如果只是满足于创造新的词 汇,如果只是掩饰在改革层面停滞不前的事实。这样的“造词”行为将会葬送改革的大好前程。 中央经济会议指出:要加大重要领域和关 键环节改革力度,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这是救中国经济关键的关键。面对时下中国经济的困局,只有真诚的改革,而不是做“前戏”的改革才能 救经济。回到80年代吧,把改革的主导权交给老百姓,让老百姓去试错,去闯大关。如果改革真的死了,那将是一场真正的危机的开始。 |
0.00%(0)
0.00%(0)
0.00%(0)
|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