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世界时事论坛>帖子
是全面生产过剩 不是结构性问题——评新华社特约评论员《以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
送交者: 地富反坏 2015-12-31 08:33:41 于 [世界时事论坛]
是全面生产过剩    不是结构性问题
  ——评新华社特约评论员《以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

迎   春

one_20151228090522694.jpg 

  12月21日新华网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了题为《以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以下简称《文章》),是一篇典型的脱离实际的唯心主义文章。

  《文章》说了几句有用的话:“解决经济问题关键在于把好脉,用准药。”又说:“处大事贵乎明而能断。”这里首先是“把好脉”,要“明”。如果对于客观存在的经济情况不明,只会背一些“新常态”之类的概念,恐怕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一,“把好脉”:所谓的“新常态”是脱离实际的错误判断

  《文章》说:“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是我们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这是一个错误的判断。

  “把好脉”,要情况“明”,首先要搞清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形势?是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还是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

  大量事实说明,当前我国面临的是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而不是什么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

  1,我国的经济形势是“下行压力加大”,而不是保持中高速增长。

  自2008年爆发世界经济危机以来,仅从政府确定经济增长目标的变化就可以看出,我国经济面临的形势是“下行压力加大”。由上届政府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8%的目标,不断下降到保7.5%;再到保7%;现在又降到6.5%左右。可见,我国的经济形势不是什么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而是“下行压力加大”的态势。

  2,当前我国经济问题是全面生产过剩。

  《文章》在讲到明年经济工作的部署时说:“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五大任务。”

  为什么要把“去产能、去库存”放在五大任务里呢?就是因为生产过剩。当前我国的生产过剩,决不是什么“部分产能”过剩,而是相对于我国消费能力的全面的生产过剩。

  2014年我国生产粗钢8.23亿吨,占全世界产量的49.5%,是当年欧盟28国总产量的4.8倍;水泥产量24.8亿吨,占全世界总产量的60%;其它的生产资料生产也过剩,按照国务院有关部委的计算,我国国内消费大约需要4亿吨粗钢;水泥实际需求约16亿吨。(参看国务院批转《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去掉几亿吨粗钢、十几亿吨水泥以及相关产业的产能过剩,将会降低多少国内生产总值?

  生产资料的生产过剩,不仅是粗钢、水泥,还有煤炭。“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大中型煤炭企业亏损面已达70%以上,黑、吉、辽、冀、鲁、皖等省份煤炭行业整体亏损。截至6月底,山西煤炭行业连续12个月亏损。前7个月,山西产煤5.31亿吨,亏损71亿元;吨煤利润从去年的‘不到一瓶矿泉水’跌到‘挖一吨煤亏十元’”。这也是生产过剩的结果。其他行业就不一一列举了。

  生活资料的生产也严重过剩。

  最近网上流传一则报道,叫《纺织服装业现倒闭潮千万工人失业》,说这个曾经占出口半壁江山、上下游产业近1.7亿人就业的行业,因为生产过剩而出现倒闭潮。

  据新华社报道:“ 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认为,目前中国家电产业的产能并不单单是过剩,准确来讲应该是巨大过剩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空调洗衣机等白电产业,在平板电视等黑电领域同样存在。目前家电领域快速的产品迭代以及价格下滑问题,都是产能过剩的后续影响。”(《产能过剩困扰中国家电业  转型升级路在何方》新华网12月21日)

  住房是人民生活用品中最昂贵、最耐用的消费品,我国的住房过剩严重。中央领导人也提出房地产业要“去库存”,可见房屋库存的严重程度。

  综上所述,我国工业的生产过剩,不仅是生产资料的生产过剩,也是生活资料的生产过剩,不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而是全面的生产过剩。在这种全面“去产能”、“去库存”的形势下,还可能保持“中高速增长”吗?还能够持续保持6.5%左右的年增长率吗?当然不可能!

  3,造成生产全面过剩的原因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为世界、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供廉价商品,因而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引进外资,发展对外贸易,使生产得到一段时期的高速发展。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中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竟占到7.6%和8.7%。(《中国统计摘要》2015   第36页)就是说当时大量生产的产品是为外国、特别是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靠借债搞社会福利的日子混不下去了,爆发债务危机,致使我国的对外贸易急剧下降,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至今已经有七年之久,债务危机的影响至今还没有消退,我国的对外贸易,不仅不能带动经济发展,有时还会给经济发展带来负增长。因此,有什么理由说我国经济一定能够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

  可见,无论从近几年的经济形势看,还是当前面临的经济问题看,还是从历史发展的原因看,我国经济面临的是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而不是保持持续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

  以上几点都是根据事实得出的结论,不是根据某种主观意识得出的结论,因此,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是科学的。

  二,“用好药”:以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的“药”不对“症”

  首先,当前经济存在的问题,不是“结构性”的,而是全面性的生产过剩,“结构性改革”的“药”就不对“症”。

  其次,《文章》说:“新常态下,经济工作要有新思路。实践已经证明,仅仅依靠需求侧的办法并不能彻底破解难题;经济下行、企业效益下滑等困难,病根是供给体系出了问题。比如,我国升级的、高品质的消费需求,还没有得到很好释放,导致去境外购买‘马桶盖’等现象出现。因而,相比以往强调需求侧,结构性改革更多注重在供给侧发力。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文章》所谓的的“经济下行、企业效益下滑等困难”,既不是所谓的“供给侧”的问题,也不是所谓的“需求侧”的问题,而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造成的问题。所谓的“需求侧”、“供给测”的划分本身就是错误的,是西方经济学的错误理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由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经济制度,深深地“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由社会主义公有制有计划地为劳动群众服务的经济,转变为资产阶级追求利润的竞争无政府状态,这种经济制度的根本改变才是造成“经济下行、企业效益下滑”等问题的根本原因,也是造成当前全面生产过剩的根本原因。

  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后,我国就出现了“经济下行、企业效益下滑”的问题。温家宝政府按照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投资四万亿和大量贷款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使原来已经过剩的生产进一步扩大:粗钢由2008年的5亿吨,发展到2014年的8.23亿吨,水泥由14.2亿吨,扩大为24.8亿吨,(《中国统计摘要》2015   第115页)其他行业也都有很大的发展,同时造成各级政府的债务进一步增长。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办法呢?这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愈来愈少的办法。”(《马恩选集》第一卷   第257页)

  新政府上台以后,发觉“强刺激”后遗症太大,改为“微刺激”,但仍然不能解决“经济下行、企业效益下滑”的问题。现在又说:“病根是供给系统出了问题------因而,相比以往强调需求侧,结构性改革更多注重在供给侧发力。”《文章》这就是承认过去“把脉”不准,没有找到“病根”。那么,“病根是供给系统出了问题”的判断准确吗?也不准确!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资本论》第三卷  第548页)可见,病根在“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消费”,在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经济制度。资本主义世界周期性爆发经济危机的历史事实,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这一论断的科学性。

  《文章》认为“病根是供给系统出了问题”,对策就是“注重供给侧发力”,就是要满足“升级的、高品质的消费需求”,似乎多生产一些优质的“马桶盖”,多生产一些高品质的产品就能够解决“经济下行、企业效益下滑”的问题,这种观点严重脱离实际。

  我国广大劳动群众面临的经济问题,仍然是基本生活消费的问题,如吃饭、看病、上学、住房等。至于“升级的、高品质”的消费品只是少数人的需求,即使满足了这些人的需求,也不能解决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下行、企业效益下滑”的问题。

  发展一些高新技术的新兴产业能够解决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问题吗?不能!

  早在2009年,国务院批转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若干意见》的文件就指出,“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重复建设”,造成“恶性竞争”。可见,即使发展生产“升级的、高品质”产品的行业,也经不住资本主义企业之间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照样出现生产过剩。造成“经济下行、企业效益下滑”的问题,是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造成的,靠技术进步解决不了。

  总之,从我国的历史经验看,注重从供给侧发力的对策,也不可能解决“下行压力加大”、“经济下行、企业效益下滑”的问题,这些“药”也不对“症”。

  三,从事实出发,还是从“顶层设计”出发?

  从事实出发,探寻经济运动内在的客观规律,还是从“顶层设计”出发,规划、设计经济活动,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要准确理解“经济下行、企业效益下滑”的问题,就必须按照毛泽东所说的:“------就需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第801页)按照这种方法,就需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外贸,引进外资的经济发展历史,承认当前存在全面生产过剩的事实,揭示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才能找到正确的对策;反之,不研究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事实,不承认客观存在的全面生产过剩的事实,凭着主观想象,搞什么“顶层设计”,其结果必然是“梦想”不能成真。

  自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就面临着“下行压力加大”的问题。尽管政府提出了许多新概念,设计了许多方案,都没有解决“下行压力加大”的问题。

  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后,上届政府领导人就提出要坚定信心,说什么“在经济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以后,又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消费”等,而“增加居民消费”的口号成为一句空话,因为,工人工资和福利略有增长,外资和一些资本家就要把工厂撤到工资和福利低的国家,如越南、印度等,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以后政府采取投资四万亿“扩大内需”,结果带来了严重恶果;再后来提出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不久又说要向“实体经济倾斜”;现在又提出新思路:“注重从供给侧发力”等等。这些设计、规划,都回避了我国全面生产过剩的事实:钢铁生产严重过剩,水泥生产严重过剩,生产资料的生产过剩,生活资料的生产也严重过剩:手机生产过剩,黑白家电生产过剩,住房要“去库存”等等。回避这样的事实,不管“顶层设计”多么美妙动听,对实际的经济发展毫无补益,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越积越严重。这种脱离实际的“顶层设计”,是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的思想方法,必须真正回归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上来,才可能客观地看清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趋势,才能够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制定出科学的对策。

  列宁早就指出:“达尔文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看做-------‘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确定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续性,同样,马克思也推翻了那种把社会看做可按长官的意志(或者说按社会意志和政府意志,都是一样)随便改变的、偶然产生和变化的、机械的个人结合体的观点,第一次把社会学置于科学的基础上,确定了作为一定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经济形态的概念,确定了这种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列宁选集》第一卷  第10页)

  毛泽东说过:“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三册   第242页)在经济发展的问题上,也取决于思想路线的正确与否。按照历史唯心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经济,必然把经济引向危机;反之,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经济,必然是一片坦途!

0.00%(0) 0.00%(0) 0.00%(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笔  名 (必选项):
密  码 (必选项):
注册新用户
标 nbsp;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