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 | 热点 | 图片 | 时事 | 军情 | 国际 | 评论 |
兵器 | 史海 | 体育 | 户外 | 论坛 | 博客 | 文学 |
|
万维读者网>世界时事论坛>帖子 |
华人视角 为何日本抛美债比中国还狠? |
送交者: 蕭十一狼 2015-12-22 02:02:44 于 [世界时事论坛] |
华人视角 为何日本抛美债比中国还狠? 由于美国的超然地位,其加息尤其对新兴市场及货币政策具冲击力。理论上,欧央行及日本央行都在推行量化宽鬆,可促使资金流向美国市场支持美债,因此联储局加息对美国债市短期的衝击未必很大,一旦美国开展加息周期,反代表经济健康,企业违约率应会相对低,这亦有利债市。但诡异的是,中日近期的做法并不看好美债后市,虽然日本财相麻生太郎称美国加息“是适时决定,符合美国好转的经济”,但说归说,做归做,日本人真正的行动才裸露其的意图。 笔者看到的美国财政部发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显示,9月美国前五大持有国均削减了美债持有量,其中中国大减125亿美元,持有量创七个月新低;日本大减199亿美元,持美债量创近两年新低。10月份外国投资者抛售破纪录的551亿美元美债,亦减持172亿美元美股。期内中国减持美债32亿美元,至1.25万亿美元,日本更减持美债279亿美元,至1.15万亿美元。 中国如何看后市笔者这里先不谈,日本对美国加息后的经济走势是尤其不看好的(这里假设日本经济精英应该比笔者更早预计到12月加息,若在美国加息后大举抛美债,就不怕美国踢屁股?)。 以上数据看出,日本抛售美债比中国狠多了。9,10二月共抛售478亿美元,比中国9,10月的总和157亿,多出3倍。日本财长的话根本找不到支撑点,纯粹就是麻醉美国人。在美国宣布加息后,十年美债债息,由2.3厘回落至2.1厘,同样也显示对美国未来经济与通胀前景的悲观态度。 事实上,美债已经不是一个国家外汇储备的避风良港了。因为美国本身已经资不抵债。根据资料,美国连黄金,外汇储备在内只有4000多亿美元,而美利坚合众国的联邦国债达到18万亿美元。美国这个巨无霸,这么多年仅靠印钞厂24小时不停刷美金实行量化宽松,支持金融运作,同时依靠吸纳海外资金来保证美国市场及政府的资金需要。笔者留意到一则不起眼的新闻,就是12月18日新闻报道,美国参议院用口头表决方式(来不及起草文书?)通过临时预算,拨款延至22日,避免政府停业运转。可以说,美国每年面对政府缺钱停摆的局面将是常态(谈不上新常态),美国国家收入难以支付政府开支预算。例如开发最先进的F35第五代战机,也需要各国盟友集资,来提供预付款周转等,18万亿债务就是一座压垮帝国的冰川,不幸的是美国背负的国债数字,仍然在扩大中。 回到前文,为何日本抛售美债比中国要还狠?不去染指“美债第一大国”的光环以示国家强大? 原因一是安倍政府利用美国达到通过新安保法军事正常化后,开始进入漫长的政治“去美国化”举措,其战略意图是赶走美国驻军,使日本真正成为”正常国家”.经济上逐渐摆脱美国的影响成为必然选择。 原因二是历史教训。日本自80年代末开始连续20多年的经济通缩,经济衰落,就是因为把自己积累的储备,拱手购买美国国债,造成日本有钱,但钱不在自己手上的怪象,更甚是接受美国调控日元汇率,导致十数年出口业日渐萎缩。现今美国已经资不抵债,趁着还有人接手(目前接收美债最多是瑞士和比利时),日本在做逃命部署。 这一点尤其值得中国注意,作为民间智库,笔者建议国家外汇储备应流向黄金,能源资产固定资产,国际基础设施等实物,把美元还给美国。当然,作为战略牵制,保持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战略格局(重点是后者),美国国债仍需持有,在多极化世界还没形成之前,美国不能崩溃,世界需要美国遮风挡雨。美债持有的排名,中国最佳战略位置是第4~5名。这是笔者的看法。 笔者认为,中国庞大的美元外汇储备,是导致美国屡屡叫板中国,不把中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呼吁放眼里的原因之一。也是其重返亚太的重要筹码,有如“人质”。美国不敢叫板俄罗斯,是因为俄罗斯没有外汇储备筹码被美国抓住,俄罗斯无须顾忌美国。但中国有巨额外汇储备存放美国,这一筹码在手,美国自认为中国对美政策投鼠忌器。这正是同样为核大国,美国为何对中俄二种态度截然不同的根源。 日本经济虽然不振,但不意味其智慧不及。日本人可能认识到,强美元若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所以,就算美国加息能吸引资金流向美国,但也是治标不治本的手段而已,故日本抛售美债果断而无情。同时,必须明白到,这些流向美国的资金是投机资金,一有风吹草动,将跑得比兔子还快。同样道理,当前中国虽面临资金外流的处境,这更多是人民币贬值所致,但资金外流应放在正常市场行为(逐利)来看,片面夸大中国经济不景是居心不良。 最后指出的是,作为美日全球战略同盟,日本说一套做一套,恐怕未来受伤的还是四肢发达的美国人。“珍珠港事件”或会以金融的方式历史再现。只要美国接受中国的崛起,世界或许不一样,美国死的也不会那么难看。英国接受美国崛起,至今仍活得津津有味,就是一个历史例子。 (2015.12.21完稿 作者为澳洲《新市场报》专栏作者,澳洲中澳网首席评论员,汉君民间智库创办人兼研究员) |
0.00%(0)
0.00%(0)
0.00%(0)
|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